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外鄉人,如果你走蘇州平江路上,會這裏“小橋流水”風貌吸引,傍河而走千年古道,臨河而建素白房屋,河道中有搖櫓船駛過。然而你想象,這樣一條臨河街,200年前像如今北京大望路,上海淮海路一樣,是神州大地上街道,且沒有之一。

看起來略顯平江路,可以説是歷史上蘇州城繁華景象縮影。從宋代開始,蘇州城富甲一方,是中國最城市之一,有“蘇湖熟,天下”民諺傳頌,而平江路作為當時蘇州城主幹道之一,行人如織,商貿,這是一條了800年古巷,踏上今日平江路,彷彿能跟隨蹟,見證這條古巷。

明清兩代,平江路是門閥世代生活“富人區”。清代中晚期,蘇州兩大望族“潘”和“富潘”分居於平江路兩側。而他們宅邸無一不花費重金打造,相傳共有六進禮耕堂,“富潘”第九代人潘麟兆於乾隆四年耗資30萬銀,12年才完全建成,名門望族這裏視理想地段,平江路地位和程度就自説了。

平江路是文化名流和知識分子們熱衷棲息。明清時期,曾有申時行、潘世恩、吳廷琛、洪鈞,4位狀元生活平江路一帶。其中洪鈞宅邸就位於懸橋巷中,這條全長不到400米小巷十分不起眼,卻出了高門大户,清代目錄學家黃丕烈,清末名醫錢伯煊居住於此,説這裏是時蘇州文化中心。而放眼整個蘇州,清代共出了26名狀元,佔全國1/5,蘇州籍兩院院士120名,佔全國1/10左右,是名副其實“院士之鄉”。

建築大師貝聿銘,是出生平江路名人

歷史上平江路經濟地位不可忽視,平江路倉街毗鄰,明清時期蘇州是糧食倉儲中心,而這裏承擔着漕糧中心和起運地角色。統計16世紀,蘇州府漕糧達70萬石,佔全國總量20%

這條盛極平江路,反映蘇州城市發展縮影。它釋放活力,時代發展中佔有地位,時代發展過程中,這座中國人理想城市歷史樣貌地保存着。我國城市測繪圖,宋代蘇州《平江圖》,這份地圖上,城門、塔寺、街巷能今日蘇州城中找到應,而地圖中平江路可辨了。

清代徐揚繪《盛世滋生圖》或稱《姑蘇圖》,12米長卷描摹了時期蘇州樣貌,其中高門大院、商旅縱橫、穿行如織,彼時蘇州展現得淋漓盡致。

清·徐揚《盛世滋生圖》,稱《姑蘇圖》局部

時今日,平江路古巷景觀改變,處園區CBD摩天大樓拔地而起。古色古香小街現代化大都市下,今夕何夕,有一種坐看風雲變幻淡泊。這背後,是蘇州人延續發展城市文脈做出不懈努力。

2002年開始,蘇州市政府實施平江路風貌保護環境整治工程。當時,全國很多地方了城市發展拆除城牆和老房子,而蘇州城中,宋代傳承平江路顯得彌足。

主持項目阮儀三教授,堅持“修舊如”方式古巷賦予生命力,拆除違章建築、古巷鋪設石板路,修繕老房屋過程中,從材料、結構到樣式,保持老房子原貌。一番修繕過後,這條一千米多巷恢復了宋代風貌,然而年人喜愛店鋪這裏沿街設立,只不過它們外表不張揚,看起來普通民居無二致。復興蘇州時風貌,能引來年人喜愛,帶來了新興產業,平江路不僅成了遊人爭相打卡旅遊勝地,帶動了附近街巷經濟發展。

這一保護項目因此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2005年度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榮譽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委會該區保護規劃評價是:“該項目是城市復興一個範例,歷史風貌保護、社會結構維護、實施操作模式方面突出表現,證明瞭歷史街區是可以走向發展。”

平江路,彷彿是蘇州這座城市放大鏡,它從不張揚,依循自己城市品格和文化脈絡蓬勃生長着,保存着中國人理想城市樣貌。

追溯蘇州城發展歷史,它一開始,人們構建理想城市。

蘇州城開始叫做“平江城”,謂“水勢”。太湖似海,坐落太湖旁蘇州,本來是一片有江河害地域,只有地勢地方允許人類聚居。“塘浦圩田”水利系統出現,讓太湖流域人們找到了理水方法,水勢,歷史上蘇州澤國,變成水鄉。蘇州,其説是天生城,不如説是人們依靠智慧,構建出的理想城市。

富甲天下蘇州城,地成為了當時江南中心,緊接着就是資源和財富聚集,和精英階層湧入。人文層面發展,讓蘇州魚米鄉變成“文章錦繡地,富貴鄉”理想城市,而讓蘇州城市得以蓬勃發展,還是它文脈。

延伸閱讀…

王培華屬相龍-風水大師潘瓊

辦公室風水辦公室風水知識:15:22:22_BOB體育投注_貝博bet體育下載 …

這裏歷代文人輩出,是中國古代科舉史上功名城市。明代所著《姑蘇志》中有這樣一則故事,宋仁宗景祐元年,范仲淹回到家鄉蘇州任知州,他選好一塊地,準備卜築安家時,風水先生恭維,稱讚這塊地讓范家世代出公卿。范仲淹聽後,決定這塊地用來建造蘇州學府,期望蘇州人能受益於文教。自此,“廟學合一”蘇州府學,蘇州城帶來了一條綿延文脈。

思想和物質,讓蘇州成為文人輩出的寶地,清代學者中,蘇州府佔十分之一,位列全國第一。文脈成了這座城市發展活力,蘇州文人功成於世之後,記得反哺家鄉。蘇州興水利、辦學校范仲淹説,這一風尚現代延續着,貝聿銘蘇州留下蘇州博物館,阮儀三教授盡所學,家鄉保護古城奔走。

而今天,讓這座理想城市脈絡再現活力蓬勃發展,是時代交給今日蘇州人“接力棒”。舊時蘇州,多少得益於魚米鄉天賦,而產業轉型升級今日,蘇州蓬勃發展少不了政府規劃引領。

自2002年《蘇州市古建築保護條例》頒發開始,蘇州着力於保護蘇州舊時風貌,而今日,蘇州於傳統文化保護有了一步探索。2018年,蘇州市政府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主辦了第一屆蘇州國際設計周,旨在 “世界展示新蘇州、為城市打造經濟、產業注入活力、公眾開啓視野”,這樣目標引領下,蘇州傳統文化搖身一變,成為了創意經濟引擎。

這説,這一代蘇州人,有畫卷要去書寫,而姑蘇區作為蘇州歷史、人文積澱中心城區,要擔當角色。去年年底,姑蘇區召開區委二屆十二次全體會議中,姑蘇區確立開放創新打造名城“硬核”,而正如蘇州市委書記藍紹敏説,姑蘇“硬核”,是城市未來發展“核”、是令人嚮“核”。

於是擴大招商引資、產業轉型升級、文化創新,一項項舉措正在加快,這些根植於蘇州優勢,扣時代發展脈搏規劃,後,會讓蘇州湧現多“打卡勝地”和“創意硅谷”。於蘇州來説,城市復興是件“硬核”事。

延伸閱讀…

曾經的中國經濟中心,如今的風雅之城,到底有什麼魅力?

崇教興福寺塔- 維基百科

崇教興福寺塔位於中國江蘇省常熟市大東門內,2006年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潘氏宗祠位於安徽省歙縣北岸鎮大阜村,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清末毀於兵燹,清同治十三年(1874)村中潘姓子弟捐資重修。建國後,作為村中小學及糧庫使用從而得以保存

大阜村潘姓由來,據清同治年《潘氏宗譜》記載,“新安有潘,唐刺史名逢時始耳”,唐僖宗光啓年間(885-888),有個叫潘逢時人福建來歙州(今徽州地區)任刺史,任期時候,恰遇黃巢起義,農民起義軍攻陷歙州,因為潘刺史政以來,深受百姓愛戴,所以歙州老百姓不但沒有他,而且極力挽留他,於是潘刺史卸任後於歙縣西篁墩定居,由此,潘氏一族篁墩生活了近百年。潘氏徽州聚居期間,雖生活,但後輩沒有能出仕為。後來到了潘細六一輩,一日,他路過阜,見這裏良田,山縫峙立,看見有白色喜鵲這裏銜枝築巢,於是,率領全家老小“卜築於是”。潘氏搬到大阜村後,因為這裏風水,從此子孫中“聞有彥士達官宦不可量數”,大阜村成為了潘姓一次吉地

明代後,“徽俗,人十三邑,十七天下”,外出經商熱潮波及到了潘氏,潘氏子孫蘇、浙、滬主要經商地,販賣漆、茶、醬坊特產,為家族帶來了大筆財富,大阜村由此成為了聞名村落,因是官宦後,讀書仕進願望潘姓子孫身上,一代一代努力,到了清朝潘氏出了引以豪“蘇州三傑”

説到這“蘇州三傑”,即“四朝元老”潘世恩,潘世恩弟潘世璜、潘世恩孫潘祖蔭三人,三人輩遷出大阜村,但是徽州人講究認祖歸宗,何況有了名聲,計入族譜

潘世恩,初名世輔,小字日麟,字槐堂(槐庭),號芝軒,《清史》有傳。其六世祖潘仲蘭經商歙縣遷居蘇州,潘世恩乾隆三十四年(1769)出生,年少時勤學,乾隆五十八年(1793)高中狀元,官修撰,工部、户部、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太傅,軍機大臣職,歷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四,鹹豐帝即位後,高齡保薦林則徐、姚瑩人,得御賜“瓊林人瑞”匾額,去世後諡號“文恭”

潘世恩子潘祖蔭,字鍾,小字鳳笙,號伯寅,號少棠、鄭盦。鹹豐二年(1852)一甲三名進士,授編修。數掌文衡殿試,南書房近四十年,鹹豐十年(1860)年左宗棠彈劾時予以力保,光緒間官工部尚書。潘祖蔭通經史,精楷法,藏金石甚。清朝末年抗戰時期,“海內三寶”大克鼎和大孟鼎潘祖蔭藏,並予以保護,直到建國後捐獻國家

潘氏宗祠整個建築依大阜村“來龍山”地形而建,座北朝南,氣勢。該祠堂六進,每進高起,後一進50年代拆(大阜糧站修建磚)。祠堂正面門廳五鳳樓建築,兩側八字牆上飾磚雕,其餘三面,結構民居。首進為木柵欄大門之間,大門兩側有石鼓。進門後院落,石板鋪地,兩側廊

宗祠正廳敦本堂,五開間,整個大廳梁、柱,雀替、平盤鬥處雕刻百餘匹馬,或奔跑,或嬉戲,栩栩如生,稱為”百馬圖”,為徽派木雕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