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坦蕩的龍歸盆地腹部,武江區龍歸鎮中央,古樟榮光煥發,鱗光燦爛的南水河南畔,隔河東南峙立雄峻的扁石山,東傍溫柔的二師山,北臥眾峰磊落的高嶺頭,圍繞成一方精美的“五龍歸位”的風水格,古風醇厚的衝下村龔屋北面。

武江區龍歸龔氏宗祠(新廳)

在坦蕩的龍歸盆地腹部,武江區龍歸鎮中央,古樟榮光煥發,鱗光燦爛的南水河南畔,隔河東南峙立雄峻的扁石山,東傍溫柔的二師山,北臥眾峰磊落的高嶺頭,圍繞成一方精美的“五龍歸位”的風水格,古風醇厚的衝下村龔屋北面。

武江區龍歸龔氏宗祠(新廳)

在坦蕩的龍歸盆地腹部,武江區龍歸鎮中央,古樟榮光煥發,鱗光燦爛的南水河南畔,隔河東南峙立雄峻的扁石山,東傍溫柔的二師山,北臥眾峰磊落的高嶺頭,圍繞成一方精美的“五龍歸位”的風水格,古風醇厚的衝下村龔屋北面。

武江區龍歸龔氏宗祠(新廳)

在坦蕩的龍歸盆地腹部,武江區龍歸鎮中央,古樟榮光煥發,鱗光燦爛的南水河南畔,隔河東南峙立雄峻的扁石山,東傍溫柔的二師山,北臥眾峰磊落的高嶺頭,圍繞成一方精美的“五龍歸位”的風水格,古風醇厚的衝下村龔屋北面。

武江區龍歸龔氏宗祠(新廳)

在坦蕩的龍歸盆地腹部,武江區龍歸鎮中央,古樟榮光煥發,鱗光燦爛的南水河南畔,隔河東南峙立雄峻的扁石山,東傍溫柔的二師山,北臥眾峰磊落的高嶺頭,圍繞成一方精美的“五龍歸位”的風水格,古風醇厚的衝下村龔屋北面。

武江區龍歸龔氏宗祠(新廳)

在坦蕩的龍歸盆地腹部,武江區龍歸鎮中央,古樟榮光煥發,鱗光燦爛的南水河南畔,隔河東南峙立雄峻的扁石山,東傍溫柔的二師山,北臥眾峰磊落的高嶺頭,圍繞成一方精美的“五龍歸位”的風水格,古風醇厚的衝下村龔屋北面。

武江區龍歸龔氏宗祠(新廳)

  相傳,距今4000多年前,舜帝南巡(與治水有關)登山奏韶樂,“簫韶九成,鳳凰來儀。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尚書益稷》),韶關山水進入舜帝的視野。水性自云靜,石中本無聲。秉性善變的水,隨心所欲,審時度勢,傾瀉成瀑,奔騰為江,積蓄為池,左右逢源,志在大海。深諳水性的韶關人,揚其優越,避其要害,造福人類,在氣勢磅礴的嶺南大地做出了波瀾壯闊的水文章。

 

  一.韶關人的用水之道

 

  (一)憑水通津

  商道  水運是當地重要的通商渠道,較著名的有:

  (1)西京古道(水道) 從瀧口→九瀧十八灘→羅家渡→坪石→神步村→轉村→湘宜章→中原,全程約60千米;往返樂昌→韶關→廣州的河道。據《廣東新語》載:“樂昌瀧在樂昌縣西北六十里,自瀧口以上至平石,凡有六瀧。乃酈生所稱。崖壁峻陰,巖嶺穿空,交柯雲蔚,霾天晦景,謂之瀧中者,瀧中之山名監豪。兩峽相抵觸,欲崩欲陷。”漢光武帝時馬援率兵南征交趾時吟《武溪深行》載:“滔滔武溪一何深!鳥飛不渡,獸不能臨。嗟哉!武溪何毒淫!”為入粵第一詞。沿途有李家碼頭、朱家碼頭、何家碼頭、劉家碼頭、將軍廟碼頭、土地樓碼頭、劉家碼頭、劉家大碼頭、鎮江祠碼頭、王家碼頭、王家大碼頭、永和祥碼頭、祿官碼頭、三界廟碼頭、大碼頭、接龍橋碼頭、迴龍廟碼頭、泥鰍碼頭、新街碼頭、高碼頭和下街(拱橋碼頭)、大榕樹碼頭、神步碼頭等;北上有三星坪碼頭、武陽司、塘口村灘頭碼頭、田心碼頭、羅屋南碼頭、羅屋碼頭,成為當地碼頭鏈。另有湞江區十里亭鎮丞相碼頭、龍歸鎮老馬渡村。

圖為樂昌武陽司碼頭。

圖為樂昌塘口村碼頭。

圖為樂昌三星坪碼頭。

圖為靖村丞相碼頭。

  (2)湞江航道  據《南雄縣志》載:“湞江航道起於新田,由東到西貫穿南雄境內,出古市,經始興、曲江縣境,在韶關市與武水匯合為北江。湞江航道總長211公里,其中,縣境內112公里,最寬河面220米。……古代因湞江航運發達,縣城沿江有碼頭10座。”由烏迳古道和始興航道組成。據史料載,烏迳古道始闢於東漢,是古代以水運為主的嶺南地區連接中原最便坦通道。據明《南雄府志》載:“烏迳路通江西信豐,陸程二日,水程三四日抵贛州大河。庾嶺未開,南北通衢也。”每天往來南雄→烏迳木船達500艘。始興航道始建於三國吳永安六年(公元263年),墨江與湞江匯合,南航60多千米至韶關與武江匯合北江,是始興古驛道的主脈。據韶關東河壩“墨江會館”碑文載,唐開元五年(公元717年)五月,張九齡鳩湞昌、始興兩縣2000多民工,歷時二年疏浚湞江、墨江航道,推進始興造船業發展,江口、馬市、週所、羅壩、沈所、良壩等10多家船廠。唐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船舶有100多艘,日載量達40-50萬噸,南航錦江、武江、小北江至連州,至廣州、佛山;廣州北上南雄、贛各地,馬市築6座碼頭。

圖為恩村碼頭。

  (3)錦江航道  仁化縣城口鎮恩村碼頭,明洪武年間開始就是韶州府巡檢司署。 20世紀50-60年代前,仁化水運航道仍高居當地運輸之冠,縣境以錦江為主流,支脈有扶溪河、城口河、塘村河、董塘河,共五條航線,經瑤山村江口注入湞江,通往韶關、英德、清遠、廣州等地,本境航線總長175.5公里。

  (4)北江航道  白土碼頭、雙鐘廟碼頭、下鄉碼頭、李屋碼頭、公昌碼頭、恒昌碼頭、關帝樓大碼頭、流水坑大碼頭、上碼頭、中鄉碼頭。

  

  (二)逐水聚市

  1. “人煙繁雜”的嶺南都市——韶州。

  早在東漢(公元25-230年)先後有衛颯、鄭宏與週憬整治北江險灘。唐、宋兩代政府先後整治嶺南水道,唐代後韶州成為僅次於廣州的嶺南大郡,據《韶州驛樓宴罷》載:“簷外千帆背夕照。”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廣東轉運使為英德湞陽峽開鑿,廣韶運輸再度改善,增至“數十百倍”。據清代乾隆年間上海人褚華《木棉譜》載:“閩粵入於二、三月載糖霜來賣,秋則不買布,布止買花以歸。樓船千百,皆裝布囊累累。”廣東巡撫尚安稱,清代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底“西、北兩江谷船銜尾而至,民食充裕,糧價有減無增。”韶城在明代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始稅商舶,清代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設稅廠,清代康熙九年(1670)遷移原設南雄太平橋到韶州湘江門外,清代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移建九皇宮前。清代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東河一帶成“人煙繁雜”之域。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韶城已成“煙火千家”之域,東關外碼頭是廣府人集中經商和居住地。清代咸豐五年(1855)韶州府城東外七街舖戶至少有150多間,均為客戶。 1940年香港淪陷後,韶關是廣東戰時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市區大小商店7千多家,同行店數近千家。

  2.湘粵古界街——坪石老街

  據清代《重建廣同會館碑記》載:“五羊城之西北一千里曰平石,乃韶州府樂昌縣屬地……京舟車畢至,來往官商所共遊者也。”蛟腰式老街自南→北平石塘口,繞蕭家灣沿平石村向東北呈優美的“S”形乾脆一甩,流淌於武江東岸,長達2千米。據1932年《樂昌縣志》載:“平石街有上、中、下三街,清道光以後開設,漸趨繁盛。”

  3.乳源上街和洲街

  橫臥於乳源縣沿江西路的南水(即洲頭水)北岸的上街,寬約4米的巷道,東西羅列5間祠堂,東端設 “三界樓”碼頭,有居仁巷、冠英巷、聯桂坊等;洲中街、洲下街、橫洲街串通一體。洲中街位於乳源大橋南端溯北,長252米,經營糧食、布匹、雜貨、農副產品、飲食、旅業,清代康熙二年(1663)《乳源縣志》載:“異省商民集居,五百餘家,水陸通郴、桂各處……商多粵西人。”室第相望,金帛財產,家家殷積,堪稱韶關西面著名古商埠,西京古道樞紐。  

  4.烏迳古道的“一市三圩”

  據有關資料載,明洪武二年(1369)烏迳設“平田巡檢司”,明清時稱“市”,清代臻“日屯萬擔米,夜行百隻船”盛況。據《南雄交通志》載:“明嘉靖年,烏徑稱市,新田、烏徑沿河有鹽店、牙行二百二十一間,來往烏徑至南大坊的牛車每天約一百輛,往來於南雄至新田、烏徑的木帆船約五百艘。”存“一市三圩”(即烏迳市、新田圩、錦龍圩、石迳圩),烏迳為南雄市第一大墟市。

  5.白沙陰陽街(陰陽墟)

  位於曲江區白沙大村,北溯→乳源→樂昌→始興→南雄→湘→贛,南流→英德→清遠→廣州等水運樞紐。

 

  (三)以水護城——護城河(濠):仁化縣石塘村雙峰寨護城濠、始興縣沈所鎮棟護晴嵐圍、南雄市烏迳鎮水城護城河較著稱。

 

圖為石塘雙峰寨。

 

圖為雙峰寨護城濠。

 

  (四)藉水生財

  1.靠水食水:韶關江山清絕,水域面積40萬畝,水產業史久遠,為歷代食家景仰。大鯢、深山棘胸蛙、平胸龜、綠毛龜、縮骨鯽魚、大眼鱖(桂花魚)、卷口魚、鰣魚、桂華鯪、山瑞等為名水產。唇鯪,又稱唇魚、時魚、花時、皇帝魚,為韶關“天池鱗”。據《韶州府志》載,鬼頭魚(唇魚)出樂昌,味香美,俗傳入貢。此外,始興縣深渡水瑤族鄉禾花塘、乳源縣大橋鎮核桃山村的禾花魚,肉質細膩、刺少肉多、骨軟無腥味,乾隆時貢品。

  2.好水一半酒:仙水不竭千年盛,水源長流萬載興。如仁化縣石塘村堆花酒: 據了解,明朝末年(1616),從江西吉安傳入堆花酒,以粘米、自製酒餅和井水為主料,按度數分30度初級,40度第二級,50度第三級和60度第四級,清代光緒年間(1875),酒坊有90多間。現有“丹霞仁家”系列酒莊品牌,遠銷韶關、廣州及東南亞等地,“堆花酒釀造技藝”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得益於純鮮的樂昌廊田河、牛欄水的“靈溪春”“桂花”佳釀,早在唐代就聞名天下。據《國史補》載,唐代嶺南盛產兩大名酒,“靈溪春”酒產於樂昌縣境的靈溪河,時為貢品。

 

  (五)寓樂於水

  1.劃龍船  武江區重陽鎮水口村的龍舟文化做得較出色。該村的劃龍船約始於清康熙年間,基本程序有:拜龍神→唱《龍船歌》→爬船→收船,共獲各類賽事一等獎6次。

  2.舁茅船  端午節在南雄城演出。茅草扎龍頭尾,插“風調雨順、一禾九熟”旗,最長5-6米。 4人扛1船夫過街。巷民用菖蒲、艾和雄黃水潑船。凡參與抬船者中午聚集吃粽子等。午後每巷抬太子菩薩和茅船追瘟神,唱《船歌》,黃昏收集全城舁茅船到河南橋邊焚化畢,扛船跳下湞江洗澡,換衣。

 

  相傳,距今4000多年前,舜帝南巡(與治水有關)登山奏韶樂,“簫韶九成,鳳凰來儀。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尚書益稷》),韶關山水進入舜帝的視野。水性自云靜,石中本無聲。秉性善變的水,隨心所欲,審時度勢,傾瀉成瀑,奔騰為江,積蓄為池,左右逢源,志在大海。深諳水性的韶關人,揚其優越,避其要害,造福人類,在氣勢磅礴的嶺南大地做出了波瀾壯闊的水文章。

 

  一.韶關人的用水之道

 

  (一)憑水通津

  商道  水運是當地重要的通商渠道,較著名的有:

  (1)西京古道(水道) 從瀧口→九瀧十八灘→羅家渡→坪石→神步村→轉村→湘宜章→中原,全程約60千米;往返樂昌→韶關→廣州的河道。據《廣東新語》載:“樂昌瀧在樂昌縣西北六十里,自瀧口以上至平石,凡有六瀧。乃酈生所稱。崖壁峻陰,巖嶺穿空,交柯雲蔚,霾天晦景,謂之瀧中者,瀧中之山名監豪。兩峽相抵觸,欲崩欲陷。”漢光武帝時馬援率兵南征交趾時吟《武溪深行》載:“滔滔武溪一何深!鳥飛不渡,獸不能臨。嗟哉!武溪何毒淫!”為入粵第一詞。沿途有李家碼頭、朱家碼頭、何家碼頭、劉家碼頭、將軍廟碼頭、土地樓碼頭、劉家碼頭、劉家大碼頭、鎮江祠碼頭、王家碼頭、王家大碼頭、永和祥碼頭、祿官碼頭、三界廟碼頭、大碼頭、接龍橋碼頭、迴龍廟碼頭、泥鰍碼頭、新街碼頭、高碼頭和下街(拱橋碼頭)、大榕樹碼頭、神步碼頭等;北上有三星坪碼頭、武陽司、塘口村灘頭碼頭、田心碼頭、羅屋南碼頭、羅屋碼頭,成為當地碼頭鏈。另有湞江區十里亭鎮丞相碼頭、龍歸鎮老馬渡村。

圖為樂昌武陽司碼頭。

圖為樂昌塘口村碼頭。

圖為樂昌三星坪碼頭。

圖為靖村丞相碼頭。

  (2)湞江航道  據《南雄縣志》載:“湞江航道起於新田,由東到西貫穿南雄境內,出古市,經始興、曲江縣境,在韶關市與武水匯合為北江。湞江航道總長211公里,其中,縣境內112公里,最寬河面220米。……古代因湞江航運發達,縣城沿江有碼頭10座。”由烏迳古道和始興航道組成。據史料載,烏迳古道始闢於東漢,是古代以水運為主的嶺南地區連接中原最便坦通道。據明《南雄府志》載:“烏迳路通江西信豐,陸程二日,水程三四日抵贛州大河。庾嶺未開,南北通衢也。”每天往來南雄→烏迳木船達500艘。始興航道始建於三國吳永安六年(公元263年),墨江與湞江匯合,南航60多千米至韶關與武江匯合北江,是始興古驛道的主脈。據韶關東河壩“墨江會館”碑文載,唐開元五年(公元717年)五月,張九齡鳩湞昌、始興兩縣2000多民工,歷時二年疏浚湞江、墨江航道,推進始興造船業發展,江口、馬市、週所、羅壩、沈所、良壩等10多家船廠。唐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船舶有100多艘,日載量達40-50萬噸,南航錦江、武江、小北江至連州,至廣州、佛山;廣州北上南雄、贛各地,馬市築6座碼頭。

圖為恩村碼頭。

  (3)錦江航道  仁化縣城口鎮恩村碼頭,明洪武年間開始就是韶州府巡檢司署。 20世紀50-60年代前,仁化水運航道仍高居當地運輸之冠,縣境以錦江為主流,支脈有扶溪河、城口河、塘村河、董塘河,共五條航線,經瑤山村江口注入湞江,通往韶關、英德、清遠、廣州等地,本境航線總長175.5公里。

  (4)北江航道  白土碼頭、雙鐘廟碼頭、下鄉碼頭、李屋碼頭、公昌碼頭、恒昌碼頭、關帝樓大碼頭、流水坑大碼頭、上碼頭、中鄉碼頭。

  

  (二)逐水聚市

  1. “人煙繁雜”的嶺南都市——韶州。

  早在東漢(公元25-230年)先後有衛颯、鄭宏與週憬整治北江險灘。唐、宋兩代政府先後整治嶺南水道,唐代後韶州成為僅次於廣州的嶺南大郡,據《韶州驛樓宴罷》載:“簷外千帆背夕照。”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廣東轉運使為英德湞陽峽開鑿,廣韶運輸再度改善,增至“數十百倍”。據清代乾隆年間上海人褚華《木棉譜》載:“閩粵入於二、三月載糖霜來賣,秋則不買布,布止買花以歸。樓船千百,皆裝布囊累累。”廣東巡撫尚安稱,清代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底“西、北兩江谷船銜尾而至,民食充裕,糧價有減無增。”韶城在明代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始稅商舶,清代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設稅廠,清代康熙九年(1670)遷移原設南雄太平橋到韶州湘江門外,清代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移建九皇宮前。清代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東河一帶成“人煙繁雜”之域。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韶城已成“煙火千家”之域,東關外碼頭是廣府人集中經商和居住地。清代咸豐五年(1855)韶州府城東外七街舖戶至少有150多間,均為客戶。 1940年香港淪陷後,韶關是廣東戰時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市區大小商店7千多家,同行店數近千家。

  2.湘粵古界街——坪石老街

  據清代《重建廣同會館碑記》載:“五羊城之西北一千里曰平石,乃韶州府樂昌縣屬地……京舟車畢至,來往官商所共遊者也。”蛟腰式老街自南→北平石塘口,繞蕭家灣沿平石村向東北呈優美的“S”形乾脆一甩,流淌於武江東岸,長達2千米。據1932年《樂昌縣志》載:“平石街有上、中、下三街,清道光以後開設,漸趨繁盛。”

  3.乳源上街和洲街

  橫臥於乳源縣沿江西路的南水(即洲頭水)北岸的上街,寬約4米的巷道,東西羅列5間祠堂,東端設 “三界樓”碼頭,有居仁巷、冠英巷、聯桂坊等;洲中街、洲下街、橫洲街串通一體。洲中街位於乳源大橋南端溯北,長252米,經營糧食、布匹、雜貨、農副產品、飲食、旅業,清代康熙二年(1663)《乳源縣志》載:“異省商民集居,五百餘家,水陸通郴、桂各處……商多粵西人。”室第相望,金帛財產,家家殷積,堪稱韶關西面著名古商埠,西京古道樞紐。  

  4.烏迳古道的“一市三圩”

  據有關資料載,明洪武二年(1369)烏迳設“平田巡檢司”,明清時稱“市”,清代臻“日屯萬擔米,夜行百隻船”盛況。據《南雄交通志》載:“明嘉靖年,烏徑稱市,新田、烏徑沿河有鹽店、牙行二百二十一間,來往烏徑至南大坊的牛車每天約一百輛,往來於南雄至新田、烏徑的木帆船約五百艘。”存“一市三圩”(即烏迳市、新田圩、錦龍圩、石迳圩),烏迳為南雄市第一大墟市。

  5.白沙陰陽街(陰陽墟)

  位於曲江區白沙大村,北溯→乳源→樂昌→始興→南雄→湘→贛,南流→英德→清遠→廣州等水運樞紐。

 

  (三)以水護城——護城河(濠):仁化縣石塘村雙峰寨護城濠、始興縣沈所鎮棟護晴嵐圍、南雄市烏迳鎮水城護城河較著稱。

 

圖為石塘雙峰寨。

 

圖為雙峰寨護城濠。

 

  (四)藉水生財

  1.靠水食水:韶關江山清絕,水域面積40萬畝,水產業史久遠,為歷代食家景仰。大鯢、深山棘胸蛙、平胸龜、綠毛龜、縮骨鯽魚、大眼鱖(桂花魚)、卷口魚、鰣魚、桂華鯪、山瑞等為名水產。唇鯪,又稱唇魚、時魚、花時、皇帝魚,為韶關“天池鱗”。據《韶州府志》載,鬼頭魚(唇魚)出樂昌,味香美,俗傳入貢。此外,始興縣深渡水瑤族鄉禾花塘、乳源縣大橋鎮核桃山村的禾花魚,肉質細膩、刺少肉多、骨軟無腥味,乾隆時貢品。

  2.好水一半酒:仙水不竭千年盛,水源長流萬載興。如仁化縣石塘村堆花酒: 據了解,明朝末年(1616),從江西吉安傳入堆花酒,以粘米、自製酒餅和井水為主料,按度數分30度初級,40度第二級,50度第三級和60度第四級,清代光緒年間(1875),酒坊有90多間。現有“丹霞仁家”系列酒莊品牌,遠銷韶關、廣州及東南亞等地,“堆花酒釀造技藝”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得益於純鮮的樂昌廊田河、牛欄水的“靈溪春”“桂花”佳釀,早在唐代就聞名天下。據《國史補》載,唐代嶺南盛產兩大名酒,“靈溪春”酒產於樂昌縣境的靈溪河,時為貢品。

 

  (五)寓樂於水

  1.劃龍船  武江區重陽鎮水口村的龍舟文化做得較出色。該村的劃龍船約始於清康熙年間,基本程序有:拜龍神→唱《龍船歌》→爬船→收船,共獲各類賽事一等獎6次。

  2.舁茅船  端午節在南雄城演出。茅草扎龍頭尾,插“風調雨順、一禾九熟”旗,最長5-6米。 4人扛1船夫過街。巷民用菖蒲、艾和雄黃水潑船。凡參與抬船者中午聚集吃粽子等。午後每巷抬太子菩薩和茅船追瘟神,唱《船歌》,黃昏收集全城舁茅船到河南橋邊焚化畢,扛船跳下湞江洗澡,換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