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禪師(683年-727年),俗名張遂,法號敬賢,號大慧禪師,也稱為沙門一行、一行阿闍梨,唐人還呼爲一公,魏州昌樂(今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人,唐朝比丘、天文學家、曆法學家、數學家、風水學家。 [1]真言宗將其列為傳持八祖之一。
一行精通梵文,熟悉印度的宗教文獻,同時了解印度在數學與天文學方面的成就,一行的研究充分利用了當時印度的三角學知識。 [2]
目次
生平編輯
一行曾祖是唐太宗的大臣張公謹,在初唐是極顯赫的世族。其祖父張大素官至門下省東台舍人,後被貶為懷州長史,家道中落。父親名叫張懍,任武功縣令。
二十一歲時因父母雙亡,遇見天台宗玉泉弘景大師,興起了出家的念頭。遂在嵩山普寂大師門下剃度為僧,因為深入「一行三昧」,故法名一行。後於嵩山、玉泉寺學習佛教經典和天文數學。
開元四年,善無畏三藏自那爛陀寺來到長安,一行禪師隨之受胎藏法。 [3]開元五年(717年),唐玄宗李隆基派專人將他接回長安,參與善無畏大師的譯經,協助翻譯《大日經》。
開元八年,金剛智三藏來到了洛陽,一行便依從受法《金剛頂經》密印與灌頂。 [3]
開元九年(721年),經張說推薦,唐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編新曆法《大衍曆》。同年,他和梁令瓚一起,設計製造了黃道遊儀、渾儀、復矩等天文測量儀器。他利用新製成的黃道遊儀測量恆星的赤道坐標,發現和漢代的測量結果有很大的變動。
開元十一年(723年),一行主持大規模的全國性天文測量,測量了北到鐵勒(今蒙古國烏蘭巴托西南喀拉和林遺址附近),南到交州(今越南中部地區)共13個地點的日影和北極星高度。其中還測量了河南四個地點的距離。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大地測量,結果推翻了「日影千里差一寸」的傳統說法。
開元十二年,一行禪師參與善無畏三藏之譯場任其筆受,譯出密教根本聖典《大日經》並撰著《大日經疏》。 [3]開元十五年,一行禪師示寂,趺坐正念,怡然而寂,世壽四十五。
《大衍曆》定稿之年,一行病逝。
師承編輯
著作編輯
著有《大日經疏》、《大衍曆》、《攝調伏藏》十卷、《大毗盧遮那佛眼修行儀軌》一卷。
風水術編輯
清代阮元《疇人傳》:「推步之法,至大衍備矣,後來造算者未能及也。然推本易象,終為傅合。昔木謂一行竄入於易以眩眾,乃千古定論也。」
一行禪師(683年-727年),俗名張遂,法號敬賢,號大慧禪師,也稱為沙門一行、一行阿闍梨,唐人還呼爲一公,魏州昌樂(今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人,唐朝比丘、天文學家、曆法學家、數學家、風水學家。 [1]真言宗將其列為傳持八祖之一。
一行精通梵文,熟悉印度的宗教文獻,同時了解印度在數學與天文學方面的成就,一行的研究充分利用了當時印度的三角學知識。 [2]
目次
生平編輯
一行曾祖是唐太宗的大臣張公謹,在初唐是極顯赫的世族。其祖父張大素官至門下省東台舍人,後被貶為懷州長史,家道中落。父親名叫張懍,任武功縣令。
二十一歲時因父母雙亡,遇見天台宗玉泉弘景大師,興起了出家的念頭。遂在嵩山普寂大師門下剃度為僧,因為深入「一行三昧」,故法名一行。後於嵩山、玉泉寺學習佛教經典和天文數學。開元四年,善無畏三藏自那爛陀寺來到長安,一行禪師隨之受胎藏法。 [3]開元五年(717年),唐玄宗李隆基派專人將他接回長安,參與善無畏大師的譯經,協助翻譯《大日經》。開元八年,金剛智三藏來到了洛陽,一行便依從受法《金剛頂經》密印與灌頂。 [3] 開元九年(721年),經張說推薦,唐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編新曆法《大衍曆》。同年,他和梁令瓚一起,設計製造了黃道遊儀、渾儀、復矩等天文測量儀器。他利用新製成的黃道遊儀測量恆星的赤道坐標,發現和漢代的測量結果有很大的變動。開元十一年(723年),一行主持大規模的全國性天文測量,測量了北到鐵勒(今蒙古國烏蘭巴托西南喀拉和林遺址附近),南到交州(今越南中部地區)共13個地點的日影和北極星高度。其中還測量了河南四個地點的距離。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大地測量,結果推翻了「日影千里差一寸」的傳統說法。開元十二年,一行禪師參與善無畏三藏之譯場任其筆受,譯出密教根本聖典《大日經》並撰著《大日經疏》。 [3]開元十五年,一行禪師示寂,趺坐正念,怡然而寂,世壽四十五。 《大衍曆》定稿之年,一行病逝。
師承編輯
著作編輯
著有《大日經疏》、《大衍曆》、《攝調伏藏》十卷、《大毗盧遮那佛眼修行儀軌》一卷。
風水術編輯
清代阮元《疇人傳》:「推步之法,至大衍備矣,後來造算者未能及也。然推本易象,終為傅合。昔木謂一行竄入於易以眩眾,乃千古定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