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闡述事物陰陽動靜變化的道理,中醫研究、闡明人體陰陽盛衰消長的機制,兩者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上有共通之處,所以”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兩者同源於對事物陰陽變化的認識,故稱”醫易同源。”


易經八卦代表八種基本物象: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艮為山,兌為澤,坎為水,離為火,總稱為經卦,由八個經卦中的兩個為一組的排列,則構成六十四卦。


經絡是執行氣血、聯繫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


後天八卦中的十二地支就代表了人體的十二經絡,而八經卦就是奇經八脈,《易經》六十四卦符號系統,就是人體經絡系統的真實反映。


國家、城市的發展都離不開通訊、交通的適度密集與暢通,同樣,對於人體而言,想要獲得健康,想要陰陽平衡,也離不開經絡系統。經絡系統就是身體這個國家所有的交通系統和通訊系統。下面講一講易經八卦與人體經絡的關系,以及經絡對健康的影響。


一、什麼是經絡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執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感應傳導資訊的同路系統,是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黃帝內經》載:”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經脈則”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並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的特點。由此可見,經絡理論對指導中醫各科實踐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黃帝內經》中指出,經絡內聯五臓六腑,在外分佈於五官綜合系統、四肢百骸,溝通表裡、上下、內外,將人體的各部分連線成有機的、與自然界陰陽密不可分的整體。


經絡也有陰陽之分。按人體內外側來分陰陽,以位於人體軀幹背面的和四肢外側的為陽,而以位於後前面的和內側的為陰;按人體上下分陰陽,那麼上半身為陽,下半身為陰。


經絡可以調整體內陰陽平衡,可以主宰人的生命。生,經絡則通暢;病,經絡則堵塞;死,經絡也就不存在了。從經絡角度來看,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就是經絡堵塞不通暢了。因此,要調陰陽、治百病先要疏通經絡。


二、經絡與易經的關系


易學闡述事物陰陽動靜變化的道理,中醫研究、闡明人體陰陽盛衰消長的機制,兩者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上有共通之處,所以”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兩者同源於對事物陰陽變化的認識,故稱”醫易同源。”


中醫經脈系統圖示如下:


由上圖我們可以看出,中醫經脈系統圖與《易經》八卦圖有神奇相似之處。我們知道,《易經》是研究宇宙及生命的,那麼,它們必然會存在著奇妙的聯繫。唐代名醫孫思邈也說過:“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大醫”,一語更是匯出了“醫易同源”之理。


《易經》先天和後天八卦圖示如下:


結合以上兩圖,並經諸多研究發現:


三、臟腑經絡與陰陽五行的對應關系

1、五臟六腑的五行歸屬及生剋:

(1)五臟六腑的五行歸屬:


五臟包括:肝、心、脾、肺、腎。


肝、膽→木(木曰曲直,具有升發、生長、舒暢、條達的特性)


心、小腸→火(火曰炎上,具有溫熱、升騰、明亮的特性)


脾、胃→土(土曰稼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的特性)


肺、大腸→金(金曰從革,具有清潔、清肅、肅降的特性)


腎、膀胱→水(水曰潤下,具有寒涼、滋潤、向下的特性)


(2)五行生剋:


A、相生:


木生火:我們用木柴來點火、生火。在人體內肝藏血以濟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


火生土:所有東西經過燃燒後就變成灰、土。心陽溫煦脾土,助脾運化。


土生金:金屬礦石都是從土裡孕育挖掘出來的。脾氣運化,化氣以充肺。


金生水:鐵加熱到一定的溫度就會化成鐵水。肺氣肅降以助腎納氣。


水生木:所有樹木要發芽生長都需要澆水。腎藏精以滋養肝血,腎陰資助肝陰以防肝陽上亢。


B、相剋:


木剋土:植物的根牢牢扎在土裡,才能預防水土流失;肝制約脾土,如肝氣條達,可疏泄脾氣之壅滯;


土克水:“水來土掩”;脾運化水濕,可防腎水氾濫;


水克火:我們用水來滅火;腎制約心,可防止心火過亢;


火克金:鋼鐵金屬都是用火去煉化的;心火之陽熱,可抑制肺氣清肅太過;


金克木:我們用斧頭、鐮刀去砍樹、割草。肺氣清肅,可抑制肝陽上亢。

2、五臟六腑的表裡關系及與經絡的對應關系:

(1)五臟六腑的表裡關系:

五臟:六腑:


(屬陰,為裡)(屬陽,為表)


肝←→膽


心←→小腸


脾←→胃


肺←→大腸


腎←→膀胱


三焦

(2)陰陽五行、五臟六腑與經絡的對應關系:


十二正經,即十二臟腑所屬的經脈,包括三陰經和三陽經。

A、三陰經(身體內側):


太陰(前):手太陰、足太陰


厥陰(中):手厥陰、足厥陰


少陰(後):手少陰、足少陰

B、三陽經(身體外側):


陽明(前):手陽明、足陽明


少陽(中):手少陽、足少陽


太陽(後):手太陽、足太陽

C、臟腑對應的經絡


臟腑:經絡:


(木)膽足少陽膽經


(木)肝足厥陰肝經


(火)小腸手太陽小腸經


(火)心手少陰心經


(土)胃足陽明胃經


(土)脾足太陰脾經


(金)大腸手陽明大腸經


(金)肺手太陰肺經


(水)膀胱足太陽膀胱經


(水)腎足少陰腎經


(相火)三焦手少陽三焦經


(相火)心包手厥陰心包經

3、五臟六腑的五行屬性和基本功能:

(1)、五臟的五行屬性: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臟:肝心脾肺腎。

(2)、五臟的基本功能:


五臟是人體內肝、心、脾、肺、腎五個臟器的合稱。臟,古稱藏。五臟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儲藏精、氣、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臟。由於精、氣、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所以五臟在人體生命中起著重要作用。


心主血脈是全身血脈的總樞紐,心通過血脈將氣血運送於周身;心又主神誌,是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的中心,在人體中處於最高主導地位。肝主疏泄,能調節人的情志活動,協助脾胃消化。


肝又藏血,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的作用。


脾主運化,促進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營養物的輸布,為氣血生化之源,故有後天之本之稱;脾又統血,能統攝血液不致溢位於經脈之外。


肺主氣,司呼吸,是人體氣體交換的場所,又能宣發衛氣和津液於全身以溫潤肌腠面板。


腎藏精,與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能力密切相關,故有先天之本之稱;腎又主水,在調節人體水液代謝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3)、六腑的基本功能:


六腑,是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總稱。


六腑的生理特性是受盛和傳化水穀,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


膽:貯存、排泄膽汁,促進脂肪的消化吸收;主決斷;


胃:主受納、腐熟水穀,主通降、降濁;


小腸:主受盛、化物,分清泌濁;


大腸:主傳化糟粕;


膀胱:貯存和排泄尿液;


三焦:主持諸氣,通調水道。

4、經絡穴位的作用:

(1)、經絡:


經絡是執行氣血、聯繫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經絡分為經脈和絡脈,如果把人體比作一個國家,那麼經脈就相當於國道,絡脈就相當於省道、縣道、鄉道。經絡溝通表裡上下,聯繫臟腑器官,通行氣血,濡養臟腑組織,感應傳導。經脈包括十二正經(手三陽、手三陰、足三陽、足三陰)和奇經八脈。

(2)、穴位:


穴位就像開關,多具有雙向調節的作用,如天樞是雙向調節便秘和腹瀉的,足三里是雙向調節胃酸分泌的。我們艾灸穴位就等於開啟了特定的開關,讓“電流”暢通了就能調理臟腑功能。

(3)、經絡穴位的作用:


A、有助於辯證


B、預防和調理作用:


近治作用:可調理該經絡循行部位及臨近組織、器官的疼痛和疾病;


遠治作用:可調理該經絡對應臟腑的疾病及該經絡循行的遠隔部位的疾病。

易學闡述事物陰陽動靜變化的道理,中醫研究、闡明人體陰陽盛衰消長的機制,兩者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上有共通之處,所以”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兩者同源於對事物陰陽變化的認識,故稱”醫易同源。”

易經八卦代表八種基本物象: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艮為山,兌為澤,坎為水,離為火,總稱為經卦,由八個經卦中的兩個為一組的排列,則構成六十四卦。

經絡是執行氣血、聯繫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

後天八卦中的十二地支就代表了人體的十二經絡,而八經卦就是奇經八脈,《易經》六十四卦符號系統,就是人體經絡系統的真實反映。

國家、城市的發展都離不開通訊、交通的適度密集與暢通,同樣,對於人體而言,想要獲得健康,想要陰陽平衡,也離不開經絡系統。經絡系統就是身體這個國家所有的交通系統和通訊系統。下面講一講易經八卦與人體經絡的關系,以及經絡對健康的影響。

一、什麼是經絡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執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感應傳導資訊的同路系統,是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黃帝內經》載:”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經脈則”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並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的特點。由此可見,經絡理論對指導中醫各科實踐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黃帝內經》中指出,經絡內聯五臓六腑,在外分佈於五官綜合系統、四肢百骸,溝通表裡、上下、內外,將人體的各部分連線成有機的、與自然界陰陽密不可分的整體。

經絡也有陰陽之分。按人體內外側來分陰陽,以位於人體軀幹背面的和四肢外側的為陽,而以位於後前面的和內側的為陰;按人體上下分陰陽,那麼上半身為陽,下半身為陰。

經絡可以調整體內陰陽平衡,可以主宰人的生命。生,經絡則通暢;病,經絡則堵塞;死,經絡也就不存在了。從經絡角度來看,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就是經絡堵塞不通暢了。因此,要調陰陽、治百病先要疏通經絡。

二、經絡與易經的關系

易學闡述事物陰陽動靜變化的道理,中醫研究、闡明人體陰陽盛衰消長的機制,兩者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上有共通之處,所以”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兩者同源於對事物陰陽變化的認識,故稱”醫易同源。”

中醫經脈系統圖示如下:

由上圖我們可以看出,中醫經脈系統圖與《易經》八卦圖有神奇相似之處。我們知道,《易經》是研究宇宙及生命的,那麼,它們必然會存在著奇妙的聯繫。唐代名醫孫思邈也說過:“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大醫”,一語更是匯出了“醫易同源”之理。

《易經》先天和後天八卦圖示如下:

結合以上兩圖,並經諸多研究發現:

三、臟腑經絡與陰陽五行的對應關系

1、五臟六腑的五行歸屬及生剋:

(1)五臟六腑的五行歸屬:

五臟包括:肝、心、脾、肺、腎。

肝、膽→木(木曰曲直,具有升發、生長、舒暢、條達的特性)

心、小腸→火(火曰炎上,具有溫熱、升騰、明亮的特性)

脾、胃→土(土曰稼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的特性)

肺、大腸→金(金曰從革,具有清潔、清肅、肅降的特性)

腎、膀胱→水(水曰潤下,具有寒涼、滋潤、向下的特性)

(2)五行生剋:

A、相生:

木生火:我們用木柴來點火、生火。在人體內肝藏血以濟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

火生土:所有東西經過燃燒後就變成灰、土。心陽溫煦脾土,助脾運化。

土生金:金屬礦石都是從土裡孕育挖掘出來的。脾氣運化,化氣以充肺。

金生水:鐵加熱到一定的溫度就會化成鐵水。肺氣肅降以助腎納氣。

水生木:所有樹木要發芽生長都需要澆水。腎藏精以滋養肝血,腎陰資助肝陰以防肝陽上亢。

B、相剋:

木剋土:植物的根牢牢扎在土裡,才能預防水土流失;肝制約脾土,如肝氣條達,可疏泄脾氣之壅滯;

土克水:“水來土掩”;脾運化水濕,可防腎水氾濫;

水克火:我們用水來滅火;腎制約心,可防止心火過亢;

火克金:鋼鐵金屬都是用火去煉化的;心火之陽熱,可抑制肺氣清肅太過;

金克木:我們用斧頭、鐮刀去砍樹、割草。肺氣清肅,可抑制肝陽上亢。

2、五臟六腑的表裡關系及與經絡的對應關系:

(1)五臟六腑的表裡關系:

五臟:六腑:

(屬陰,為裡)(屬陽,為表)

肝←→膽

心←→小腸

脾←→胃

肺←→大腸

腎←→膀胱

三焦

(2)陰陽五行、五臟六腑與經絡的對應關系:

十二正經,即十二臟腑所屬的經脈,包括三陰經和三陽經。

A、三陰經(身體內側):

太陰(前):手太陰、足太陰

厥陰(中):手厥陰、足厥陰

少陰(後):手少陰、足少陰

B、三陽經(身體外側):

陽明(前):手陽明、足陽明

少陽(中):手少陽、足少陽

太陽(後):手太陽、足太陽

C、臟腑對應的經絡

臟腑:經絡:

(木)膽足少陽膽經

(木)肝足厥陰肝經

(火)小腸手太陽小腸經

(火)心手少陰心經

(土)胃足陽明胃經

(土)脾足太陰脾經

(金)大腸手陽明大腸經

(金)肺手太陰肺經

(水)膀胱足太陽膀胱經

(水)腎足少陰腎經

(相火)三焦手少陽三焦經

(相火)心包手厥陰心包經

3、五臟六腑的五行屬性和基本功能:

(1)、五臟的五行屬性: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臟:肝心脾肺腎。

(2)、五臟的基本功能:

五臟是人體內肝、心、脾、肺、腎五個臟器的合稱。臟,古稱藏。五臟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儲藏精、氣、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臟。由於精、氣、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所以五臟在人體生命中起著重要作用。

心主血脈是全身血脈的總樞紐,心通過血脈將氣血運送於周身;心又主神誌,是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的中心,在人體中處於最高主導地位。肝主疏泄,能調節人的情志活動,協助脾胃消化。

肝又藏血,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的作用。

脾主運化,促進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營養物的輸布,為氣血生化之源,故有後天之本之稱;脾又統血,能統攝血液不致溢位於經脈之外。

肺主氣,司呼吸,是人體氣體交換的場所,又能宣發衛氣和津液於全身以溫潤肌腠面板。

腎藏精,與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能力密切相關,故有先天之本之稱;腎又主水,在調節人體水液代謝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3)、六腑的基本功能:

六腑,是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總稱。

六腑的生理特性是受盛和傳化水穀,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

膽:貯存、排泄膽汁,促進脂肪的消化吸收;主決斷;

胃:主受納、腐熟水穀,主通降、降濁;

小腸:主受盛、化物,分清泌濁;

大腸:主傳化糟粕;

膀胱:貯存和排泄尿液;

三焦:主持諸氣,通調水道。

4、經絡穴位的作用:

(1)、經絡:

經絡是執行氣血、聯繫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經絡分為經脈和絡脈,如果把人體比作一個國家,那麼經脈就相當於國道,絡脈就相當於省道、縣道、鄉道。經絡溝通表裡上下,聯繫臟腑器官,通行氣血,濡養臟腑組織,感應傳導。經脈包括十二正經(手三陽、手三陰、足三陽、足三陰)和奇經八脈。

(2)、穴位:

穴位就像開關,多具有雙向調節的作用,如天樞是雙向調節便秘和腹瀉的,足三里是雙向調節胃酸分泌的。我們艾灸穴位就等於開啟了特定的開關,讓“電流”暢通了就能調理臟腑功能。

(3)、經絡穴位的作用:

A、有助於辯證

B、預防和調理作用:

近治作用:可調理該經絡循行部位及臨近組織、器官的疼痛和疾病;

遠治作用:可調理該經絡對應臟腑的疾病及該經絡循行的遠隔部位的疾病。

我看了一遍,一個字一個字的去理解,再看一遍還是沒看懂,於是反饋給了易經風水的物理學家黃老師。

你第一次沒看懂,沒關係。

看了一百遍,也有了自己的看法,於是又冷靜下來,看了兩遍,看到一點點眉毛,對應著先天八卦圖,結合身邊的事情,慢慢明白了為什麼金克木,懂五行,五行對應地支,對《行氣風水》有模糊的認識,我報名了《三正易經》課程——《易易藥風水班》 .”,受益良多,感觸良多。

2、為什麼要學易經、中醫、風水、香香

我要學香香、風水、中醫。

最好先學易經。

學好之後,會很有用,《易經》可以解決你的疑惑。

我看了一遍,一個字一個字的去理解,再看一遍還是沒看懂,於是反饋給了易經風水的物理學家黃老師。

你第一次沒看懂,沒關係。

看了一百遍,也有了自己的看法,於是又冷靜下來,看了兩遍,看到一點點眉毛,對應著先天八卦圖,結合身邊的事情,慢慢明白了為什麼金克木,懂五行,五行對應地支,對《行氣風水》有模糊的認識,我報名了《三正易經》課程——《易易藥風水班》 .”,受益良多,感觸良多。

2、為什麼要學易經、中醫、風水、香香

我要學香香、風水、中醫。

最好先學易經。

學好之後,會很有用,《易經》可以解決你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