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南脈來龍又蜿蜒至南京西南方的山脈龍氣,此山脈源於喜馬拉雅山,蜿蜒前行經過多個山脈,在雲谷山和牛首山的地方直衝南京城,遺憾的是此山脈沒有很好地停留……

另一支山脈源於南京和鎮江的寧鎮山脈,最終在南京的鐘山停留……

縱觀南京城周圍這兩個龍脈浩浩蕩盪,結穴漂亮,僅這一點就能讓南京成為一個不平凡的地方……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南京城周圍,在環山內有我國第一大江——長江!

整體看長江過蕪湖後,流向東北方向,看起來好像環抱南京……

這樣看不管是山巒還是水脈,都能稱得上比較好的風水格局了。

但令人不解的是,南京城是六朝建都(孫吳、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此六朝卻都是短命的王朝!其中最短的齊國竟然只存活了23年!

我們來看看當時此六朝建都的位置以及周圍情況:

此時的都城以雞籠山為靠山,左側的鐘山為青龍山,右側的清涼山為白虎山,前面的大片平地為朱雀方。

但有這裡有一點問題:白虎方的山和青龍山的山大小差距甚大!以至於不能構成“四像有情”相配了!

所以這個都城看上去是“四象相配”,得天獨厚的好風水格局,其實不然!

這一點也是夠懵人的,就連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也曾這樣稱過南京城:“鍾阜龍蟠,石城虎踞”

大概意思就是說:鐘山好像蒼龍,清涼山好像白虎,形成“龍蟠虎踞”之勢……

有的人說:這完全是諸葛亮在給孫權下套,故意讓他去那裡建都,歷史真相,我們無法考究……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青龍山的鐘山體量大於清涼山的十倍之多,無法形成“龍虎有情”之格局!

這樣造成的後果就是位於中央的都城就像被“熱水煮青蛙”一樣……

這樣的都城,怎麼能夠長久安穩?

不僅有以上六朝在此建都,公元937年的南唐李昇也相中的這個“龍踞虎盤”的“風水寶地”,結果在短短的39年就被滅了……

神奇的是,在經歷389年後的南京,竟然又被明朝的朱元璋盯上了!

幸虧當時的軍師劉伯溫看出門道兒了,所以朱元璋定都之後馬上就把都城遷址到了鐘山的支脈富貴山下,記得當時還是個湖泊(燕雀湖),為了建設都城,老朱竟然把這個湖泊給填平了!

這樣一來,明朝的都城終於算是“四像有情”互相協調了。

可從歷史的更迭來看,明朝經過兩任朝代以後,明成祖朱棣卻撤離了南京城……

明朝之後,又出現了太平天國和民國:

這些的這些,最終都沒有逃過南京城的“詛咒”,曇花一現……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南京城如此“命運多舛”呢?

目前有三個說法:

第一個說法:南京城被破壞了“龍氣”

記得春秋戰國時期,到那個時候楚威王登山獅子山,發現南京城的氣脈太有帝王氣了,後來聽風水師建議在那裡埋金來鎮壓帝王之氣,南京因此有了“金陵”這個稱呼。

但這種“埋金”的說法至今也沒有得到證實,沒有聽過誰在南京這個地方掘金發財。

個人認為這完全是故意散播出去的謠言,其實是藉助這個謠言讓那些喜歡掘金的人幫忙挖斷龍脈……

一個是南脈來龍又蜿蜒至南京西南方的山脈龍氣,此山脈源於喜馬拉雅山,蜿蜒前行經過多個山脈,在雲谷山和牛首山的地方直衝南京城,遺憾的是此山脈沒有很好地停留……

另一支山脈源於南京和鎮江的寧鎮山脈,最終在南京的鐘山停留……

縱觀南京城周圍這兩個龍脈浩浩蕩盪,結穴漂亮,僅這一點就能讓南京成為一個不平凡的地方……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南京城周圍,在環山內有我國第一大江——長江!

整體看長江過蕪湖後,流向東北方向,看起來好像環抱南京……

這樣看不管是山巒還是水脈,都能稱得上比較好的風水格局了。

但令人不解的是,南京城是六朝建都(孫吳、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此六朝卻都是短命的王朝!其中最短的齊國竟然只存活了23年!

我們來看看當時此六朝建都的位置以及周圍情況:

此時的都城以雞籠山為靠山,左側的鐘山為青龍山,右側的清涼山為白虎山,前面的大片平地為朱雀方。

但有這裡有一點問題:白虎方的山和青龍山的山大小差距甚大!以至於不能構成“四像有情”相配了!

所以這個都城看上去是“四象相配”,得天獨厚的好風水格局,其實不然!

這一點也是夠懵人的,就連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也曾這樣稱過南京城:“鍾阜龍蟠,石城虎踞”

大概意思就是說:鐘山好像蒼龍,清涼山好像白虎,形成“龍蟠虎踞”之勢……

有的人說:這完全是諸葛亮在給孫權下套,故意讓他去那裡建都,歷史真相,我們無法考究……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青龍山的鐘山體量大於清涼山的十倍之多,無法形成“龍虎有情”之格局!

這樣造成的後果就是位於中央的都城就像被“熱水煮青蛙”一樣……

這樣的都城,怎麼能夠長久安穩?

不僅有以上六朝在此建都,公元937年的南唐李昇也相中的這個“龍踞虎盤”的“風水寶地”,結果在短短的39年就被滅了……

神奇的是,在經歷389年後的南京,竟然又被明朝的朱元璋盯上了!

幸虧當時的軍師劉伯溫看出門道兒了,所以朱元璋定都之後馬上就把都城遷址到了鐘山的支脈富貴山下,記得當時還是個湖泊(燕雀湖),為了建設都城,老朱竟然把這個湖泊給填平了!

這樣一來,明朝的都城終於算是“四像有情”互相協調了。

可從歷史的更迭來看,明朝經過兩任朝代以後,明成祖朱棣卻撤離了南京城……

明朝之後,又出現了太平天國和民國:

這些的這些,最終都沒有逃過南京城的“詛咒”,曇花一現……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南京城如此“命運多舛”呢?

目前有三個說法:

第一個說法:南京城被破壞了“龍氣”

記得春秋戰國時期,到那個時候楚威王登山獅子山,發現南京城的氣脈太有帝王氣了,後來聽風水師建議在那裡埋金來鎮壓帝王之氣,南京因此有了“金陵”這個稱呼。

但這種“埋金”的說法至今也沒有得到證實,沒有聽過誰在南京這個地方掘金發財。

個人認為這完全是故意散播出去的謠言,其實是藉助這個謠言讓那些喜歡掘金的人幫忙挖斷龍脈……

由此,部分史學家提出了另一種猜測,“龍盤虎踞”這話很有可能就是東吳人自導自演的一齣戲。 “龍盤虎踞”就是“金陵王氣說的”異變,也可以說是金陵王氣的一個具象化。畢竟金陵有王氣這種說法,從秦始皇時期就已經廣為流傳了。東吳建國初期,百端待舉,都邑遷徙未定,“龍盤虎踞”這話的出爐,至少有利於朝野上下堅定建都秣陵的信心。只可惜這所謂的“王氣”也只保佑了東吳51年的氣數。

六朝的歷史雖然給南京打了一波不太好的廣告,但仍然抵不過南京的魅力,此後又有四位君主瞧上了這裡。

十朝都會

公元937年,

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開國皇帝李昪biàn在江南地區建立王朝,定都江寧,也就是南京。

李昪看上的是此前六朝宮城西南方向的一塊寶地。

他當時絕對沒想到南唐在這裡定都後,在會短短39年內,剛經歷了3代君主,就被滅國了。

最後一任國君南唐李後主李煜,在亡國後被北宋俘虜,最後被逼的沒辦法了,

就改行去做了詞人。可誰知這一改行竟然成就了他“千古詞帝”的美名。

他的絕筆《虞美人》哀嘆亡國之痛、唱盡無數恩怨情仇,廣為流傳的同時,

也引得宋太宗勃然大怒,給李煜帶來了殺身之禍。

南唐滅亡後,又過了300多年,當初秦始皇方士口中的天子終出現了,

此人就是我們剛才提到的修建南京明故宮的朱元璋。

此前定都南京的君主們雖然也都稱王稱帝,但沒有一個能做到統一中國的。

歷史上,起源於南方最終實現全國統一的軍事力量,只有朱元璋一家。

其實朱元璋最初看中的建都地點並不是南京,而是老家鳳陽,

就像項羽所說的“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 發達後不榮歸故里,

就像穿著錦繡華服在夜間行走,沒人欣賞。

不過,後來在國師兼風水大師劉伯溫的勸說下,朱元璋還是決定定都南京。

劉伯溫當然看不上六朝宮城所在的那個坑爹的地兒。

他幾經推算,建議朱元璋在鐘山支脈富貴山的山腳下興建明皇宮。

這也就是今天大家所看到的南京明故宮的所在位置。

這裡背靠龍穴,四象俱全,陰陽協調。

唯一的問題就是當時這兒還是一片湖泊,名為“燕雀湖”。有湖不怕,填上不就得了唄。

於是朱元璋派出十餘萬民工,不惜調動三座山的土石用來填湖,

民間也因此有了“遷三山,填燕雀”之說。可說來也怪,這湖就是怎麼也填不滿。

後來一位負責填湖工程的將領匯報說,找到了一位居住在湖畔的老漢名叫“田德滿”。

田德滿,“填得滿”。據說朱元璋甚至下令將老漢沉入湖底,

以應起名字的諧音“填得滿”的吉兆,可見朱元璋在此地修建皇宮的決心之大。

巧的是,老漢沉湖後沒多久,湖就真的填上了。朱元璋後來還封其為湖神。

這一開始的波折也許就注定了明朝在南京呆不久。宮殿修建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傳說。

說朱元璋在劉伯溫選擇的宅基上,挪動了一下基樁。

劉伯溫不好制止,只能連聲暗嘆:皇上這一動,必定要遷都啊!

果然,朱元璋為了給即位的兒孫掃清障礙,誅殺文臣武將,以絕後患,

但是防來防去,還是沒有防住自己的兒子朱棣,收拾了自己的孫子建文帝朱允炆。

公元1399年,朱棣以清君側之名發動“靖難之役”,

建文帝朱允炆在一場皇宮大火過後下落不明。

朱棣登基後便把明朝的首都從南京遷往了北平。

正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帝王世家,不外如是。

明朝之後,清朝末年,洪秀全發動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

公元1853年,太平軍一路摧枯拉朽攻克了南方重鎮,南京。

隨後,洪秀全改南京為天京,定都天京,建國太平,與清朝政府形成了南北對峙的政權。

然而,太平天國在歷史上維持了不過短短14年,猶如曇花一現。

後來到了民國時期,孫中山決定建都南京時,參議院議員普遍投票反對。

孫中山、黃興只能一一勸說。

到最後黃興逼急了甚至說,誰要再敢反對,老子就把誰給綁了。

總統府的選址,拋棄了明故宮,回到六朝宮城的所在位置,

最終民國政府也沒能躲過遷台的命運。

悲情南京

歷史上的南京,一直以來都是一座繁花似錦,又歷經無數劫難的悲情城市。

統計顯示,南京在歷史上有過70多個名字,全中國,甚至放眼全世界,

恐怕沒有哪一座城市,能像南京一樣有這麼多的曾用名。

每次改名,都意味著有大事發生:不是朝代更迭,就是來了新的主人。

誰都想在這座名城留下自己的印記,但代價卻不是換一個名字這麼簡單。

早在秦始皇之前,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威王就曾經破壞過南京的風水王氣。

公元前330年左右,當時的南京名為“冶城”。

據說楚威王在清涼山上向西北張望,看到獅子山“氣射鬥牛,光怪燭天”。

獅子山,位於今天南京市鼓樓區,在長江南岸,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要隘。

楚威王身邊的術士獻計說,可以埋金壓鎮王氣。

公元前333年,佔據冶城的越國勢弱,楚威王趁勢滅越攻齊,佔據了此地,更名為“金陵邑”。

這也是金陵一名最早的由來,其命名就來源於埋金事件。

但根據《景定建康志》的記載,楚威王埋金是假,實際上是散佈了埋金謠言。

如此以來大批輕信了謠言的民眾開始挖山淘金,

硬生生把獅子山挖成了廬龍山和馬鞍山兩段。

楚威王一句讓一個個愚公不用藥就嗨了起來,就這樣一毛不拔完成了洩王氣的巨大工程。

可以說楚威王這一招要比秦始皇高明的多了。

然而比起破壞風水,南京在歷史上經歷的6次毀城才是對南京百姓最大的傷害:

公元328—329年,東晉蘇峻叛亂期間;

公元548—552年,南梁侯景叛亂期間;

公元589年,隋朝滅陳以後;

公元1130年,金兵撤離之時;

公元1864年,太平天國被湘軍攻滅之後;

還有1937年到1938年初,日軍攻陷南京後的屠城。

每一次,對南京都是致命的摧毀。英國漢學家魏根深曾統計,截至到1600年,

中國史上發生戰鬥最多的城市,南京以106次排在第一位,

遙遙領先於排名第二的洛陽(70次)以及排名第三的長安(52次)。有人說,定都南京的王朝都短命是因為逃不過這裡千年絕命風水的“詛咒”。

但這種說法本身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定都南京的十朝當中,除了明朝之外,其餘九朝都未真正意義上的統一中國,

包括國民政府也只是完成了名義上的統一,定都南方多半出於不得已。

從地形上來看,北方華北平原平坦連貫,少山陵阻隔,

且通過洛陽盆地和山西西南部的河東地區,可以與關中平原相聯通。

從人口上來說,南宋之前,北方的人口一直多於南方。

中央要控制全國資源,以北方城市為核心無疑是更好的選擇。

歷史上,選擇建都南方的政權,多半因為他們已經失去了北方的控制。

而就南方都城的選址而言,集南方所長者無如江東,集江東所長者無如南京。

再者說,比較王朝是否短命不能總是縱向比較,而是放在歷史大環境裡橫向比較。

比如說三國時期定都南京的東吳政權,在歷史上存在了51年。

同時期的曹魏享有國運46年,蜀漢立國42年。

三國中,東吳政權的立國時間還算是最長的。

還有東晉,公元318年,司馬睿在世家豪族的擁護下稱帝,以晉為國號,史稱東晉。

與此同時,北方地方地區陷入了十六國混戰的時期。

這一時期,除十六國之外,還有冉魏、丁魏、西燕、仇池、代等五個政權,

總計先後建立了21個政權。

在那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環境下,不少國家都是存在個三五年就沒了,

它們的立國時間和東晉相比,可謂是短得可憐。

東晉的國土面積也是北方和西南地區的各個政權難以“追趕”的。

到了南北朝時期,南朝的四個王朝宋、齊、梁、陳都定都南京。

同一時期的北朝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

立國時長除了北魏是“百年基業”以外,其他朝代與四個南朝政權也不相上下。

所以南京王朝短命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拋開風水不說,放眼整個中國,恐怕沒幾個城市能像南京這樣命途多舛。

游牧民族南侵之時、中原動亂之時、漢人南渡之時,

第一個攻克的往往都是南京,六朝如此,南宋起初也是如此。

這座城市可以是北伐的起點,可以是南征的終點,又可以是偏安的基點。

所謂兵家必爭之地,莫此為甚。

由此,部分史學家提出了另一種猜測,“龍盤虎踞”這話很有可能就是東吳人自導自演的一齣戲。 “龍盤虎踞”就是“金陵王氣說的”異變,也可以說是金陵王氣的一個具象化。畢竟金陵有王氣這種說法,從秦始皇時期就已經廣為流傳了。東吳建國初期,百端待舉,都邑遷徙未定,“龍盤虎踞”這話的出爐,至少有利於朝野上下堅定建都秣陵的信心。只可惜這所謂的“王氣”也只保佑了東吳51年的氣數。

六朝的歷史雖然給南京打了一波不太好的廣告,但仍然抵不過南京的魅力,此後又有四位君主瞧上了這裡。

十朝都會

公元937年,

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開國皇帝李昪biàn在江南地區建立王朝,定都江寧,也就是南京。

李昪看上的是此前六朝宮城西南方向的一塊寶地。

他當時絕對沒想到南唐在這裡定都後,在會短短39年內,剛經歷了3代君主,就被滅國了。

最後一任國君南唐李後主李煜,在亡國後被北宋俘虜,最後被逼的沒辦法了,

就改行去做了詞人。可誰知這一改行竟然成就了他“千古詞帝”的美名。

他的絕筆《虞美人》哀嘆亡國之痛、唱盡無數恩怨情仇,廣為流傳的同時,

也引得宋太宗勃然大怒,給李煜帶來了殺身之禍。

南唐滅亡後,又過了300多年,當初秦始皇方士口中的天子終出現了,

此人就是我們剛才提到的修建南京明故宮的朱元璋。

此前定都南京的君主們雖然也都稱王稱帝,但沒有一個能做到統一中國的。

歷史上,起源於南方最終實現全國統一的軍事力量,只有朱元璋一家。

其實朱元璋最初看中的建都地點並不是南京,而是老家鳳陽,

就像項羽所說的“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 發達後不榮歸故里,

就像穿著錦繡華服在夜間行走,沒人欣賞。

不過,後來在國師兼風水大師劉伯溫的勸說下,朱元璋還是決定定都南京。

劉伯溫當然看不上六朝宮城所在的那個坑爹的地兒。

他幾經推算,建議朱元璋在鐘山支脈富貴山的山腳下興建明皇宮。

這也就是今天大家所看到的南京明故宮的所在位置。

這裡背靠龍穴,四象俱全,陰陽協調。

唯一的問題就是當時這兒還是一片湖泊,名為“燕雀湖”。有湖不怕,填上不就得了唄。

於是朱元璋派出十餘萬民工,不惜調動三座山的土石用來填湖,

民間也因此有了“遷三山,填燕雀”之說。可說來也怪,這湖就是怎麼也填不滿。

後來一位負責填湖工程的將領匯報說,找到了一位居住在湖畔的老漢名叫“田德滿”。

田德滿,“填得滿”。據說朱元璋甚至下令將老漢沉入湖底,

以應起名字的諧音“填得滿”的吉兆,可見朱元璋在此地修建皇宮的決心之大。

巧的是,老漢沉湖後沒多久,湖就真的填上了。朱元璋後來還封其為湖神。

這一開始的波折也許就注定了明朝在南京呆不久。宮殿修建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傳說。

說朱元璋在劉伯溫選擇的宅基上,挪動了一下基樁。

劉伯溫不好制止,只能連聲暗嘆:皇上這一動,必定要遷都啊!

果然,朱元璋為了給即位的兒孫掃清障礙,誅殺文臣武將,以絕後患,

但是防來防去,還是沒有防住自己的兒子朱棣,收拾了自己的孫子建文帝朱允炆。

公元1399年,朱棣以清君側之名發動“靖難之役”,

建文帝朱允炆在一場皇宮大火過後下落不明。

朱棣登基後便把明朝的首都從南京遷往了北平。

正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帝王世家,不外如是。

明朝之後,清朝末年,洪秀全發動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

公元1853年,太平軍一路摧枯拉朽攻克了南方重鎮,南京。

隨後,洪秀全改南京為天京,定都天京,建國太平,與清朝政府形成了南北對峙的政權。

然而,太平天國在歷史上維持了不過短短14年,猶如曇花一現。

後來到了民國時期,孫中山決定建都南京時,參議院議員普遍投票反對。

孫中山、黃興只能一一勸說。

到最後黃興逼急了甚至說,誰要再敢反對,老子就把誰給綁了。

總統府的選址,拋棄了明故宮,回到六朝宮城的所在位置,

最終民國政府也沒能躲過遷台的命運。

悲情南京

歷史上的南京,一直以來都是一座繁花似錦,又歷經無數劫難的悲情城市。

統計顯示,南京在歷史上有過70多個名字,全中國,甚至放眼全世界,

恐怕沒有哪一座城市,能像南京一樣有這麼多的曾用名。

每次改名,都意味著有大事發生:不是朝代更迭,就是來了新的主人。

誰都想在這座名城留下自己的印記,但代價卻不是換一個名字這麼簡單。

早在秦始皇之前,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威王就曾經破壞過南京的風水王氣。

公元前330年左右,當時的南京名為“冶城”。

據說楚威王在清涼山上向西北張望,看到獅子山“氣射鬥牛,光怪燭天”。

獅子山,位於今天南京市鼓樓區,在長江南岸,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要隘。

楚威王身邊的術士獻計說,可以埋金壓鎮王氣。

公元前333年,佔據冶城的越國勢弱,楚威王趁勢滅越攻齊,佔據了此地,更名為“金陵邑”。

這也是金陵一名最早的由來,其命名就來源於埋金事件。

但根據《景定建康志》的記載,楚威王埋金是假,實際上是散佈了埋金謠言。

如此以來大批輕信了謠言的民眾開始挖山淘金,

硬生生把獅子山挖成了廬龍山和馬鞍山兩段。

楚威王一句讓一個個愚公不用藥就嗨了起來,就這樣一毛不拔完成了洩王氣的巨大工程。

可以說楚威王這一招要比秦始皇高明的多了。

然而比起破壞風水,南京在歷史上經歷的6次毀城才是對南京百姓最大的傷害:

公元328—329年,東晉蘇峻叛亂期間;

公元548—552年,南梁侯景叛亂期間;

公元589年,隋朝滅陳以後;

公元1130年,金兵撤離之時;

公元1864年,太平天國被湘軍攻滅之後;

還有1937年到1938年初,日軍攻陷南京後的屠城。

每一次,對南京都是致命的摧毀。英國漢學家魏根深曾統計,截至到1600年,

中國史上發生戰鬥最多的城市,南京以106次排在第一位,

遙遙領先於排名第二的洛陽(70次)以及排名第三的長安(52次)。有人說,定都南京的王朝都短命是因為逃不過這裡千年絕命風水的“詛咒”。

但這種說法本身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定都南京的十朝當中,除了明朝之外,其餘九朝都未真正意義上的統一中國,

包括國民政府也只是完成了名義上的統一,定都南方多半出於不得已。

從地形上來看,北方華北平原平坦連貫,少山陵阻隔,

且通過洛陽盆地和山西西南部的河東地區,可以與關中平原相聯通。

從人口上來說,南宋之前,北方的人口一直多於南方。

中央要控制全國資源,以北方城市為核心無疑是更好的選擇。

歷史上,選擇建都南方的政權,多半因為他們已經失去了北方的控制。

而就南方都城的選址而言,集南方所長者無如江東,集江東所長者無如南京。

再者說,比較王朝是否短命不能總是縱向比較,而是放在歷史大環境裡橫向比較。

比如說三國時期定都南京的東吳政權,在歷史上存在了51年。

同時期的曹魏享有國運46年,蜀漢立國42年。

三國中,東吳政權的立國時間還算是最長的。

還有東晉,公元318年,司馬睿在世家豪族的擁護下稱帝,以晉為國號,史稱東晉。

與此同時,北方地方地區陷入了十六國混戰的時期。

這一時期,除十六國之外,還有冉魏、丁魏、西燕、仇池、代等五個政權,

總計先後建立了21個政權。

在那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環境下,不少國家都是存在個三五年就沒了,

它們的立國時間和東晉相比,可謂是短得可憐。

東晉的國土面積也是北方和西南地區的各個政權難以“追趕”的。

到了南北朝時期,南朝的四個王朝宋、齊、梁、陳都定都南京。

同一時期的北朝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

立國時長除了北魏是“百年基業”以外,其他朝代與四個南朝政權也不相上下。

所以南京王朝短命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拋開風水不說,放眼整個中國,恐怕沒幾個城市能像南京這樣命途多舛。

游牧民族南侵之時、中原動亂之時、漢人南渡之時,

第一個攻克的往往都是南京,六朝如此,南宋起初也是如此。

這座城市可以是北伐的起點,可以是南征的終點,又可以是偏安的基點。

所謂兵家必爭之地,莫此為甚。

0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