五行是戰國政治學一種哲學系統,戰國儒家宇宙萬物其特徵劃分成火、水、木、金、土五大類(五緯次序),統稱“五行”。五行並非指五種單一事物,而是對宇宙間萬事萬物五種屬性抽象概括。
如果説陽是古代對立統一學説,那麼五行可以説是一種源自政治哲學思想。《尚書》學派認為,現象「火、水、木、金、土」這五種氣變化總括,不但影響到人命運,同時使宇宙萬物循環;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結構關係和運動形式。
五行和陽陰學説一,作為漢文化成分,涉及到中醫學、堪輿、命理、相術和占卜方面。
現説火水木金土五行者,上溯西漢時期《尚書‧洪範》: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革,土曰稼穡。
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革作辛,稼穡作甘。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前副所長陳久金關於彝族十月曆研究基礎上,梳理大量相關古代文獻,得出「五行即五時」結論[1],五行即古人説五時、五節、五辰,本是季節、節氣概念[2]:
五行中“行”字涵義是行動,而不是物質,五行五種氣運動,而氣即指節氣。由此可見,五行意義是天地陰陽氣運行,即五個季節變化。……
早期五行決不是地指五種物質材料,不是指一種抽象哲學概念,而是指一年中五時或五季。四時説是後起,在此之前只有五行而無四時。這説上古時代存在一種一年分為五時或五季曆法系統,即十月陽曆。[1]
關於《洪範》五行,有學者質疑,若“初一曰五行”“五行”系曆法含義,其後文敍歲、月、日、星辰、歷數“次四曰協用五紀”有衝突,即“九疇”中“五行—五紀”兩疇有重疊,故《洪範》後兩“五行”五材義而用字非“五材”。《洪範》“初一曰五行”“五行”,系“五材”訛,秦漢時鄒衍式金木水火土五德説氾濫成思潮,《尚書》傳抄中發生“五材→五行”改奪屬可能。[4]
中國戰國末年,有了一種五材説。從《國語·鄭語》“土金、木、水、,以成萬物”和《左傳》“天生五材,民並之,廢一不可”到《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革,土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革作辛,稼穡作甘。”記載,開始五行屬性抽象出來,推演到其他事物,構成一個組合形式。
戰國晚期鄒衍提出了五行相勝(剋)相生思想(來説明王朝統治趨勢),且勝(剋)、生次序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關聯模式,地體現了事物內部結構關係及其整體把握思想。東漢後,《內經》五行學説應於醫學,篡改了春秋時代存在四行學説。這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大量臨牀驗,形成中醫特有理論體系,起了推動作用。
荀子將子思和孟軻學派統稱五行,並加以嚴厲批評[5]。1998年9月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馬王堆帛書和郭店楚簡內容研究指出,子思謂五行指是“仁義禮智信”[5]或“仁義禮智聖”這五種德行;這五種德行,後來合稱「五常」[5]。
漢代思想家董仲舒認為,木代表仁、火代表禮、土代表信、金代表義、水代表智。
中國哲學史上五行思想類別,綜合列舉如下:
五行“相生、間相勝”原則形成生剋五行模式。兩兩之間總會存在“相生”或“剋”關係,故五行之間無主次分,地位。
戰國時代齊國人鄒衍發展了陰陽學派,並提出王朝與五行生剋循環之間聯繫。鄒衍“五行”推演為代表王朝運數“五德”,認為五行循環不僅代表著季節更替、預示著王朝興衰。鄒衍黃帝到夏、商、周之間所有朝代更替解釋五德循環相勝,認為一個王朝即興起時,上天會降下與代表著新王朝德運瑞應徵兆,預示王朝謝幕和一輪王朝循環開啓。例如,當殷商金德式微,姬周火德興起時,鄒衍如是描述上天瑞應:
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赤,其事則火。[6]
鄒衍五德説來論證王朝正統性傳統濫觴自秦朝。據《史記·封禪書》記載:“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龍是帝王象徵,而黑色是水德色,是太史公雲“此其水德之瑞”。於周居火德,鄒衍理論推演,水剋火,秦居水德印證了秦將代周而得天下。據《始皇本紀》載,宣揚新朝德運,秦始皇登基改元後宣佈改服色黑,是“衣服旄旌節旗上黑”
秦亡漢興後,雖然新興漢王朝沿用了五德理論來解釋其王朝正統,但朝野之中漢朝當居何德運、尚何服色爭論不休。高祖建國初,宣佈漢承秦水德、黑色。但以公孫臣代表一派認為,宣佈漢居剋秦水德土德。雖然此提議遭到了丞相張蒼,但到了武帝太初元年,漢朝終於改朔易服,宣佈漢居土德、尚黃色。而到新莽代漢時,劉向、劉歆父子新五德説盛行,不但推翻了鄒衍建立到周王朝德運次序,提出了王朝德運理論:王朝德運王朝所生,而王朝德運王朝剋。劉氏父子説法,漢當居火德、尚紅色,火生土,所以代替漢朝王莽新居土德、尚黃色。此後,中國王朝大多五德相生來推演。[7][8]
生肖姓名學,因派作甲骨姓名學、倉頡姓名學,乃天干地支五行和生肖動物主體、佐中文文字形音義和五行客體,推論主客間個人運勢影響一種命理學學問[1]:16。
於漢字文化圈之中,字字形義、部首與偏旁盡,本文通篇敍述悉中文傳統用字習慣準則。
生肖姓名學乃象形文字學符號學學問應用[2]:22-23,五行(木火土水金)之間相生相剋規則,以及五行應方位、顏色以及季節意義。
今言“五行”者,普遍上溯《尚書‧洪範》: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革,土爰稼穡。
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革作辛,稼穡作甘。
姓名判讀分際需以“生肖”為“主體”,“姓名”為“客體(姓名)”;農曆年生肖有五行屬性,搭配十二生肖生物特性,來評論主體客體間調性是否和諧[1][2]。
除此之外,於生肖姓名學系“年支”五行推論基礎,若無農曆出生年“月、日、時辰”八字五行相輔(如八字中喜用神五行),姑妄論斷單一姓名。
若不論其餘八字命盤五行,生肖五行進行姓名評析[2]:16-22:
姓名生肖學之中,天干組合排列側“姓名陽邊”字,有“陰陽”分,重要性略低於代表生肖地支組合。
普遍而言,生肖五行剋來間,剋多趨於負面影響,但五行相生影響是。
鼠例,鼠兔刑,龍合,馬衝,雞破:
三合乃“眾志成城”意,此三種生肖聚集能互補互惠(陰陽、五行相生),產生於一切力量。[2]
“合”:為“自助”、“互助”,意喻自身付出,會得到方相對應回報,為“相輔相成”助。
生在申,子,庫在辰。
生在巳,酉,庫。
生在寅,午,庫戌。
延伸閱讀…
生在亥,卯,庫未。[3]Template:RP
物類聚,陰陽相濟,五行成會局,效益於三合。[2]
“會”:為“他助”、“助他”,意喻自身(方)並無付出,得到方(自身)不求回報付出,為“義無反顧”助。
“寅卯辰”雖五行木,但龍土中藏木,五行生剋原則“木克土”,暗藏“龍虎鬥”、“玉兔見龍雲裏去”格局,故不成局。
“申酉亥”雖五行金,但五行生剋原則“金金不合”,不成局。
常因雙方性格不合而起相處上衝突,泛指精神上折磨。
陰陽雖同,但五行剋,是謂“衝”,作“六沖”、“衝”。
雙方價值觀不合,易多生口角。[5]
陰陽,但五行相生,謂“六破”,和“相刑”同屬“衝”。
雙方價值觀不合,起內部矛盾,舉凡如面合心不合。
陰陽,五行相生或曰剋。傷害曰“害”,曰“克”。[2]
彼此間可能帶來爭鬥或災禍,情感上、上負面影響,包括金錢、物品或身體上損失。
喜忌部首與偏旁不勝枚舉,茲列舉字根如下,其餘可參酌康熙部首析意:
延伸閱讀…
一説到五行,很多人第一反應是:你五行缺啥?(哈哈哈標準答案不是五行缺德)我知道,好多人名字中間肯定有一個字,是五行缺啥補上去。五行缺金補個金字旁字,五行缺水補個三點水旁字(我愛人五行缺水,補了個津字)。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什麼和大家説金木水火土順序呢?這裏有個秘密我揭示一下,學過中醫或者中國古文化,第一反應順序木火土金水)順時針順序,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順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你可以直覺理解為:木材扔到火裏面,火(木生火,鑽木取火),火燒掉了萬物化成了土(燒成灰土了,火生土),土裏藴化埋藏了各種礦物,包括各種金屬礦物(金銀銅鐵錫各種,土生金),古時拿個銅盆室外放一夜,銅盆裏面是水,叫承露盤(金生水),有水地方植物蓬勃生長(水生木)。可以這樣理解哈,沒有教科書上出現過,但我是這樣理解。
以上是五行相生,那麼接下來要説五行剋。如果你記住了木火土金水這個順序,那麼我要告訴你,木火土金水是隔一個相剋,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怎麼理解呢,我自己想了個邏輯:木土裏生,吸取土營養,所以木克土;鋼鐵廠紀錄片你看到熊熊大火融化鋼鐵,所以火克金;古來有成語:兵來擋、水來土掩,土克水;金克木不用説了,古人誰砍樹不得帶斧頭;水克火不用説了,消防車帶着壓水龍頭呢。
但是有朋友説了,我是記住了,但是記住了五行相生相剋關係有啥?
我之前那篇上古人類世界觀筆記説了,精氣神化萬物,萬物分五行。説,我們這個世界上,萬事萬物可以化萬物時氣質,萬事萬物可以歸類到五行裏,相生相剋關係處理。這有意義了吧?
《黃帝內經》説,
肝,體合筋,主四肢,其華爪,竅目,志怒,液淚。五行屬木,陰中陽,與自然界春氣相通應
心,體合脈,竅舌,志喜,液汗,心五行屬火,陽中之陽,與自然界夏季相通應
脾:體合肉,主四肢,其華唇,竅口,志思,液涎,脾五行屬土,居中央,陰中陰,統應長夏
肺,體合皮,其華毛,竅鼻,志,液涕,肺五行屬金,陽中陰,與自然界秋氣相通應
腎,體合骨,其華發,竅耳及二陰,志,液唾,腎五行屬水,陰中陰,與自然界冬氣相通應
這段話描述了自然界和人體各種情況五行歸屬,符合相生相剋原理。可以橫着看,每一個行各個要素是可以共振共鳴;可以豎着看,一列要素是符合五行相生相剋關係。
我們取個第二行,心,舌、喜、汗、火、夏季。
(我理解,)什麼中醫望聞問切時候要看舌頭?舌頭顏色、舌苔顏色舌苔有講究,中醫師,可以通過望舌(舌頭和舌苔),五臟狀態能有個基本瞭解,我只舉一個我知道例子:如果舌尖鮮紅而乾燥,而舌頭其他部分淡紅,可以設是心火旺之徵候;
關於喜,古代有一個有史書記載例子,我讀書時編入中學教科書,説是一個叫範進老秀才,五十多了,考舉人考了幾十年,這一年發皇榜了,他看到他自己高中舉人,而精神失常。什麼會精神失常?神哪?心藏神,而入心、傷神志。
所以夏季(夏季本身催發心火),人喜,傻樂,同一個人遇到同樣笑話事,秋冬天可能是冷笑話,放在夏天了笑出聲。所以啊,人們夏天笑點。想一想?你身邊有沒有這樣朋友?
有一點,夏天呢,該出汗讓他出汗。《黃帝內經·四季調神大論》關於夏季養生,有四個字,叫做“無厭於日”:夏天不要(過於)厭惡太陽,適量暴露太陽下。不要過於怕出汗,出點汗,不要大汗淋漓行。
説到養生,(我理解),要順應時令,哪個時令幹這個時令該乾事,吃該吃東西。季節來説,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夏天是時候,做事(比如向心儀人表白),怕出汗。
“道”成為中國哲學原則是。而“道”,《·繫辭上》雲:“一陰一陽謂道。”《莊子·天下》雲:“易以道陰陽。”可知,《周易》中心即闡釋陰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