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的講,就是風水好的地方,居於此處,能助人事興旺、發財,可令後代富貴、顯達。嚴格的講,就是符合風水學中“富“和”貴”原則和標準(即所謂“好風水”)的地理位置或環境。風水寶地標準:後有靠山、左有青龍、右有白虎、前有案山、中有明堂、水流曲折,以使墳穴藏風聚氣而令生人納福納財、富貴無比;外洋寬闊能容萬馬,可致後代鵬程萬裡、福祿延綿。魯班符咒記載:伏以,自然山水,鎮宅地板,抵抗一切災難,家宅吉祥如意,家庭興旺發達安康。這樣的地、宅也就是風水寶地。
著名城市
北依山險、南控平原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它有3千多年的歷史,周武王封堯的後代於此,當時叫薊丘,後來成為燕國的國都。遼代以北京為陪都,稱燕京。金代於 1153 年遷都北京,改名為中都,從此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元代以北京為大都,以“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原則建設北京,奠定了北京城的規模。明初定都應天(今南京),為了殺元代的王氣,拆除了元朝的宮殿,把北城牆向南推移。明成祖遷都北京,為了體現皇權的核心地位,把全城的中軸線向東推移了 150 米,新建的宮殿都在中軸線上,又線上北堆築了一座景山,用以鎮元代殘餘的王氣,以便明代長治久安。清代仍以北京為都城,增建了地壇、日壇、月壇,用以祭祀。北京城南面有天壇,北面有地壇,東面有日壇,西面有月壇,分別表示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
北京之所以歷來成為軍事重鎮、政治中心,這與其地理形勢有關。它地處華北平原與西北蒙古高原、東北松遼平原之間,北是燕山山脈,西北是茫茫千里的蒙古內蒙古大沙漠、戈壁灘,西南是太行山脈餘脈,南面是華北平原,東面是渤海灣。遼東半島和膠東半島環抱渤海,成為拱衛北京的屏障。北京北依山險,南控平原,處於北京小平原、南方中原黃淮海大平原、北方山地之間,必然引起歷代先哲的重視。
元代蒙古貴族巴圖南曾對忽必烈極力推薦北京,《元史·巴圖魯》記載巴圖南語:“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於是,忽必烈決定定都於燕。
明成祖在靖難之役趕走明惠帝後,他不願意到南京當皇帝,有意留在北京。因為北京是他的封地(時稱燕京),龍潛於此,多有經營。上有所好,下必應之,他的臣僚紛紛表示贊同。 《明實錄·太宗實錄》記載群臣上疏:“伏惟北京,聖上龍興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俯視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勢,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成帝王萬世之都也。”明人普遍認為定都北京是明智之舉。萬曆年間修撰的《順天府志》卷一云:“燕環滄海以為池,擁太行以為險,枕居庸而居中以製外,襟河濟而舉重以馭輕,東西貢道來萬國之朝宗,西北諸關壯九邊之雉堞,萬年強禦,百世治安。”
由於近代以來以來快速工業化、城市化、不平衡發展,人口聚集將近1800萬,北京的地下水位在加速下降,許多年份和季節永定河已經處於斷流狀態,北京成為中國北方缺水、較為乾旱的地區。
虎踞龍盤、依山傍水
南京的西面有座石頭城,故址在今江蘇南京清涼山,像一個蹲著的老虎,東面有鐘山,像盤曲的臥龍。所以,歷來的人們稱南京為“虎踞龍盤”。這個稱呼由來已久,據晉代張勃的《吳錄》,劉備派遣諸葛亮到南京,諸葛亮嘆道:“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北周庚信在《哀江南賦》雲:“昔之虎踞龍盤,加以黃旗紫氣。”唐代劉知幾在《史通·書志》解釋說:“虎踞龍盤,帝王表其尊極。”唐代李白在《永王東巡歌》雲:“龍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古丘。”可見,“虎踞龍盤”一詞已為人們認同。
南京先後有不少王朝和政權在此建都。三國的東吳以及後來的東晉、宋、齊、梁、陳曾在此建都,史稱六朝古都。以後,南唐、明朝、太平天國、辛亥革命和蔣介石國民政府短期在此建都。
南京地勢險要,四周是山,北高南低,易守不易攻。西邊有秦淮河入江,沿江多山磯。從西南往東北有石頭山、馬鞍山、四望山、盧龍山、幕府山,東北有寧鎮山脈的最高峰鐘山,北邊有富貴山、覆舟山,雞籠山,南邊有長命州、張公州、白鷺等沙州形成夾江,這些天然屏障拱衛著南京,使得歷代統治者都很看中這塊地。不僅如此,南京還交通便利,東南的太湖平原和錢塘江流域是水資源豐富的地方。沿江可上溯到九江、武漢,沿江下行可到上海,加上秦淮河與太湖水系,使得南京四通八達。
孫中山先生在其《建國方略》中評價南京的地理環境時說:“ 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鍾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中,誠難覓此佳境也。 而又恰居長江下游兩岸之最豐富區域之中心,南京將來之發達,未可限量也。”
南京城身系中華兒女榮辱,五胡亂華,中原漢族衣冠東渡,建立東晉王朝,抵抗外族,還我漢人河山,大明江山抵抗蒙古族元代外族統治,太平天國 ,中華民國,漢人一次次的反抗外族的根據地,維繫華夏文明的復興之地。故朱偰先生在比較了長安、洛陽、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後,言“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
洛陽是九朝故都,跨越時間長達千年有餘。 “生於蘇杭,葬於北邙。”洛陽城北的邙山是中國人終極歸宿的代名詞,邙山上陵墓多得“幾無臥牛之地”,更有6代24帝長眠於此,分佈之密、數量之多、延續年代之久,堪稱中國之最。 “邙山屬崤山餘脈,高出黃河、洛河水面約150米,地勢開闊,南有洛水,地處黃河與洛河交匯處,‘水口’是上上之選,整個陵區的風水是不錯的。在邙山地表以下5 ~ 15米的土層,滲水率低、黏結性好、土壤緊硬密實,最適於安置墓穴。”
在風水理論中,葬地講究生氣凝聚、風吹不到,並且有水流可以界止生氣,由晉郭璞寫就的風水名著《葬書》對此的解釋是:能夠給人帶來福音的葬地,靠的是葬地內的生氣。生氣在地裡流動,遇見風一吹就散了,遇見水流一攔擋,就停止不動了。這其中的氣,指的是陰陽二氣。宇宙間存在的這兩種相反相成的氣,時刻不停地在消長變化,當陰陽二氣彼此平衡為最佳狀態。邙山一帶“北枕邙山南蹬洛水”正是“靠山面水,藏風聚氣”的理想營墳之所。
南阻秦嶺,北濱渭河
西安,古代稱為鎬京、長安,它是我國著名的古都。西周以豐、鎬為都,秦以鹹陽為都,均在西安附近。西漢、新、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都在西安建都。東漢、曹魏、後唐都在西安建有陪都。
歷代統治者之所以看中了西安,這與西安的地理形勢有關。西安地處關中平原, 南阻 秦嶺 ,北濱渭河,氣候溫和,土地肥沃。 《史記 留侯世家》記載漢代張良對西安的讚譽:“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進而,天府之國也。”
天目餘脈、山清水秀
杭州,舊稱臨安,五代的吳越國和南宋在此建都。
杭州位於鎮江的北岸,京杭大運河在此與錢塘江相交。它的西北是天目山,西南和東南是龍門山和會稽山。它風景如畫,封建統治者很樂意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所以在此建都。以至於宋代詩人林昇斥責道:“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有關杭州的風水,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記載明正德三年( 1508 )郡守楊孟瑛所述:“杭州地脈,發自天目,群山飛翥,駐於錢塘。江湖夾挹之間,山停水聚,元氣融結 …… 南跨吳山,北兜武林,左帶長江,右臨湖曲,所以全形勢而周脈絡,鍾靈毓秀於其中。”
李思聰在《堪輿雜著》論杭州乾龍說:“杭州乾龍自天目起,祖遠不能述。從黃山大嶺過峽後,一枝起南高峰,從石屋過錢糧司嶺,起九曜山,越王山,過慈雲嶺。起禦教場、勝果山、鳳凰山,過萬松嶺,起吳山入城。一枝起北高峰,從桃園嶺青芝塢斷,起岳墳後烏石山,從智果山保叔塔入城,來龍沿江而下,皆自剝星巒遮護,隔江諸峰,遠映護龍,直從蕭山至海門。生天弧天角星,從別子門石骨渡江,起皋亭諸山,作下砂兜轉。右界水自嚴州桐廬流入錢塘江;左界水自餘杭西溪流入官河,惜兩界分流未合,城中諸河塞阻穢濁,脈絡不清。”詳見《杭州小生談算命風水文化的存在狀態及發展》
其他城市
江蘇省徐州市
風水大師雲龍子說‘徐州是個依山傍水風水寶地,同時也是漢朝的龍脈之地。徐州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全國風水寶地城市之一。 ’
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
蘄州鎮位於長江中下游北岸大別山南曲,是個偏僻的小鎮。是明代聖醫李時珍的故鄉。
江蘇省泰州市黃橋鎮
黃橋,地處長江北岸,是蘇中蘇北地區規模最大的集鎮。黃橋歷史上素有“北分淮倭,南接江潮”的水上樞紐之稱,始建於北宋神宗元豐年間,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
江蘇省宜興市
宜興市有山、有水、有平原,有“三山、二水、五分田”之稱。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綠洲,竹的海洋”的美譽。宜興人文薈萃,誕生了4位狀元、10位宰相、26位兩院院士,被譽為院士之鄉,當代大陸中國有548位宜興籍高級的科技人員。
江蘇省新沂市
新沂市是著名的花廳古文化發祥地,一山一湖一古鎮:有著名的馬陵山風景名勝區,駱馬湖、窯灣古鎮等。風水大師雲龍子曾經說新沂也是全國少有的風水寶地。同時也是著名道學大師、風水大師、雲龍子道長的故鄉。
通俗的講,就是風水好的地方,居於此處,能助人事興旺、發財,可令後代富貴、顯達。嚴格的講,就是符合風水學中“富“和”貴”原則和標準(即所謂“好風水”)的地理位置或環境。風水寶地標準:後有靠山、左有青龍、右有白虎、前有案山、中有明堂、水流曲折,以使墳穴藏風聚氣而令生人納福納財、富貴無比;外洋寬闊能容萬馬,可致後代鵬程萬裡、福祿延綿。魯班符咒記載:伏以,自然山水,鎮宅地板,抵抗一切災難,家宅吉祥如意,家庭興旺發達安康。這樣的地、宅也就是風水寶地。
著名城市
北依山險、南控平原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它有3千多年的歷史,周武王封堯的後代於此,當時叫薊丘,後來成為燕國的國都。遼代以北京為陪都,稱燕京。金代於 1153 年遷都北京,改名為中都,從此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元代以北京為大都,以“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原則建設北京,奠定了北京城的規模。明初定都應天(今南京),為了殺元代的王氣,拆除了元朝的宮殿,把北城牆向南推移。明成祖遷都北京,為了體現皇權的核心地位,把全城的中軸線向東推移了 150 米,新建的宮殿都在中軸線上,又線上北堆築了一座景山,用以鎮元代殘餘的王氣,以便明代長治久安。清代仍以北京為都城,增建了地壇、日壇、月壇,用以祭祀。北京城南面有天壇,北面有地壇,東面有日壇,西面有月壇,分別表示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
北京之所以歷來成為軍事重鎮、政治中心,這與其地理形勢有關。它地處華北平原與西北蒙古高原、東北松遼平原之間,北是燕山山脈,西北是茫茫千里的蒙古內蒙古大沙漠、戈壁灘,西南是太行山脈餘脈,南面是華北平原,東面是渤海灣。遼東半島和膠東半島環抱渤海,成為拱衛北京的屏障。北京北依山險,南控平原,處於北京小平原、南方中原黃淮海大平原、北方山地之間,必然引起歷代先哲的重視。
元代蒙古貴族巴圖南曾對忽必烈極力推薦北京,《元史·巴圖魯》記載巴圖南語:“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於是,忽必烈決定定都於燕。
明成祖在靖難之役趕走明惠帝後,他不願意到南京當皇帝,有意留在北京。因為北京是他的封地(時稱燕京),龍潛於此,多有經營。上有所好,下必應之,他的臣僚紛紛表示贊同。 《明實錄·太宗實錄》記載群臣上疏:“伏惟北京,聖上龍興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俯視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勢,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成帝王萬世之都也。”明人普遍認為定都北京是明智之舉。萬曆年間修撰的《順天府志》卷一云:“燕環滄海以為池,擁太行以為險,枕居庸而居中以製外,襟河濟而舉重以馭輕,東西貢道來萬國之朝宗,西北諸關壯九邊之雉堞,萬年強禦,百世治安。”
由於近代以來以來快速工業化、城市化、不平衡發展,人口聚集將近1800萬,北京的地下水位在加速下降,許多年份和季節永定河已經處於斷流狀態,北京成為中國北方缺水、較為乾旱的地區。
虎踞龍盤、依山傍水
南京的西面有座石頭城,故址在今江蘇南京清涼山,像一個蹲著的老虎,東面有鐘山,像盤曲的臥龍。所以,歷來的人們稱南京為“虎踞龍盤”。這個稱呼由來已久,據晉代張勃的《吳錄》,劉備派遣諸葛亮到南京,諸葛亮嘆道:“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北周庚信在《哀江南賦》雲:“昔之虎踞龍盤,加以黃旗紫氣。”唐代劉知幾在《史通·書志》解釋說:“虎踞龍盤,帝王表其尊極。”唐代李白在《永王東巡歌》雲:“龍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古丘。”可見,“虎踞龍盤”一詞已為人們認同。
南京先後有不少王朝和政權在此建都。三國的東吳以及後來的東晉、宋、齊、梁、陳曾在此建都,史稱六朝古都。以後,南唐、明朝、太平天國、辛亥革命和蔣介石國民政府短期在此建都。
南京地勢險要,四周是山,北高南低,易守不易攻。西邊有秦淮河入江,沿江多山磯。從西南往東北有石頭山、馬鞍山、四望山、盧龍山、幕府山,東北有寧鎮山脈的最高峰鐘山,北邊有富貴山、覆舟山,雞籠山,南邊有長命州、張公州、白鷺等沙州形成夾江,這些天然屏障拱衛著南京,使得歷代統治者都很看中這塊地。不僅如此,南京還交通便利,東南的太湖平原和錢塘江流域是水資源豐富的地方。沿江可上溯到九江、武漢,沿江下行可到上海,加上秦淮河與太湖水系,使得南京四通八達。
孫中山先生在其《建國方略》中評價南京的地理環境時說:“ 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鍾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中,誠難覓此佳境也。 而又恰居長江下游兩岸之最豐富區域之中心,南京將來之發達,未可限量也。”
南京城身系中華兒女榮辱,五胡亂華,中原漢族衣冠東渡,建立東晉王朝,抵抗外族,還我漢人河山,大明江山抵抗蒙古族元代外族統治,太平天國 ,中華民國,漢人一次次的反抗外族的根據地,維繫華夏文明的復興之地。故朱偰先生在比較了長安、洛陽、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後,言“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
洛陽是九朝故都,跨越時間長達千年有餘。 “生於蘇杭,葬於北邙。”洛陽城北的邙山是中國人終極歸宿的代名詞,邙山上陵墓多得“幾無臥牛之地”,更有6代24帝長眠於此,分佈之密、數量之多、延續年代之久,堪稱中國之最。 “邙山屬崤山餘脈,高出黃河、洛河水面約150米,地勢開闊,南有洛水,地處黃河與洛河交匯處,‘水口’是上上之選,整個陵區的風水是不錯的。在邙山地表以下5 ~ 15米的土層,滲水率低、黏結性好、土壤緊硬密實,最適於安置墓穴。”
在風水理論中,葬地講究生氣凝聚、風吹不到,並且有水流可以界止生氣,由晉郭璞寫就的風水名著《葬書》對此的解釋是:能夠給人帶來福音的葬地,靠的是葬地內的生氣。生氣在地裡流動,遇見風一吹就散了,遇見水流一攔擋,就停止不動了。這其中的氣,指的是陰陽二氣。宇宙間存在的這兩種相反相成的氣,時刻不停地在消長變化,當陰陽二氣彼此平衡為最佳狀態。邙山一帶“北枕邙山南蹬洛水”正是“靠山面水,藏風聚氣”的理想營墳之所。
南阻秦嶺,北濱渭河
西安,古代稱為鎬京、長安,它是我國著名的古都。西周以豐、鎬為都,秦以鹹陽為都,均在西安附近。西漢、新、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都在西安建都。東漢、曹魏、後唐都在西安建有陪都。
歷代統治者之所以看中了西安,這與西安的地理形勢有關。西安地處關中平原, 南阻 秦嶺 ,北濱渭河,氣候溫和,土地肥沃。 《史記 留侯世家》記載漢代張良對西安的讚譽:“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進而,天府之國也。”
天目餘脈、山清水秀
杭州,舊稱臨安,五代的吳越國和南宋在此建都。
杭州位於鎮江的北岸,京杭大運河在此與錢塘江相交。它的西北是天目山,西南和東南是龍門山和會稽山。它風景如畫,封建統治者很樂意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所以在此建都。以至於宋代詩人林昇斥責道:“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有關杭州的風水,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記載明正德三年( 1508 )郡守楊孟瑛所述:“杭州地脈,發自天目,群山飛翥,駐於錢塘。江湖夾挹之間,山停水聚,元氣融結 …… 南跨吳山,北兜武林,左帶長江,右臨湖曲,所以全形勢而周脈絡,鍾靈毓秀於其中。”
李思聰在《堪輿雜著》論杭州乾龍說:“杭州乾龍自天目起,祖遠不能述。從黃山大嶺過峽後,一枝起南高峰,從石屋過錢糧司嶺,起九曜山,越王山,過慈雲嶺。起禦教場、勝果山、鳳凰山,過萬松嶺,起吳山入城。一枝起北高峰,從桃園嶺青芝塢斷,起岳墳後烏石山,從智果山保叔塔入城,來龍沿江而下,皆自剝星巒遮護,隔江諸峰,遠映護龍,直從蕭山至海門。生天弧天角星,從別子門石骨渡江,起皋亭諸山,作下砂兜轉。右界水自嚴州桐廬流入錢塘江;左界水自餘杭西溪流入官河,惜兩界分流未合,城中諸河塞阻穢濁,脈絡不清。”詳見《杭州小生談算命風水文化的存在狀態及發展》
其他城市
江蘇省徐州市
風水大師雲龍子說‘徐州是個依山傍水風水寶地,同時也是漢朝的龍脈之地。徐州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全國風水寶地城市之一。 ’
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
蘄州鎮位於長江中下游北岸大別山南曲,是個偏僻的小鎮。是明代聖醫李時珍的故鄉。
江蘇省泰州市黃橋鎮
黃橋,地處長江北岸,是蘇中蘇北地區規模最大的集鎮。黃橋歷史上素有“北分淮倭,南接江潮”的水上樞紐之稱,始建於北宋神宗元豐年間,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
江蘇省宜興市
宜興市有山、有水、有平原,有“三山、二水、五分田”之稱。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綠洲,竹的海洋”的美譽。宜興人文薈萃,誕生了4位狀元、10位宰相、26位兩院院士,被譽為院士之鄉,當代大陸中國有548位宜興籍高級的科技人員。
江蘇省新沂市
新沂市是著名的花廳古文化發祥地,一山一湖一古鎮:有著名的馬陵山風景名勝區,駱馬湖、窯灣古鎮等。風水大師雲龍子曾經說新沂也是全國少有的風水寶地。同時也是著名道學大師、風水大師、雲龍子道長的故鄉。
中國人都知道風水,風水的真相就是一句很老的話,福地福人居。風水寶地主要有兩大類,即陽地,人們生活居住的地方;陰地,埋葬先人的地方。那麼何為風水寶地?
在華夏歷史上,最先給風水定義的是晉代的郭璞,風水堪輿。堪為天,輿為地。堪又與勘、坎有相通之義,他在《葬書》中說:葬者,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周易風水。清人范宜賓為《葬書》作注云:無水則風到而氣散,有水則氣止而風無,故風水二字為地學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為上等,以藏風之地為次等。這就是說,風水是古代的一門有關生氣的術數,只有在避風聚水的情況下,才能得到生氣。
一命二運三風水,寶為福貴,風水寶地的作用效果就是能造福後代子孫(陰宅角度),宅運昌隆,事業發達(陽宅角度)。
風水五大要素
風水五大要素:龍、穴、砂、水、向,這也是構成一塊風水寶地的五個重要因素。其本質則是氣。尋龍、點穴、察砂、覓水、定向的目的就在於尋找適和人體的吉氣,避開不利於人體的煞氣。風水寶地的構成,不僅要求“四象畢備”(所謂四象,即指“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靈齊備。),並且還要講究來龍、案砂、明堂、水口、立向等,也就是風水家常說的龍、穴、砂、水、向。
白虎圖
《陽宅十書》中說道,“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其來脈氣勢最大,關係人禍福,最為切要”,“陽宅來龍原無異,居處須用寬平勢。明堂須當容萬馬……或從山居或平原。前後有水環抱貴,左右有路亦如然”,“更須水口收拾緊,不宜太迫成小器。星辰近案明堂寬,案近明堂非窄勢。此言住基大局面,別有奇特分等第”。這是一種從大環境而言的風水寶地模式。即要求北面有綿延不絕的群山峻嶺,南方有遠近呼應的低山小丘,左右兩側則護山環抱,重重護衛,中間部分堂局分明,地勢寬敞,且有屈曲流水環抱。這樣就是一個理想的風水寶地了。
正如佛隱《風水講義》中所說:“靠山起伏,高低錯落,曲曲如活,中心出脈,穴位突起,龍砂虎砂,重重環抱,外山外水,層層護衛的發福發貴之地。”從現代城市建設的角度上看,也需要考慮整個地域的自然地理條件與生態系統。每一地域都有它特定的巖性、構造、氣候、土質、植被及水文狀況。只有當該區域各種綜合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協調、彼此補益時,才會使整個環境內的“氣”順暢活潑,充滿生機活力,從而造就理想的“風水寶地”——一個非常良好的生活環境。
中國人都知道風水,風水的真相就是一句很老的話,福地福人居。風水寶地主要有兩大類,即陽地,人們生活居住的地方;陰地,埋葬先人的地方。那麼何為風水寶地?
在華夏歷史上,最先給風水定義的是晉代的郭璞,風水堪輿。堪為天,輿為地。堪又與勘、坎有相通之義,他在《葬書》中說:葬者,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周易風水。清人范宜賓為《葬書》作注云:無水則風到而氣散,有水則氣止而風無,故風水二字為地學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為上等,以藏風之地為次等。這就是說,風水是古代的一門有關生氣的術數,只有在避風聚水的情況下,才能得到生氣。
一命二運三風水,寶為福貴,風水寶地的作用效果就是能造福後代子孫(陰宅角度),宅運昌隆,事業發達(陽宅角度)。
風水五大要素
風水五大要素:龍、穴、砂、水、向,這也是構成一塊風水寶地的五個重要因素。其本質則是氣。尋龍、點穴、察砂、覓水、定向的目的就在於尋找適和人體的吉氣,避開不利於人體的煞氣。風水寶地的構成,不僅要求“四象畢備”(所謂四象,即指“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靈齊備。),並且還要講究來龍、案砂、明堂、水口、立向等,也就是風水家常說的龍、穴、砂、水、向。
白虎圖
《陽宅十書》中說道,“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其來脈氣勢最大,關係人禍福,最為切要”,“陽宅來龍原無異,居處須用寬平勢。明堂須當容萬馬……或從山居或平原。前後有水環抱貴,左右有路亦如然”,“更須水口收拾緊,不宜太迫成小器。星辰近案明堂寬,案近明堂非窄勢。此言住基大局面,別有奇特分等第”。這是一種從大環境而言的風水寶地模式。即要求北面有綿延不絕的群山峻嶺,南方有遠近呼應的低山小丘,左右兩側則護山環抱,重重護衛,中間部分堂局分明,地勢寬敞,且有屈曲流水環抱。這樣就是一個理想的風水寶地了。
正如佛隱《風水講義》中所說:“靠山起伏,高低錯落,曲曲如活,中心出脈,穴位突起,龍砂虎砂,重重環抱,外山外水,層層護衛的發福發貴之地。”從現代城市建設的角度上看,也需要考慮整個地域的自然地理條件與生態系統。每一地域都有它特定的巖性、構造、氣候、土質、植被及水文狀況。只有當該區域各種綜合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協調、彼此補益時,才會使整個環境內的“氣”順暢活潑,充滿生機活力,從而造就理想的“風水寶地”——一個非常良好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