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入门基础知识,玄学网精心推出风水学入门知识系列讲座,风水学理论由阴阳、天人合一思想、五行、八卦和六爻、天干地址、九星等组成,风水流派(形势派和理气派)和发展历史,风水术语总汇,风水罗盘使用,风水应用经验学在住宅与选址上实践。

风水一词最早出于伏羲时代,太昊伏羲根据自己研创的简易图,推理出地球有过一段是风与水的时期。《简易经》里记载:“研地说:一雾水,二风水,三山水,四丘水,五泽水,六地水,七少水,八缺水,九无水。”风水,又称堪舆、图宅、青囊、山水之术等,是东方神秘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风水的哲学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的观念,方法来源是六爻和八卦,并结合天干地支和九星运用于实践之中。其终极目标就是要占据“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最佳风水效应。风水作为中国一种固有的文化,传承了千年,直至现在,人们还在使用它,发展它。

晋人郭璞传古本《葬经》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一般称为风水术,也叫地相、堪舆之术、,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术数。风水乃五术的一门,其基本构成源自《易经》,分为看门井灶的阳宅相法与看龙穴砂水向的阴宅相法。其主要的流派有三元法、三合法、九星法等。

堪舆有相地、占卜的意思,其中“堪”意通“勘”有勘察之意;“舆”本指车箱,有负载之意,引喻为疆土与地道。中国古人认为,堪为天道,舆为地道,堪舆为天地之道,其地位很高。堪舆为体,风水为用。

阴阳理论

阴阳学说是风水学的指导思想,它将宇宙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大类,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成、发展与变化,全在于阴阳二气的运动和转换。阴阳理论,阴阳二字应该是来自于“日月”的概念,日为阳,月为阴。风水入门基础知识,经典的说法还有天属阳地属阴,男属阳女属阴,火为阳水为阴等等。首先看作为阴阳二字代表的日月,现在连小学生都知道所谓日月就是太阳和月亮,只是浩瀚的宇宙中两个普通的天体。我们之所以将其放到至高无上的 地位,甚至当作哲学体系基础的代名词,是因为它们和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

易经中有六十四卦象,看似复杂,但只包含两个符号,一个是阴(- -)一个是阳(—),伏羲八卦图告诉了我们一个宇宙最基本的秘密——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是基本的元素,天底下的变化就是阴阳的变化。什么是阴阳呢?白天是阳,晚上是阴,天是阳,地是阴,大拇指是阳,其它手指是阴,阴阳的关系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又是分不开的,如手心是阳,手背是阴,奇数是阳,偶数为阴。阴阳是相对的,是会变化的,但又是分不开的,是合一的,也即是阴阳合一。太极图是后人用心体会伏羲八卦画出的,也有人叫两仪图。

这个图告诉我们几件事情:

阴阳到底是一还是二呢?说一也不对,说二也不对,答案是亦一亦二,也是一,也是二,因为它一分为二,又一定合二为一。我们为什么叫“中华”呢,太极就叫中,太极上面部分就叫“华”为什么我们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变来变去离不开太极,太极不能变,中就要守住中道。

在《易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关于阴阳的概念,把阴阳看成宇宙间一切事物运动变化最根本的原因,《系辞传》从哲学高度概括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认为阴阳是“道”的基本内涵。《易经》八卦中的阴(- -)爻和阳(—)爻,以阴阳二气为中心,从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概括出八种基本物质兴泰,并以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命名,从而创造了八卦。

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或称天人合德、“天人相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儒、道、释三家均有阐述。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生理、伦理、政治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朝董仲舒引申为天人感应之说,程朱理学引申为天理之说。 “天人合一”,为哲学思想,“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天人合一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 “天人合一”哲学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中医专着《黄帝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 《黄帝内经》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谓“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风水入门基础知识,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天人合一思想,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简单来说,在古人的认知里天人本来合一无二,人顺天道则昌,逆天道则亡。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份子,如果人违背自然规律,必然衰败,如果顺应利用自然规律,则可昌盛。因《春秋繁露》是儒家董仲舒读春秋有感,更多的是谈治国,故强调王者的作用。因此书让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延绵两千年国策之书,形成了我们今日诸多习俗观念。

天人合一在中国古代有双重意义,于个人天人合一是修身的根本,于道家修炼斋醮等,天人合一主要体现在天时和自然环境中。如《全真集玄秘要》中就说“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君子奉顺天时,正心诚意而修之,故常吉。”在儒家个人修行上则体现在礼法国政之中,君子之礼如《礼记·月令》等皆是顺应天时。这对我们今天的影响也是双重的。如现在正值秋季,我们就热衷于进补。但我们今天已经知道气候有其规律,人难以改变,和国君无关。古代的儒家知识分子也并非不知此事,但他们为了限制天子的权利,必须用天来限制天子,故虽有《淮南子》等书阐述气候到底是怎么回事,但儒家知识分子依旧热助于宣传《春秋繁露》中的天人合一观念。

如何用天人合一,这体现在传统养生、风水、修身、乃至于说服人等方方面面。养生为顺应四时,起居饮食生活习惯随季节而动,如燕子知春秋而南北。风水则利用环境对人的影响,改变人周围的环境,给人带来正面反馈。修身儒道内炼修心皆要取天时,顺应自然环境,古代道观书院所在,人一近立觉不同,就是此因。这些仅仅是天人合一于个人应用的一小部分,读者自己体察天地,感受身心变化,亦可悟出诸多妙用。但切记善用可让自己向善,改善生活;滥用则人神神道道,多拘多畏,贻误自身,还望诸君慎之。

“自然之天”实则是指“天道”,人要与“天道”合一便要知晓天道的规律,遵循这一规律,并按这些规律来指导自身生活,这里从人与自然相处,天道对人的规范以及天道对医学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论述。

古人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中国哲学最突出的特点。所谓“天”是指无所不包的“自然”,天、地、人合一就是人要融于自然才是和谐统一的整体。

“天人合一”的实质就是人要最有效地利用自然环境,按照天道运行的方式生活,寻找最好的自然条件或改造地最为协调,以达到人与自然融合的境地。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人来源于自然。董仲舒说“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穹进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人与自然相通。《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规则亦源于自然。人源于自然、通于自然、效法自然,可见人与自然关系之密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中国人一直追求的自然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相对于西方对自然的征服,东方的观点更加智慧。《道德经》中说“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人只有敬畏自然,融于自然,认识并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安宁长久的生存下去,假如肆意的破坏自然,只会遭到自然的报复。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因此对于自然我们要心存感恩,有序有节制的利用自然,做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充分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与自然合一。

“天”当自然讲是客观的,但是“天”的另一层含义是“天道”,这一点便是主观的。“天”是“道德之天”,具有赏善罚恶的能力。“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拥有判断能力的天根据什么来给予人赏与罚呢?董仲舒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从这里看出人应按照“天”的要求完成其任务。“天”又要求人做些什么呢?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天道”是自然的,使万物顺其性,遵其律而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如此。人在自身层面需要探究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的性情,并将其好的方面不断发展,这样就可以使人性与天性合一,因而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人发展自身不是独自冥想就可以,而是要在社会中发展,社会的秩序自然也需要规范。儒家提出“三纲五常”之说,董仲舒用阴阳说进一步解释说“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右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社会的纲常秩序来源于天,人连同万物的属性都与天相同,人自然也要遵循这一秩序。董子将这一要求由百姓延伸到君王,“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也,如合符。故曰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王道也应如同自然的秩序一样,按照这样的要求使制定的政策既符合自然的秩序又满足民众的要求,并自觉的接受上天的监督,这样君王的权力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限制,百姓与君王都会产生“畏天”之感,都会“克己复礼”。

在古代,对人类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居住的自然环境,良好的居住环境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和发展。古人在选择地形时,通常要研究“山环水抱”、“藏风聚气”,符合“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才会产生“地灵人杰”的风水效应。

“风水”一词最早见于东晋郭璞所著的《葬书》中:“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则为生气”、“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便有止,故谓之风水。”郭璞首次明确了风水的概念,指出安居必然选择“生气”旺盛的“藏风聚气”之地。

所谓“风”,就是空气流动的现象。“水”,指的是水流。“气”就是地球与空中肉眼看不见的虚无之气。“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也是风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和方法都是围绕“聚气”这个问题而展开的。

符合“藏风聚气”的要求应该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也就是背面要有靠山,前面远处要有低伏的小山,左右两侧有砂山环抱,明堂要宽敞,并且要有曲水环抱。这是最理想的环境模式,在实际应用的时候,只要后面的地势或建筑比前面的高,左边的地势或建筑比右方高,并且明堂开阔,那么就具备了“藏风聚气”的条件。

风水起源

“风水”最早见于郭璞所著的《葬书》中:“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则为生气。”风水入门基础知识,气是指地气与空气肉眼看不见的虚无之气;风是指空气流动;水是指水流。

一些有传承的风水派系内尊九天玄女为风水术的宗师。九天玄女是道教的女神仙之一,传说她曾经帮皇帝打败蚩尤,把百姓从困苦中解救出来,并传给皇帝《阴符经》、《三宫秘略》、《五音权谋》之书,其中包括风水学。

先秦的风水活动比较频繁,民间效用比较广,政府比较重视,《孝经丧亲》:“卜其宅兆而厝之。”是对阴宅的风水论述。《尚书·召诏序》:“成五在丰,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这是相阳宅的记载。先秦的风水术起初是比较简单的,理论体系还未十分完善,还没有发展成一种术数,他们大都是根据地理环境,进行择地而葬,或人居住,有时也很应验。相传先秦惠王的异母兄弟樗里子,传说他曾经预测自己的墓地两侧将会有天子宫殿,后果应验,所以,当时的风水师都很推崇他,并且风水术因而广为推行。

汉代对风水很讲究,他们不但阳宅择地而居,阴宅相地而葬,而且运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道理,对风水术进行谋编布局,从而达到趋吉避凶之目的。如湖北省江陵凤凰山墓出土的镇墓文有“江陵丞敢告地丞,死人归阴,生人归阳”之语。还出现了《堪舆金匮》、《宫宅地形》、《图宅术》等大量与风水术有关的书籍,其中《葬经》为汉代风水学家所作,后世风水师都奉为风水经典传流于世,是一部比较全面的阴阳风水地理术书。

魏晋时期,风水术更是风行一时,出现了大批杰出的风水学家,其中最杰出的有管辂、郭璞等名师。《葬经》是郭璞的代表作,里面记载了大量的风水术,阴阳二宅都有论述,事迹相当神奇。是当时的风水传奇名著。管辂是三国时平原术士,相墓术应验传闻天下,但其真正的著作从没人看过,后世只是听其传奇故事,现代流传《管氏地理指蒙》实际是托名管辂而作,并非是管辂的真品。

南朝下至黎庶,上至帝王都十分重视风水术,特别是宫庭皇室更加重视。如宋明帝是对风水术最讲究的人,王宫内的风水谋编布局他都亲自过问,如王宫修墙、装饰、搬迁器皿、移居、安床等都讲究风水。传说萧道成的祖墓有五色云气,是为吉兆,后来萧道成果然当上皇帝。

隋朝也是一个对风水述十分重视的时期,当时有一个叫萧吉的风水师相当有名,是隋朝的风水传奇人物,著有《相地要录》等书,因书里记载的风水事迹比较神奇,宫庭效用,在民间广泛流传,风靡一时。隋朝宰相杨恭仁在迁葬祖先遗骸时,请了五六批风水师相地,其中有个叫舒绰的风水师预测中地下之物,受到重赏。

唐朝是我国古文化最发达的时代,风水更加盛行,上至帝王将相,仕大夫,下至黎民百姓都相当重视风水,因而出现了大批杰出的风水名师,如张说、浮屠泓、司马头陀、杨筠松、丘廷翰、曾文遄等,他们是唐代风水学家们的佼佼者。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杨筠松,他不但在宫庭、仕大夫上享有盛誉,在民间更有大名,其弟子盈门,遍及大江南北,风水事迹相当传奇,后世奉为风水仙师,世称杨救贫。

宋代微宋皇帝十分重视风水,因子息稀少曾请风水现为其布局风水,风水师建设把西北乾位垫高,后果应多子之兆。宋代的风水名师也特别多,赖文俊(赖布衣)、陈抟、吴景鸾、傅伯通、徐仁旺、邹宽、张鬼灵、蔡元定、历伯韶等都相当有名。赖文俊(赖布衣)、陈抟、吴景鸾之风水事迹最为神奇,久享盛名而不衰,后世称之“风水宋三杰”。

明代以刘基为代表,他是开国无老,辅佐朱元璋登基,后世有《堪舆漫兴》流传本子,相传为刘伯温所作,其实是后人托刘伯温之名而作,并非刘伯温作品。清近代出现大批风水名师,范宜宾、陈梦雷、沈竹乃、不过五等都为传奇。其中以沈竹乃最负盛名,著有《沈氏玄空》,现在的玄空风水学大都是以此为蓝本而著,影响最甚。

中国的风水术源远而流长,在中国古代由于缺乏自然科学知识,又因某些风水术的误解、曲解,给风水蒙上神秘的袈裟,致使这门科学被视为封建迷信。再加之近五、六、七十年代被禁锢,不断地排斥、批判,使这门科学黯然失色,其科学价值已鲜为人知。近年来,由于自然科学、生态学、地质学等突飞猛进,人们惊奇地发现了当代自然科学与我国古代的风水学完全吻合,其理论基础是一致的,科学价值无法估量,故科学界把风水誉为“环境学”、“环境景光学”等美誉。受到科学家们高度重视,因而现代人们把风水都运用于现实生活上来。如大都城市、乡村城镇规划等,都运用上了风水,特别是私人最为讲究,如农村开基立向,居民购买新房,单位分宿舍,公司企业等,都请风水师进行谋编布局,相当广泛,如今风水学,已成现代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一部分了。

纵观我国风水历史,先秦为风水学孕育时期,魏晋南北朝、唐代为风水学发展时期,宋代为风水盛行时期,明清为风水学普及时期,现近代为风水学泛滥时期。

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

古人无论是住宅选址还是城市选址都要遵循“藏风聚气”的原则,前水后山、左右有靠才是选址的最佳地点,疏密有秩,密而不逼,疏而不漏,有缺有补,奇巧制胜,圆润方正,藏风聚气。风水入门基础知识,实用、方便、舒服、安全、卫生、美观就是好风水,用这些标准去衡量,即实在,又便于掌握。现代小区成套的房户是按实用、方便、舒服、安全、卫生、美观的理念构思、设计、修建,就只能按这种构思、理念评判。

平原上河川密布,它们上游大都发源于雪山和中央两大山脉;因为山区土质松软,加上经年多雨,河川侵蚀冲刷的情形非常明显;到了中下游,流速趋缓,泥沙开始沉淀,经过长久时间的堆积作用,渐渐形成的。

冲积扇平原的形成,河流由陡峻的山谷进入较平缓的平原时,由于坡度变缓,水流面积扩大,河水的流速减慢,搬运沙石的能力也大为减低,于是从山中带来的石头、沙泥就堆积在河口,慢慢地形成一个尖端向上游的扇状冲积地形,我们称它冲积扇。

冲积扇平原顶端朝向山口,外缘似呈半圆形。表面向边缘微倾,河床易于改道,往往发育辫状水系。如中国的成都平原,就是由岷江流出邛崃山进入川西平地冲积而成的冲积扇平原。基本上任何河流在下游都会有沉积现象,尤其是一些较长的河流为甚。世界上最大的冲积平原是亚马逊平原,乃由亚马逊上游的泥沙堆积而成。而中国的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亦属这一地形。

地貌学的盆地的特征为盘地四周地形的水平高度要比盆地自身高,在中间形成一个低地,常为一地形(平原、高原)被山所围绕也是盆地,因此是盆地是地形分支的一种。在云贵川等地的山间盆地也叫坝子。

盘地依形成原因可区分为以下4种:

中国主要地质学盆地:

高地,汉语词汇,释义为地势高的地方。 高地系种陆地地形,地势比平原高,比高山低,入面有唔少山仔,世上比较出名慨高地包括苏格兰高地。军事上特指地势较高能够俯视、控制周围的地方。另外也是刀塔,英雄联盟,塔防游戏中出兵兵营或者塔所在的地方。

在大自然里,一种生物在进化的同时,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也会开始转变成为一个更紧密或者更微型化的系统。城市也是一样,应该要好像一个生化系统般运作。建筑生态学就是把建筑学和生态学融合为一。它有能力显示对付我们的现今市区文明种种问题-人口,污染,能源,天然资源耗竭,食物供应紧张和生活质素的正面办法。建筑生态学认知一种把延伸过大的都市根本地重组成为一个密集、联合、和立体的城市,让它们可以继续担当起维持人类文明的复杂活动。这个城市将会是人类进化的重要一环。

已兴建的建筑物和在那里居住的人就好像一个进化程度很深的生物内的器官一样般交流。有很多系统一起运作,再加上有效的资源和人类流通,和利用太阳能驱动冷冻,恒温,和发光。

水源之滨是靠近水的场所或者岸边。出处 《左传·僖公四年》:“ 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晋·王嘉《拾遗记·周》:“水滨所以招问,《春秋》以为深贬。”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夫妇诰》:“当辽广继陷之时,忧水滨之可问。值登莱匮亟之会,命飞挽,以专征。”清·朱彝尊《为乔侍读题画》诗之二:“三百临安树,移来种水滨。”郭沫若《瓶》诗之四:“我是凭倚在孤山的水亭,她是伫立在亭外的水滨。”

海岸或海岸线是在大片水域(如海洋,海洋或湖泊)边缘的陆地边缘。在物理海洋学中,海岸是较宽的边缘,在过去和现在的水体的作用下会在地质上发生变化,而海滩位于海岸的边缘,代表有潮间带的地方。与海岸相反,海岸可以与任何水体接壤,而海岸必须与海洋接壤。

又如:湘江之滨;溪滨;滨涯(水边);湖滨;海滨,古州名 。五代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改赡国军置,治所在渤海(今滨县)。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滨县、沾化、利津和博兴县的

绿洲是一个地理名词,是指被沙漠地形包围的环境里、一块有植被覆盖的孤立肥沃地区。通常会造成绿洲的原因都是因为此地点有终年不断的水源供应,常见的水源来源是地下水泉涌或人工凿井来灌溉,水在远方的降雨区降到地面后潜入地底,通过透水的地下砂岩层穿过沙漠地带,在绿洲处返回地表附近而能被使用到。

绿洲对于沙漠地区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不只是大部分的沙漠居民都是围绕在绿洲地带生活,往来的商旅与贸易网往往也都是沿着绿洲发展起来,因为绿洲是重要的食物与水之补给站。盘据非洲大陆北部中央的撒哈拉沙漠里面,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口都是居住在零星分布于沙漠中的绿洲地带。中国乌鞘岭以西、北山和祁连山之间的河西走廊有大量绿洲,“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苇溪连片,古刹处处”,就是在描写有称“金张掖”或“甘洲”之称的张掖,汉朝即有额济纳绿洲,河西走廊的绿洲唯一水源是来自祁连山春融的雪水。

绿洲是浩瀚沙漠中的片片沃土,出现于终年淡水源不断之处。绿洲大小不一,从小泉水周围1公顷(15亩)左右到大面积有天然水或灌溉的土地,它就像是沙漠瀚海上美丽的珍珠,镶嵌在沙漠里,闪烁着神奇的色彩。

绿洲指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绿地。它多呈带状分布在河流或井、泉附近,以及有冰雪融水灌溉的山麓地带。绿洲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便利,往往是干旱地区农牧业发达的地方。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边缘的高山山麓地带、甘肃的河西走廊、宁夏平原与内蒙古河套平原都有不少绿洲分布。

河边的土壤为砂土,比较黏。色泽少,单一颜色。 俗话说: “有钱不买河边地,有钱不娶活汉妻。” 大意是说,即便一个人再富有,也不买河边土地,更不要娶“活汉妻”。为什么古人会认为河边土地不适合购买呢?一般来说,农村人买地无非是两个用途,一是盖房,二是耕种。很显然,在河边盖房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平时住在河边,若是遇到暴雨天时,河水难免上涨,房屋被淹也是很有可能的。将新家安置在河流旁边,也会导致屋内湿气太重,不利于人体健康。

河边土壤肥沃,选择在这里种植不好吗?诚然,河边淤泥中有大量腐殖质,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需要指出的是,农民采取河边种植的方式,需要承担极大风险。一方面,河流与陆地之间会形成河风,严重之时会令大批农作物倒伏,古代农作物的抗倒伏能力可没有当代农作物厉害。另一方面,一旦暴雨天气来临、水势上涨,势必会将河流两岸的农作物冲走或者淹死。农民本来就是靠天吃饭的,才不会选择这种冒险的方式。久而久之,便没有人愿意在河边种地。一旦有人买下河边之地,也难免会被看作是一种败家行为。

小岛一般是是指位于海域部分的,陆域面积一般都比较大。小岛形状各异,各具特色,现代的小岛多是是游人的最佳沐浴场所,可整日海浴,又可拣小海螺,捕捉石板蟹,游客参与其中更增乐趣。小岛可分为大陆型或海洋型。海洋型岛是指那些从海洋盆地底部升高到海面的岛;大陆型岛是大陆棚上那些被水包围但未被淹没的部分。世界上比较大的岛很多属大陆型。

最大的格陵兰岛,面积2,175,600平方公里(840,000平方哩),与毗邻的北美大陆是由同样的物质组成的,由一片狭窄的浅海与北美大陆隔开。同样,世界第二大岛新几内亚(面积800,000平方公里〔309,000平方哩〕),是澳大利亚大陆台地的一部分,与大陆台地只隔著一道很浅而窄的托列斯海峡(Torres Strait)。托列斯海峡附近的海底只要稍稍翘起,就足以使新几内亚与澳大利亚连接起来;相反地,海平面稍有上升就会淹没丘陵海岸,而馀下的丘顶即成岸外小岛(麻萨诸塞州波士顿附近的岸外岛和缅因州的岸外岛即属此类)。

水中小岛风水选址要遵循藏风聚气的原则,阴阳协调,背靠山,前后高地不同,左右环抱,前面最少要有5丈坪地,如下示意图。

印度佛教里有一句话:河流交汇之处,必有神迹。这会让我想起威尼斯。千年以前,一群罗马人被凶悍的匈奴王赶上绝路,逃入环礁湖里的一片小岛。24年后,西罗马帝国灭亡,他们再也回不去故乡。于是无家可归的人们将木桩打入沼泽,铺上层层砖石,灌入混凝土,从此有了世代扎根的土地。在海水与浅滩之上,高温、蚊虫与瘴气之中,他们筑成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人类一直就是逐水而居,河流可以提供人类赖以生存和的水源,还能作为沟通外界的通道。所以河流旁,尤其是河流交汇处的聚落更容易聚集人口,沟通贸易,发展成为城市。但并不是所有河流交汇处都能形成大城市,能形成大城市必须至少满足交通和经济两方面的条件:第一两条河流都有较强的水运通航能力;第二支流要有较大的经济腹地。只有这样,当地才能充分利用水运聚集财富和人口,辐射影响力,形成贸易和军事上的区位优势,进而逐渐发展出大城市。

以长江流域为例形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规划中的亚洲最大城市群。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实施纲要,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以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杭州、温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为中心区的所有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上海市所涵盖区域,面积35.8万平方公里,中心区面积为22.5万平方公里。

以珠三角流域为例形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又称珠江三角洲都市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前身为1985年2月设立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是1994年起广东省内为率先实现现代化而建设的经济功能区,范围包括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惠州市的惠城区、惠阳市、惠东县、博罗县以及肇庆市的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市、四会市,面积为41596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23.4%。2008年12月,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惠州市及肇庆市全境纳入珠三角的规划范围。

河流交汇处风水选址不仅土地肥沃,水源供应充沛,而且甚少水患,是一处非常适合人类生活的地方的福地。 风水地理认为,发源于万山丛中的大江大河在长距离奔腾之后,汇入大湖或大海,在汇水处形成所谓“聚水格局”。由于水是生产、交通等不可或缺的要素与资源,故汇水处宜为都邑所在,“凡京都府县,其基阔大,其基既阔,宜以河水辨之,河水之湾曲乃龙气之聚会也”。中国古代都城、近代大城市选址都证明古人论断。翻开中外地图可见,凡在大江大河弯环境(河曲)或入海处几乎都有大城市,或为首都,或为商业中心。

海滨潮汐和波浪交替作用的地带,亦即高,低潮面之间的地带。上届在风暴潮到达的上限,下界是大潮低潮线。海滨位于陆地与大海之间的前沿线,它更正式的说法是潮汐中间的地带。水的运动形成了海滨的界线,海浪打击的最高点是海滨的上界,它的下界是由低潮的最底线形成的。

海滨是很多海洋生物栖息的地方,螃蟹是海滨最常见的东西,它是为数不多的穿过这一潮汐中间地带的生物之一。世界各地的海滨充满了特有的风韵,从轻轻的海风到肆虐的飓风,它们将海滨的岩石雕刻得千姿百态。海浪也将一些海岸线冲刷得形态各异,澳大利亚著名的舵口和拱桥就是海浪在海滨留下的杰作。在蜿蜒曲折的海滨中,人类开始向海滨获取回报。

中国海滨住地:

海滨住地风水选址要遵循藏风聚气的原则,负阴抱阳,因此,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这是建筑选址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基本格局。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说得不仅仅是万物生长靠太阳的道理,而是负阴而抱阳,负阳而抱阴的意义。也就是说,阴阳是统一于事物内的两个方面,因其无休止变化的缘故,它们之间的和谐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不和谐是绝对的。但是不和谐的程度,可以表明事物恶化的程度。 “冲气”,就是对万物重要的调控作用。“和”,是阴阳消长平衡的结果。“冲气为和”,就是客观规律作用于事物内部矛盾的两方面,“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通过其变化使之在新的层次上达到新的和谐。所以,无论是整个自然界或是细微的具体事物,都是运用着这条自然规律在这种动荡的调节中维系着自身的平衡。

五行学说与风水

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古代中国人逐渐发觉宇宙万物会按着一定规律不断转化及演变。起初他们用阴阳的逻辑解释这些事物,其后,这些解释逐渐发展为另一套新的理论,这套理论称为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通过研究各种演化过程、功能及自然现象发展出来的一套理论,这套理论认为事物可分为五个类别,称为五行,每一个类别都有各自的特性及性质,五行分别为木、火、土、金、水。今天五行学说仍然被用作为归纳事物的工具及分析自然现象的方法。风水入门基础知识通过五行学说高度论述藏风聚气实际应用。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并经常结合起来,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早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古代医家已将阴阳及五行学说的理论融合于医学之中,随着这些学说的结合与发展,逐渐建立起一个更具系统性的医学系统,今天这个系统称为传统中医学。

五行分布于天地人,使天地人息息相通,犹如一体。根据白虎通以及尚书注疏所引汉儒注解,五行分于大地有五方,与五方相对的天空有五星,再配以四时,就构成完整有序的时空。东方属木,时为春天,上有木星,名为「岁」。南方属火,时为夏天,上有火星,名为「荧惑」。西方属金,时为秋天,上有金星,名为「太白」。北方属水,时为冬天,上有水星,名为「辰」。中央属土,时为四时季孟之间,上有土星,名为「填」。五行分属于人的有五脏五常等。五脏是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常是仁属木,义属金,礼属火,智属水,信属土。其它事物如五音五色五味等,也都出于五行。五音宫为土,商为金,角为木,徽为火,习为水。五色青为木,黄为土,赤为火,白为金,黑为水。五味酸属木,苦属火,甘属土,辛属金,咸属水。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食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世界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德尔动态平衡。

生成数即生数和成数,生数指生物之数,成数即成物之数。五行之数代表天地之气,天之数为阳,地之数为阴,阴阳化生万物。

在战国晚期提出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且己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模式,自发地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及其整体把握的思想。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的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各自的性质全然不同,具有相应五行属性的物质,也具有这些相应的特点。

五行旺相休囚死

五行周游于四时,四时寒、暖、燥、湿不同,五行也会受到影响,发生旺衰起伏的变化,这样的变化状态被称为旺、相、休、囚、死。

“旺”指处于旺盛状态;“相”指处于次旺状态;“休”指休然无事,亦即退休;“囚”指衰落被囚;“死”指被克制而生气全无。

五行周游于四时,故四时之中,木火土金水,无时不有。由于四时变迁,寒、暖、燥、湿的不同,所以五行亦受此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旺衰起伏周期变化。旺者会由旺转衰,衰者亦由衰而旺,循环无穷,并且由于五行相互生克制化的关系,故在同一时期中,各种五行衰旺的程度完全不同,而且每一时段只有一行是最旺的,也只有一行是最衰的。

按照上面的概括,我们可以看出如下规律:当令的旺,我生的相,生我的休,克我的囚,我克的死。比如用木示例,春天是木当令的季节,所以木旺;火是木生出来的,所以火相;水如同生木的母亲,现在木已长成旺盛之势,母亲便可以退居一旁,所以水休;春木旺盛,金己无力克伐,所以靠边站而金囚;土是木所克的,现在木既当令,气势强旺,所以土死。

在具体应用中,一个人如果春天出生,八字中以木为主的,就是当令得时,八字中以金为主的,就是被囚而不得时了。其他以此类推。为了便于观照,反过来以五行为主线,分别把他们处在四季旺相休囚状态括要如下:

五行皆是当令的旺,我生的相,生我的休,克我的囚,我克的死。从右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点。

八卦和六爻

八卦就是宇宙之间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或八个方位,他们代表构成天地万物的八种元素。

卦者,挂也,是一种现象挂在我们的眼前,故称为“卦”,即悬出来的物象以示人,用一种符号代表万事万物,所以说“卦”即是体,为万物,万象之源。“卦”这个字,本身就有八画,代表的就是卦的八变,是根据先天八卦的推演重叠而来,由阴爻和阳爻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别组合,来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一切现象。卦也是为《易经》特定的占卜目的而组合,来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一切现象。卦也是为《易经》特定的占卜目的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

“爻”可以理解为交,代表易的交错变化,因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时时都在交流,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所以叫做“爻”。卦爻由下向上数,共为六个爻。六个爻分为三部分:初爻、二爻为地;三爻、四爻为人;五爻、上爻为天。这三部分称为“三才”。天之道说的是阴阳;地之道说的是刚和柔;人之道说的是仁和义。

卦是宇宙的现象,是我们肉眼可以看见的宇宙间共有的八个基本的大现象,而宇宙间的万有、万事、万物,皆依这八个现象而变化,这就是八卦法则的起源。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分别:由乾代表天,天总是在最上面;坤代表地,人是地球上的生物,地总是踩在脚下;离卦代表太阳、坎卦代表月亮,它们在不停转动,代表了时间、空间和宇宙;震代表雷,雷就是宇宙间的电能震动;巽代表风,有了气流就是风;艮代表山,就是陆地上的高山;兑代表泽,就是海洋、河流。在宇宙间,这八种自然现象相互对立,就衍生了出无穷无尽的万事万物。所以八卦就是告诉我们宇宙之间有八种现象,它代表的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八种元素。

先天八卦为伏羲所创,两两相对,从本质上揭示了宏观世界普通存在的对立统一及其阴阳消长的客观规律,所反应的是宇宙诞生初期的万物万象之形。所谓先天,就是宇宙万物没有形成之前,有了宇宙万物,那就是后天了。

先天八卦是南乾北坤,东离西坎,东北震,西南巽,东南兑,西北艮。乾坤相对,称为天地定位;坎离相对,称为水火不相射;震巽相对,称为雷风相薄;艮兑相对,称为山泽通气。

先天之气是万物生发之源,也是堪舆理气之源。无论是阳宅还是阴宅,在本质上都是以先天八卦为体,不同的是从不同的渠道寻找天地的本原之气而已。先天八卦的方位和我们现在使用的地图的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恰好相反,先天八卦的方位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后天八卦就是文王八卦,反映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真实状况,如果说“先天八卦”是表明宇宙形成的现象,那么“后天八卦”表明的就是人在宇宙形成的过程中如何顺应自然万物的变化。

后天八卦的方位与先天八卦的方位不同,是离南、坎北、震东、兑西、艮东北、坤西南、乾西北、巽东南。后天八卦是从四时的推移万物的生长状态得出的规律,从《说卦传》中可以看出:万物春生,夏长,秋收,东藏,每周天三百六十日,八卦各主四十五日,其转换点就在四正四隅的八节上,每卦有三爻,三而八之,即指一年二十四节气。

震在东方,属木,木旺于春;巽为风在东南,万物齐于春夏之交;离为火在南方,火旺于夏,草木茂盛;坤为土,南方火生土,坤在西南,夏末秋初,草木归根,回归于大地;兑在西方是秋天,金则旺于秋;乾性刚健,于物为金,秋末冬初是草木折损之时;坎为水,金生水,北方属木,草木退藏,休养生息;艮为止终,一年四时循环至冬春之交,万物己终。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古人用于记忆年、月、日、时、方位、数据等的方法符号。年月日时为时间,方位为空间。天干地支就是代表时空体系的符号。

天干简称为“干”,干乃天行之气,故称为天干。天干共有十个,其固定的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性,乙、丁、己、辛、癸为阴。

依据战国末年各国史馆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中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二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由此可见,干支是大桡所创制, 大桡“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识做甲乙之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之名月,谓之支。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支干名也。”

根据《群书考异》的记载,十天干的含义各不相同:

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按此顺序藴涵着万物从萌芽到成长、兴旺,直至衰退、消失的全过程。

草木开始破甲而出。

虽己出壳,但未茁壮。

万物炳然著见强大。

万物茁壮之时。

万物茂盛。

万物已成长起来。

果实开始被包裹。

万物果实新成。

种子成熟,生命开始孕育。

幼胎经过藴藏后,可以萌芽。

地支简称为“支”,支乃四时运行的顺序。地支共十二个,固定的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己、未、酉、亥为阴。

从地球观测,太阳一年里在恒星间或天球划过的轨道称为黄道,以360度黄经来量度。二十四节气正好把黄道分成二十四等份,即每个气相差黄经15度。春分时黄经为0度,清明时黄经为15度,如此类推。

人们将天空划分为十二块,再以北斗七星斗纲所指之地来确定月份。斗纲指的就是北斗七星中的一、五、七星,也叫魁星、衡星和杓星,如果斗纲指向寅方,这一时期的月份就是寅月,如果斗纲指向卯方,就是卯月,这样就形成了一年固定的十二个月。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和天干一样,地支依顺序包含了万物从孕育、生长到繁盛、衰亡的过程。十二地支依其顺序包含了万物从孕育,生长到繁荣,衰亡的全过程。子,万物滋生;丑,萌而系长;寅,开始成长;卯,冒地而出;辰,万物欣欣向荣;已,万物己成;午,丰满壮大;未,开始成熟有滋有味;申,全部长成;酉,老极而成熟;戍,衰落灭亡;亥,万物收藏。

地支有支配,支援的意思。是天干力量的源泉,是天干的根基,是决定天干旺衰死绝的关键。地支值年是众杀之首,值月主宰生杀大权。地支喜静不喜动,静则气稳,稳则神情安泰;动则气散,散则易娇易燥。地支在地居而不动,为地道,反映的是事物本质,是内在的动机和想法,静止而承载万物,为四时流行之序,有春夏秋冬四季流行的变化,其气浑浊深厚,所含内容复杂多变。一支藏一干,或二干,或三干。

古人创立天干地支这一符号体系不是任意的,而是赋予了每个符号独特的含义,并在对其进行运用的过程中将这些含义与阴阳五行等其它文化符号相联结,形成了一套认知世界的符号体系。

在风水中,干支组成的六十甲子可以用来表示方位、人体、生肖等。风水入门基础知识,有了这些对应干支就成为了判断风水吉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

甲乙东方,丙丁南方,戊己中央,庚辛西方,壬癸北方。

甲乙春天,丙丁夏天,戊己长夏,庚辛秋天,壬癸冬天。

甲头,乙肩,丙额,丁舌齿,戊己鼻面,戊又为肋,己又为腹, 庚为脐轮及筋,辛为胸,壬为胫,癸为足。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 膀胱,癸肾。

甲出生,乙哺乳,丙少年,丁青年,戊壮年,己中年,庚衰老, 辛晚年,壬死亡,癸腐朽。

寅卯东方,巳午南方,申酉西方,亥子北方,辰戍丑未中央。

寅卯辰春季,巳午未复季,申酉戍秋季,亥子丑冬季。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 鸡,戍狗,亥猪。

子耳,丑肚腹脚,寅手发,卯指,辰肩胸,巳面咽齿,午眼,未 脊梁,中经络,酉精血,戍命门及腿足,亥头。

子膀胱及三焦,丑脾,寅胆,卯肝,辰胃,巳心,午小肠,未 脾,申大肠,酉肺,戍胃,亥肾及心包。

天干地支既各有五行所属,又各有阴阳分属,这样五行中有阴阳,阴阳中有五行。五行中有阴阳就能运,阴阳中有五行就能化,自然界阴阳五行的不断运动,不断生化,一切事物就能生化不息。

五行既分阴阳,则阳者统辖一切外在的行为表现;而阴者统辖一切内在的东西。如果以五行木来对应身体五脏,则木表肝脏,凡肝脏显现于外的有关疾病,其原因都可以说是由于甲阳木不调和所引起的。

把十干按顺序分成各含有一阴一阳的五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然后再分别配以五行。也就是说,阴阳五行配天干,是把木、火、土、金、水这五行分别以一阴一阳表示。木分为阳木、阴木,阳木为甲,阴木为乙,合起来称之为“甲乙木”。丙为阳火,丁为阴火,合起来称之为“丙丁火”。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合起来称之为“戊己土”。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合起来称之为“庚辛金”。壬为阳水,癸为阴水,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推动水、火、说关于天道运行的基本观点。

天干配五行合起来称之为“壬癸水”。甲、丙、戊、癸为阴干。古代人们认为:阳干和阴干木、金、土的运动。这就是阴阳五行学天干配五行的方法,即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另外,天干配五行尚有另外一种较为特殊的配法。其法是以相关的两个天干合化后所产生的某一五行来进行配属:

前一种方法为通常所用,而后一种方法则只是在有天干相合的条件下才能应用。一般情况下,天干的五行属性必须首先按前一种方法来论。根据居于奇数位者为阳干,居于偶数位者为阴干,从而将五行中的每一行均分为阳干和阴干(十干的阴阳所属,见“天干配阴阳”)。如甲属木,其性属阳,故为阳木;乙虽也属木,但其性属阴,故为阴木。其余天干依此类推。

古人为十二地支分配了相应的阴阳五行属性,并根据易经八卦得了相应的方位。如子属阴,属水,方位为北。

古人用十二地支来纪时,十二地支分别代表一年十二个月,每季有三月,如十一月为子月,子为冬之仲月。另外,十二地支还与十二生肖相对应。

天干和地支相配而成为六十柱,相传是在黄帝时。《通鉴外纪》中说:“帝命大桡氏探五行之情,占斗刚所建,始作甲子。”在创设天干之初,是用来记算年和日的,而地支则是用来记算月和时,例如甲年寅月乙日卯时、乙年卯月丙日辰时等等。后来因为天干纪年,十年后出现重复,而天干纪日也一样,一个月会出现三个相同的天干的日子,再者地支纪月和时,虽然比较不怕重复,但它跟着天干的重复,结果还是会导致混乱,造成不便。

因此就把第一个天干配第一个地支,第二个天干配第二个地支,就是奇数配奇数,偶数配偶数,配完十天干、十二地支,共得六十组,合天干、地支为一柱,六十组就有六十柱,而天干地支合成柱后,合称为干支。这甲子到癸亥的六十柱,以前的贤人称之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每天干各可分得六次相配地支的机会,六甲、六乙、六丙等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干支的组合,是奇数配奇数,偶数配偶数,因此没有甲丑、乙寅的。

古人使用它来纪年月日时,如甲子年乙亥月丙寅日丁酉时。六十甲子用完,再从第一柱开始,循环不绝。由于孔子修《春秋》,始于公元前720年(鲁隐公三年)复历正月初一己巳,史家公认这是连续不间断书干史书的干支纪日之始。干支用干纪日和纪年,不因政局和战乱变化而中止,由此保持了我国史料记载的连续和准确。

除了在历法中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外,六十甲子还用来表示方位(如甲乙表示东方,丙丁表示南方,戊己表示中央,庚辛表示西方,壬癸表示北方)、四季(如寅卯辰为春,巳午未为复,申酉戍为秋,亥子丑为冬),同时也是研究八卦、推算生辰八字、看风水等相命术所不可缺少的工具,在中国医学中的子午流注方法中也被广泛应用,其中的纳子法、纳甲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养子时刻注穴法等时间节律,都以“干支”为工具。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六十甲子是天干地支的最成熟运用。

太岁属于道教神明体系,一甲子六十年,每一年都有一位神仙来值年,这位神仙称为太岁星君,掌管该年人间的福祸及这一年出生的人的福祸。下图为六十甲子太岁中的甲子太岁金辨大将军、乙丑太岁陈材大将军、丙寅太岁耿章大将军、丁卯太岁沈兴大将军。

九星

九星源于古人对远古的星辰自然崇拜,是古代神话和天文学结合的产物。风水入门基础知识,在天文学中,宇宙中有北斗七星之说,它们的排行是一白贪狼、二黑巨门、三碧禄存、四绿文曲、五黄廉贞、六白武曲、七赤破军,这七个星宿称为北斗七星,而斗柄破军与武曲之间有二颗星,一颗星为右弼而不现,一颗为左辅常见,左辅排在八,右弼排在九,由七星配二星共成九星。风水学中的九星:传说中为一白、二黑、三碧、四绿、五黄、六白、七赤、八白、九紫。奇门遁甲中的九星:指天蓬星、天芮星、天冲星、天辅星、天禽星、天心星、天柱星、天任星、天英星九星。也有将北斗七星加上左辅、右弼后称为九星的。

在天文学中,宇宙中有北斗七星之说,它们的排行是一白贪狼、二黑巨门、三碧禄存、四绿文曲、五黄廉贞、六白武曲、七赤破军,这七个星宿称为北斗七星,而斗柄破军与武曲之间有二颗星,一颗星为右弼而不现,一颗为左辅常见,左辅排在八,右弼排在九,由七星配二星共成九星,由于左辅右弼的加入,共九星运行就产生了很多特殊的变化,也就是形成了北斗七星打劫等(在今后再再作讲解)奇局。 九星根据源于“易经”,利用“河图”“洛书”先后天八卦、爻的法则等,来运算地理风水的各种吉凶,并用九星来概括宇宙万象,风水入门基础知识,因此我们必须认识九星运行轨道,以明“河洛”之理。

九宫飞星是依洛书数序所飞移,洛书九宫定位配挂,起始于东汉张衡,经过两千年流传至今,仍是支配风水方位理气之根本。风水入门基础知识,北周《数术记遗九宫算》内记载:“九宫者,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载九履一,五居中央。”在日本称为“九星气学”(九星気学),数百年前自中国传入,日常应用于卜筮择日和风水,可详见于日本民间常用的“运势书”(通胜/通书/农民历)。近年日本把各飞星图各变化图也配合色彩和动画进一步图象化。形状并以八角形/八卦形图象显示飞星图,也已发展出电脑化服务。

九星源自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北方有北斗七星,其中一白贪狼星、二黑巨门星、三碧禄存星、四绿文曲星、五黄廉贞星、六白武曲星、七赤破军星,这七个星宿统称为北斗七星,实际上在北斗七星的勺子武曲和破军的旁边还有两颗不为人注意的星宿:左辅星、右弼星。这两颗星加上北斗七星就是九星。北斗七星是围绕着北极星顺时针旋转的,北斗星居大地的正北。洛书九宫数和八卦位就是按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旋转而确定的。

九星之中,一白、六白、八白为上吉,四绿、九紫为半吉半凶,二黑、三碧、五黄、七赤都是凶星,各星的吉凶以大运为准,得运者吉,失运者凶。一、六、八三吉得运,吉上加吉,失运亦见凶象。一白,魁首文章之星;二黑,病符之星;三碧,好勇斗狠之星;四绿,文曲之星;五黄,戊己大煞,孤独之星;六白,司权威之星;七赤,肃杀剑锋之星;八白,小口之星,职司财帛;九紫,后天火星。

每运九星的运用,按照飞星的衰亡原则,生旺者可用。三元九运判断旺衰的法则是以九星“当运者旺,将来者生,已过者衰,久过者死”。例如,现在是八运,八为旺星,九为近旺生气星,一为远旺星,所以在八运中只有八、九两星可用。

九星之中,一白、六白、八白为上吉,四绿、九紫为半吉半凶,二黑、三碧、五黄、七赤都是凶星,各星的吉凶以大运为准,得运者吉,失运者凶。

一白贪狼星,五行属水,颜色为白色、蓝色、灰色,后天八卦位于坎宫。得运时为官才星,主得名气及官位,文武双全,少年科甲官名,声震四海。此星得运时主得聪颖男丁,此星亦为财星,与六白、八白合称三大财星。失运时此星为桃花劫,因酒色而破财损家,必患耳病或肾病,甚至性病、艾滋病,女性主得子宫癌或乳腺癌,严重者必夫妻离异,孤身异乡流亡。

二黑巨门星,五行属士,颜色为黄色、咖啡色,后天八卦位于坤宫。得运时位列尊崇,兴隆置业,田产极盛,旺丁旺才,必生武贵,可出怪杰英豪。妇人当权,多谋节俭,可成霸业,亦可出医师先人。失运时为灵界,又名病符,一切最凶事均临门生祸,死亡绝症,破产投死,寡妇当家,与五黄飞星并列最凶。

三碧禄存星,五行属木,颜色为青绿色,后天八卦位于震官。得运时兴家立业,仕途官星大利,出法官、律师及鬼才,特别大旺长房,必出刑贵或武贵。失运时易招致刑险是非,小人当道,贼星入屋,破财招刑,官讼连年,此星易招脓血之病,足部手部头发肝胆绝症。此星好勇斗狠,谣言诽谤之凶。

四绿文曲星,五行属木,颜色为翠绿色,后天八卦位于巽宫。得运时为文昌星,大利文化艺术,科甲成名,进财进产,必得妻助或良夫,文章有价,失运时为桃花劫,必招酒色之祸,易招疯哮血溢,肝胆或腰部以下出毛病,此星在古代应验于悬梁自尽,在现代社会应验于服药自杀,与药品有关。

五黄廉贞星,五行属土,颜色为黄色,后天八卦位于中宫。得运时位处中极,威崇无比,恍若皇帝,摄尽四方,所以古代皇帝的龙袍都是黄色的。失运时为五黄煞,为土煞之极,掌管死亡之事。严重时应验死者为5人或5字之数,遇其他吉星可以化解一点凶性,但是如果遇上二黑之类,必患重病绝症。

六白武曲星,五行属金,颜色为白色,后天八卦位于乾宫。得运时为财星,此星一直认为是骗财横财星,与一白、八白合称三大财星,生旺得运时使人了两旺,武贵义人出于此。失运时为失财星,因赌博倾家荡产,失财失义。此星失运时必关乎血光刀险,有刑险,对家宅影响必招致孤寡及血光意外,疾病应验在肺部。

七赤破军星,五行属金,颜色为白色、金色、银色,后天八卦位于兑宫。得运时大利口才工作的人,所以七运很旺歌星、演说家、占卜家等,得运时主旺财旺丁,大展拳脚,大利传播通信。失运时主口舌是非,刀光剑影,开刀残疾,凶在唇舌、横死兵乱、世界大战、牢狱刑险。又为火险之象。身体上影响呼吸、口舌和肺部。

八白左辅星,五行属土,颜色为白色、浅黄色,后天八卦位于艮宫。得运时为太白财星,是一级财星,此星带来功名富贵,置业成功,田宅科发,富不可当,为九星中第一吉星。失运时为田产退让,失财失义,小口损伤,瘟疫流行,手脚腰脊损伤,赌钱失利破家,破财于一瞬间。

九紫右弼星,五行属火,颜色为红色、紫色,后天八卦在离宫。此星在得运时为一级喜庆星及爱情屋,带来良好姻缘和桃花,人缘良好,四海见利,旺丁旺财,必添良男贤女,亦为怀孕星,此星又兴田产,大力置业及建筑。失运时为桃花劫星,主吐血及回禄之灾,破财损丁于一瞬间,又主火灾和爆炸、心脏及血崩等疾病。此星亦主眼病失明,火疮流血。

九星之中,一白、六白、八白为上吉之星;四绿、九紫为半凶半吉之星;二黑、五黄,七赤是大凶之星,三碧亦为凶星,各星之吉凶,以是否入中宫为准。简单来说,一白代表研究、思考;二黑代表俸禄、成长;三碧代表明朗、前进,四绿代表信用、和谐;五黄代表权势、统政;六白代表活力、决断;七赤代表魅力、交际,八白代表储蓄、改革;九紫代表名誉、改革。

从飞星的角度看九星,要看其所飞临的山或水,用元运来解释。如果落于失运,又在那状凶恶的山上、水上,则主下列之病灾。

住宅应符合“旺山旺向”,如果住宅的前面有山后面有水,则居住者容易得下列疾病。

风水流派

学术上一般将中国古代风水分为两大学派,一个是以郭璞等人为代表的理气派,一个是以杨筠松等人为代表的形势派,或称峦头派。

形势派由江西人杨筠松、 曾文辿等人创立。所谓形,就是结穴之山的形状,形是融势聚气的关键,生气因势而行,又因形而止,形是对势的总结。势是指龙脉发源后走向龙穴时在起伏连绵中所呈现的各种态势,与形相比较而言,形近而势远,形小而势大,故欲认其形,必先观其势。形势派重视龙、穴、砂、水和定向,捉龙寻脉,把地形、地势的特征形象化,以类譬喻,因形立名。形势派的实践更加丰富,忌讳很少,容易接受和理解,流传范围比较广。

形势派的理论主要与土地、山脉、河流的走向、形状和数量等自然环境有关唐代之后,形势派主要活跃于江西一带,对此派的主要人物和主张,清代的赵翼作过简明的概括:“后世为其术者分为二宗…… 一曰江西之法,肇于赣州杨筠松、曾文 辿 、赖大有、谢子逸辈,其为说主于形势,原其所起,既其所止,以定向位,专指龙、穴、砂、水与之相配。”形势派着眼于山川形胜和建筑外部自然环境的选择,主要操作方法是“相土尝水法”和“山环水抱法”。其理论是“负阴抱阳”“山环水抱必有气”, “觅龙、察砂、点穴、观水、取向”地理五诀。

明清时期,总的来说,形势派比理气派更为流行,因为形势派所主张的理与实践活动,具有直观的外在形状感受和一定的物质功能,而更易为人们所接受形势派再进一步划分,主要分为峦头派、形象派、形法派这三个门派;其形法派侧重于对建筑山水形势的观察,因其主要活动在江西一带,故又称之为西派。

形式派注重龙、穴、砂、水和定向,捉龙寻脉,把地形、地势的特征形象化,以类譬喻,因形立名。

理气派的内容可操作性强,极具灵活性和实际应用性,是现代凤水的主流理气派的知识对于学习风水至关重要,是学习现代风水的基础。

理气派的起源,可以远溯至周公上河洛,后来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学术盛行,到了晋代,郭璞就已经提出了理气派的内容: “二十四山分顺逆,共成四十有八局。”理气派由宋代的王级、陈转等人创立,主要活动范围在福建一带。

理气派以河图为体,洛书为用,以先天八卦为体,后天八卦为用。又以八卦、十二地支、天星、五行为四纲,讲究方位,有许多“煞”忌,理论十分复杂。理气派重视罗盘定向,阳山阳向,阴山阴向,不相乖错,以定生克。理气派是繁杂的派别,理论框架内容几乎把易理涵盖的都囊括了进来,阴阳、五行、河图、洛书、八卦、星宿、神煞、纳音、奇门等等都是理气派的根据和原理。

理气派分支众多,有八宅派、命理派、三合派、翻卦派、五行派、玄空飞星派等流派,最主要的是飞星、三元、三合三大学说,不同门派都以这三大学说作为主要理论依据。

玄空飞星是理气派最重要的理论分支,它以时空划分三元九运,以洛书九宫飞布九星,将住宅配合元运,挨排运盘、坐向、九星,利用九星飞伏来判断吉凶。然后以住宅的形势布局,结合周围的山水环境而论旺衰吉凶。玄空飞星派在乾隆、嘉庆年间比较盛行。

无论形势派,还是理气派,都遵循着同样的原则:天地人合一原则;阴阳平衡原则;五行相生相克原则。形势派和理气派的理论也是彼此渗透、互相融通的。学习风水要对两派的精华兼收并蓄,既要精通理气派,也要吸收形势派的精髓。

理气派以河图为体,洛书为用;以先天八卦为体,后天八卦为用。阴阳、五行、河图、洛书、八卦等都是理气派的基础。

风水入门基础知识,玄学网精心推出风水学入门知识系列讲座,风水学理论由阴阳、天人合一思想、五行、八卦和六爻、天干地址、九星等组成,风水流派(形势派和理气派)和发展历史,风水术语总汇,风水罗盘使用,风水应用经验学在住宅与选址上实践。

风水一词最早出于伏羲时代,太昊伏羲根据自己研创的简易图,推理出地球有过一段是风与水的时期。《简易经》里记载:“研地说:一雾水,二风水,三山水,四丘水,五泽水,六地水,七少水,八缺水,九无水。”风水,又称堪舆、图宅、青囊、山水之术等,是东方神秘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风水的哲学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的观念,方法来源是六爻和八卦,并结合天干地支和九星运用于实践之中。其终极目标就是要占据“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最佳风水效应。风水作为中国一种固有的文化,传承了千年,直至现在,人们还在使用它,发展它。

晋人郭璞传古本《葬经》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一般称为风水术,也叫地相、堪舆之术、,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术数。风水乃五术的一门,其基本构成源自《易经》,分为看门井灶的阳宅相法与看龙穴砂水向的阴宅相法。其主要的流派有三元法、三合法、九星法等。

堪舆有相地、占卜的意思,其中“堪”意通“勘”有勘察之意;“舆”本指车箱,有负载之意,引喻为疆土与地道。中国古人认为,堪为天道,舆为地道,堪舆为天地之道,其地位很高。堪舆为体,风水为用。

阴阳理论

阴阳学说是风水学的指导思想,它将宇宙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大类,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成、发展与变化,全在于阴阳二气的运动和转换。阴阳理论,阴阳二字应该是来自于“日月”的概念,日为阳,月为阴。风水入门基础知识,经典的说法还有天属阳地属阴,男属阳女属阴,火为阳水为阴等等。首先看作为阴阳二字代表的日月,现在连小学生都知道所谓日月就是太阳和月亮,只是浩瀚的宇宙中两个普通的天体。我们之所以将其放到至高无上的 地位,甚至当作哲学体系基础的代名词,是因为它们和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

易经中有六十四卦象,看似复杂,但只包含两个符号,一个是阴(- -)一个是阳(—),伏羲八卦图告诉了我们一个宇宙最基本的秘密——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是基本的元素,天底下的变化就是阴阳的变化。什么是阴阳呢?白天是阳,晚上是阴,天是阳,地是阴,大拇指是阳,其它手指是阴,阴阳的关系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又是分不开的,如手心是阳,手背是阴,奇数是阳,偶数为阴。阴阳是相对的,是会变化的,但又是分不开的,是合一的,也即是阴阳合一。太极图是后人用心体会伏羲八卦画出的,也有人叫两仪图。

这个图告诉我们几件事情:

阴阳到底是一还是二呢?说一也不对,说二也不对,答案是亦一亦二,也是一,也是二,因为它一分为二,又一定合二为一。我们为什么叫“中华”呢,太极就叫中,太极上面部分就叫“华”为什么我们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变来变去离不开太极,太极不能变,中就要守住中道。

在《易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关于阴阳的概念,把阴阳看成宇宙间一切事物运动变化最根本的原因,《系辞传》从哲学高度概括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认为阴阳是“道”的基本内涵。《易经》八卦中的阴(- -)爻和阳(—)爻,以阴阳二气为中心,从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概括出八种基本物质兴泰,并以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命名,从而创造了八卦。

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或称天人合德、“天人相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儒、道、释三家均有阐述。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生理、伦理、政治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朝董仲舒引申为天人感应之说,程朱理学引申为天理之说。 “天人合一”,为哲学思想,“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天人合一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 “天人合一”哲学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中医专着《黄帝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 《黄帝内经》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谓“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风水入门基础知识,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天人合一思想,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简单来说,在古人的认知里天人本来合一无二,人顺天道则昌,逆天道则亡。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份子,如果人违背自然规律,必然衰败,如果顺应利用自然规律,则可昌盛。因《春秋繁露》是儒家董仲舒读春秋有感,更多的是谈治国,故强调王者的作用。因此书让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延绵两千年国策之书,形成了我们今日诸多习俗观念。

天人合一在中国古代有双重意义,于个人天人合一是修身的根本,于道家修炼斋醮等,天人合一主要体现在天时和自然环境中。如《全真集玄秘要》中就说“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君子奉顺天时,正心诚意而修之,故常吉。”在儒家个人修行上则体现在礼法国政之中,君子之礼如《礼记·月令》等皆是顺应天时。这对我们今天的影响也是双重的。如现在正值秋季,我们就热衷于进补。但我们今天已经知道气候有其规律,人难以改变,和国君无关。古代的儒家知识分子也并非不知此事,但他们为了限制天子的权利,必须用天来限制天子,故虽有《淮南子》等书阐述气候到底是怎么回事,但儒家知识分子依旧热助于宣传《春秋繁露》中的天人合一观念。

如何用天人合一,这体现在传统养生、风水、修身、乃至于说服人等方方面面。养生为顺应四时,起居饮食生活习惯随季节而动,如燕子知春秋而南北。风水则利用环境对人的影响,改变人周围的环境,给人带来正面反馈。修身儒道内炼修心皆要取天时,顺应自然环境,古代道观书院所在,人一近立觉不同,就是此因。这些仅仅是天人合一于个人应用的一小部分,读者自己体察天地,感受身心变化,亦可悟出诸多妙用。但切记善用可让自己向善,改善生活;滥用则人神神道道,多拘多畏,贻误自身,还望诸君慎之。

“自然之天”实则是指“天道”,人要与“天道”合一便要知晓天道的规律,遵循这一规律,并按这些规律来指导自身生活,这里从人与自然相处,天道对人的规范以及天道对医学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论述。

古人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中国哲学最突出的特点。所谓“天”是指无所不包的“自然”,天、地、人合一就是人要融于自然才是和谐统一的整体。

“天人合一”的实质就是人要最有效地利用自然环境,按照天道运行的方式生活,寻找最好的自然条件或改造地最为协调,以达到人与自然融合的境地。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人来源于自然。董仲舒说“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穹进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人与自然相通。《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规则亦源于自然。人源于自然、通于自然、效法自然,可见人与自然关系之密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中国人一直追求的自然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相对于西方对自然的征服,东方的观点更加智慧。《道德经》中说“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人只有敬畏自然,融于自然,认识并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安宁长久的生存下去,假如肆意的破坏自然,只会遭到自然的报复。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因此对于自然我们要心存感恩,有序有节制的利用自然,做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充分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与自然合一。

“天”当自然讲是客观的,但是“天”的另一层含义是“天道”,这一点便是主观的。“天”是“道德之天”,具有赏善罚恶的能力。“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拥有判断能力的天根据什么来给予人赏与罚呢?董仲舒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从这里看出人应按照“天”的要求完成其任务。“天”又要求人做些什么呢?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天道”是自然的,使万物顺其性,遵其律而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如此。人在自身层面需要探究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的性情,并将其好的方面不断发展,这样就可以使人性与天性合一,因而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人发展自身不是独自冥想就可以,而是要在社会中发展,社会的秩序自然也需要规范。儒家提出“三纲五常”之说,董仲舒用阴阳说进一步解释说“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右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社会的纲常秩序来源于天,人连同万物的属性都与天相同,人自然也要遵循这一秩序。董子将这一要求由百姓延伸到君王,“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也,如合符。故曰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王道也应如同自然的秩序一样,按照这样的要求使制定的政策既符合自然的秩序又满足民众的要求,并自觉的接受上天的监督,这样君王的权力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限制,百姓与君王都会产生“畏天”之感,都会“克己复礼”。

在古代,对人类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居住的自然环境,良好的居住环境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和发展。古人在选择地形时,通常要研究“山环水抱”、“藏风聚气”,符合“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才会产生“地灵人杰”的风水效应。

“风水”一词最早见于东晋郭璞所著的《葬书》中:“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则为生气”、“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便有止,故谓之风水。”郭璞首次明确了风水的概念,指出安居必然选择“生气”旺盛的“藏风聚气”之地。

所谓“风”,就是空气流动的现象。“水”,指的是水流。“气”就是地球与空中肉眼看不见的虚无之气。“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也是风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和方法都是围绕“聚气”这个问题而展开的。

符合“藏风聚气”的要求应该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也就是背面要有靠山,前面远处要有低伏的小山,左右两侧有砂山环抱,明堂要宽敞,并且要有曲水环抱。这是最理想的环境模式,在实际应用的时候,只要后面的地势或建筑比前面的高,左边的地势或建筑比右方高,并且明堂开阔,那么就具备了“藏风聚气”的条件。

风水起源

“风水”最早见于郭璞所著的《葬书》中:“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则为生气。”风水入门基础知识,气是指地气与空气肉眼看不见的虚无之气;风是指空气流动;水是指水流。

一些有传承的风水派系内尊九天玄女为风水术的宗师。九天玄女是道教的女神仙之一,传说她曾经帮皇帝打败蚩尤,把百姓从困苦中解救出来,并传给皇帝《阴符经》、《三宫秘略》、《五音权谋》之书,其中包括风水学。

先秦的风水活动比较频繁,民间效用比较广,政府比较重视,《孝经丧亲》:“卜其宅兆而厝之。”是对阴宅的风水论述。《尚书·召诏序》:“成五在丰,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这是相阳宅的记载。先秦的风水术起初是比较简单的,理论体系还未十分完善,还没有发展成一种术数,他们大都是根据地理环境,进行择地而葬,或人居住,有时也很应验。相传先秦惠王的异母兄弟樗里子,传说他曾经预测自己的墓地两侧将会有天子宫殿,后果应验,所以,当时的风水师都很推崇他,并且风水术因而广为推行。

汉代对风水很讲究,他们不但阳宅择地而居,阴宅相地而葬,而且运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道理,对风水术进行谋编布局,从而达到趋吉避凶之目的。如湖北省江陵凤凰山墓出土的镇墓文有“江陵丞敢告地丞,死人归阴,生人归阳”之语。还出现了《堪舆金匮》、《宫宅地形》、《图宅术》等大量与风水术有关的书籍,其中《葬经》为汉代风水学家所作,后世风水师都奉为风水经典传流于世,是一部比较全面的阴阳风水地理术书。

魏晋时期,风水术更是风行一时,出现了大批杰出的风水学家,其中最杰出的有管辂、郭璞等名师。《葬经》是郭璞的代表作,里面记载了大量的风水术,阴阳二宅都有论述,事迹相当神奇。是当时的风水传奇名著。管辂是三国时平原术士,相墓术应验传闻天下,但其真正的著作从没人看过,后世只是听其传奇故事,现代流传《管氏地理指蒙》实际是托名管辂而作,并非是管辂的真品。

南朝下至黎庶,上至帝王都十分重视风水术,特别是宫庭皇室更加重视。如宋明帝是对风水术最讲究的人,王宫内的风水谋编布局他都亲自过问,如王宫修墙、装饰、搬迁器皿、移居、安床等都讲究风水。传说萧道成的祖墓有五色云气,是为吉兆,后来萧道成果然当上皇帝。

隋朝也是一个对风水述十分重视的时期,当时有一个叫萧吉的风水师相当有名,是隋朝的风水传奇人物,著有《相地要录》等书,因书里记载的风水事迹比较神奇,宫庭效用,在民间广泛流传,风靡一时。隋朝宰相杨恭仁在迁葬祖先遗骸时,请了五六批风水师相地,其中有个叫舒绰的风水师预测中地下之物,受到重赏。

唐朝是我国古文化最发达的时代,风水更加盛行,上至帝王将相,仕大夫,下至黎民百姓都相当重视风水,因而出现了大批杰出的风水名师,如张说、浮屠泓、司马头陀、杨筠松、丘廷翰、曾文遄等,他们是唐代风水学家们的佼佼者。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杨筠松,他不但在宫庭、仕大夫上享有盛誉,在民间更有大名,其弟子盈门,遍及大江南北,风水事迹相当传奇,后世奉为风水仙师,世称杨救贫。

宋代微宋皇帝十分重视风水,因子息稀少曾请风水现为其布局风水,风水师建设把西北乾位垫高,后果应多子之兆。宋代的风水名师也特别多,赖文俊(赖布衣)、陈抟、吴景鸾、傅伯通、徐仁旺、邹宽、张鬼灵、蔡元定、历伯韶等都相当有名。赖文俊(赖布衣)、陈抟、吴景鸾之风水事迹最为神奇,久享盛名而不衰,后世称之“风水宋三杰”。

明代以刘基为代表,他是开国无老,辅佐朱元璋登基,后世有《堪舆漫兴》流传本子,相传为刘伯温所作,其实是后人托刘伯温之名而作,并非刘伯温作品。清近代出现大批风水名师,范宜宾、陈梦雷、沈竹乃、不过五等都为传奇。其中以沈竹乃最负盛名,著有《沈氏玄空》,现在的玄空风水学大都是以此为蓝本而著,影响最甚。

中国的风水术源远而流长,在中国古代由于缺乏自然科学知识,又因某些风水术的误解、曲解,给风水蒙上神秘的袈裟,致使这门科学被视为封建迷信。再加之近五、六、七十年代被禁锢,不断地排斥、批判,使这门科学黯然失色,其科学价值已鲜为人知。近年来,由于自然科学、生态学、地质学等突飞猛进,人们惊奇地发现了当代自然科学与我国古代的风水学完全吻合,其理论基础是一致的,科学价值无法估量,故科学界把风水誉为“环境学”、“环境景光学”等美誉。受到科学家们高度重视,因而现代人们把风水都运用于现实生活上来。如大都城市、乡村城镇规划等,都运用上了风水,特别是私人最为讲究,如农村开基立向,居民购买新房,单位分宿舍,公司企业等,都请风水师进行谋编布局,相当广泛,如今风水学,已成现代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一部分了。

纵观我国风水历史,先秦为风水学孕育时期,魏晋南北朝、唐代为风水学发展时期,宋代为风水盛行时期,明清为风水学普及时期,现近代为风水学泛滥时期。

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

古人无论是住宅选址还是城市选址都要遵循“藏风聚气”的原则,前水后山、左右有靠才是选址的最佳地点,疏密有秩,密而不逼,疏而不漏,有缺有补,奇巧制胜,圆润方正,藏风聚气。风水入门基础知识,实用、方便、舒服、安全、卫生、美观就是好风水,用这些标准去衡量,即实在,又便于掌握。现代小区成套的房户是按实用、方便、舒服、安全、卫生、美观的理念构思、设计、修建,就只能按这种构思、理念评判。

平原上河川密布,它们上游大都发源于雪山和中央两大山脉;因为山区土质松软,加上经年多雨,河川侵蚀冲刷的情形非常明显;到了中下游,流速趋缓,泥沙开始沉淀,经过长久时间的堆积作用,渐渐形成的。

冲积扇平原的形成,河流由陡峻的山谷进入较平缓的平原时,由于坡度变缓,水流面积扩大,河水的流速减慢,搬运沙石的能力也大为减低,于是从山中带来的石头、沙泥就堆积在河口,慢慢地形成一个尖端向上游的扇状冲积地形,我们称它冲积扇。

冲积扇平原顶端朝向山口,外缘似呈半圆形。表面向边缘微倾,河床易于改道,往往发育辫状水系。如中国的成都平原,就是由岷江流出邛崃山进入川西平地冲积而成的冲积扇平原。基本上任何河流在下游都会有沉积现象,尤其是一些较长的河流为甚。世界上最大的冲积平原是亚马逊平原,乃由亚马逊上游的泥沙堆积而成。而中国的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亦属这一地形。

地貌学的盆地的特征为盘地四周地形的水平高度要比盆地自身高,在中间形成一个低地,常为一地形(平原、高原)被山所围绕也是盆地,因此是盆地是地形分支的一种。在云贵川等地的山间盆地也叫坝子。

盘地依形成原因可区分为以下4种:

中国主要地质学盆地:

高地,汉语词汇,释义为地势高的地方。 高地系种陆地地形,地势比平原高,比高山低,入面有唔少山仔,世上比较出名慨高地包括苏格兰高地。军事上特指地势较高能够俯视、控制周围的地方。另外也是刀塔,英雄联盟,塔防游戏中出兵兵营或者塔所在的地方。

在大自然里,一种生物在进化的同时,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也会开始转变成为一个更紧密或者更微型化的系统。城市也是一样,应该要好像一个生化系统般运作。建筑生态学就是把建筑学和生态学融合为一。它有能力显示对付我们的现今市区文明种种问题-人口,污染,能源,天然资源耗竭,食物供应紧张和生活质素的正面办法。建筑生态学认知一种把延伸过大的都市根本地重组成为一个密集、联合、和立体的城市,让它们可以继续担当起维持人类文明的复杂活动。这个城市将会是人类进化的重要一环。

已兴建的建筑物和在那里居住的人就好像一个进化程度很深的生物内的器官一样般交流。有很多系统一起运作,再加上有效的资源和人类流通,和利用太阳能驱动冷冻,恒温,和发光。

水源之滨是靠近水的场所或者岸边。出处 《左传·僖公四年》:“ 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晋·王嘉《拾遗记·周》:“水滨所以招问,《春秋》以为深贬。”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夫妇诰》:“当辽广继陷之时,忧水滨之可问。值登莱匮亟之会,命飞挽,以专征。”清·朱彝尊《为乔侍读题画》诗之二:“三百临安树,移来种水滨。”郭沫若《瓶》诗之四:“我是凭倚在孤山的水亭,她是伫立在亭外的水滨。”

海岸或海岸线是在大片水域(如海洋,海洋或湖泊)边缘的陆地边缘。在物理海洋学中,海岸是较宽的边缘,在过去和现在的水体的作用下会在地质上发生变化,而海滩位于海岸的边缘,代表有潮间带的地方。与海岸相反,海岸可以与任何水体接壤,而海岸必须与海洋接壤。

又如:湘江之滨;溪滨;滨涯(水边);湖滨;海滨,古州名 。五代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改赡国军置,治所在渤海(今滨县)。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滨县、沾化、利津和博兴县的

绿洲是一个地理名词,是指被沙漠地形包围的环境里、一块有植被覆盖的孤立肥沃地区。通常会造成绿洲的原因都是因为此地点有终年不断的水源供应,常见的水源来源是地下水泉涌或人工凿井来灌溉,水在远方的降雨区降到地面后潜入地底,通过透水的地下砂岩层穿过沙漠地带,在绿洲处返回地表附近而能被使用到。

绿洲对于沙漠地区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不只是大部分的沙漠居民都是围绕在绿洲地带生活,往来的商旅与贸易网往往也都是沿着绿洲发展起来,因为绿洲是重要的食物与水之补给站。盘据非洲大陆北部中央的撒哈拉沙漠里面,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口都是居住在零星分布于沙漠中的绿洲地带。中国乌鞘岭以西、北山和祁连山之间的河西走廊有大量绿洲,“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苇溪连片,古刹处处”,就是在描写有称“金张掖”或“甘洲”之称的张掖,汉朝即有额济纳绿洲,河西走廊的绿洲唯一水源是来自祁连山春融的雪水。

绿洲是浩瀚沙漠中的片片沃土,出现于终年淡水源不断之处。绿洲大小不一,从小泉水周围1公顷(15亩)左右到大面积有天然水或灌溉的土地,它就像是沙漠瀚海上美丽的珍珠,镶嵌在沙漠里,闪烁着神奇的色彩。

绿洲指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绿地。它多呈带状分布在河流或井、泉附近,以及有冰雪融水灌溉的山麓地带。绿洲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便利,往往是干旱地区农牧业发达的地方。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边缘的高山山麓地带、甘肃的河西走廊、宁夏平原与内蒙古河套平原都有不少绿洲分布。

河边的土壤为砂土,比较黏。色泽少,单一颜色。 俗话说: “有钱不买河边地,有钱不娶活汉妻。” 大意是说,即便一个人再富有,也不买河边土地,更不要娶“活汉妻”。为什么古人会认为河边土地不适合购买呢?一般来说,农村人买地无非是两个用途,一是盖房,二是耕种。很显然,在河边盖房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平时住在河边,若是遇到暴雨天时,河水难免上涨,房屋被淹也是很有可能的。将新家安置在河流旁边,也会导致屋内湿气太重,不利于人体健康。

河边土壤肥沃,选择在这里种植不好吗?诚然,河边淤泥中有大量腐殖质,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需要指出的是,农民采取河边种植的方式,需要承担极大风险。一方面,河流与陆地之间会形成河风,严重之时会令大批农作物倒伏,古代农作物的抗倒伏能力可没有当代农作物厉害。另一方面,一旦暴雨天气来临、水势上涨,势必会将河流两岸的农作物冲走或者淹死。农民本来就是靠天吃饭的,才不会选择这种冒险的方式。久而久之,便没有人愿意在河边种地。一旦有人买下河边之地,也难免会被看作是一种败家行为。

小岛一般是是指位于海域部分的,陆域面积一般都比较大。小岛形状各异,各具特色,现代的小岛多是是游人的最佳沐浴场所,可整日海浴,又可拣小海螺,捕捉石板蟹,游客参与其中更增乐趣。小岛可分为大陆型或海洋型。海洋型岛是指那些从海洋盆地底部升高到海面的岛;大陆型岛是大陆棚上那些被水包围但未被淹没的部分。世界上比较大的岛很多属大陆型。

最大的格陵兰岛,面积2,175,600平方公里(840,000平方哩),与毗邻的北美大陆是由同样的物质组成的,由一片狭窄的浅海与北美大陆隔开。同样,世界第二大岛新几内亚(面积800,000平方公里〔309,000平方哩〕),是澳大利亚大陆台地的一部分,与大陆台地只隔著一道很浅而窄的托列斯海峡(Torres Strait)。托列斯海峡附近的海底只要稍稍翘起,就足以使新几内亚与澳大利亚连接起来;相反地,海平面稍有上升就会淹没丘陵海岸,而馀下的丘顶即成岸外小岛(麻萨诸塞州波士顿附近的岸外岛和缅因州的岸外岛即属此类)。

水中小岛风水选址要遵循藏风聚气的原则,阴阳协调,背靠山,前后高地不同,左右环抱,前面最少要有5丈坪地,如下示意图。

印度佛教里有一句话:河流交汇之处,必有神迹。这会让我想起威尼斯。千年以前,一群罗马人被凶悍的匈奴王赶上绝路,逃入环礁湖里的一片小岛。24年后,西罗马帝国灭亡,他们再也回不去故乡。于是无家可归的人们将木桩打入沼泽,铺上层层砖石,灌入混凝土,从此有了世代扎根的土地。在海水与浅滩之上,高温、蚊虫与瘴气之中,他们筑成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人类一直就是逐水而居,河流可以提供人类赖以生存和的水源,还能作为沟通外界的通道。所以河流旁,尤其是河流交汇处的聚落更容易聚集人口,沟通贸易,发展成为城市。但并不是所有河流交汇处都能形成大城市,能形成大城市必须至少满足交通和经济两方面的条件:第一两条河流都有较强的水运通航能力;第二支流要有较大的经济腹地。只有这样,当地才能充分利用水运聚集财富和人口,辐射影响力,形成贸易和军事上的区位优势,进而逐渐发展出大城市。

以长江流域为例形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规划中的亚洲最大城市群。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实施纲要,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以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杭州、温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为中心区的所有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上海市所涵盖区域,面积35.8万平方公里,中心区面积为22.5万平方公里。

以珠三角流域为例形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又称珠江三角洲都市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前身为1985年2月设立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是1994年起广东省内为率先实现现代化而建设的经济功能区,范围包括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惠州市的惠城区、惠阳市、惠东县、博罗县以及肇庆市的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市、四会市,面积为41596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23.4%。2008年12月,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惠州市及肇庆市全境纳入珠三角的规划范围。

河流交汇处风水选址不仅土地肥沃,水源供应充沛,而且甚少水患,是一处非常适合人类生活的地方的福地。 风水地理认为,发源于万山丛中的大江大河在长距离奔腾之后,汇入大湖或大海,在汇水处形成所谓“聚水格局”。由于水是生产、交通等不可或缺的要素与资源,故汇水处宜为都邑所在,“凡京都府县,其基阔大,其基既阔,宜以河水辨之,河水之湾曲乃龙气之聚会也”。中国古代都城、近代大城市选址都证明古人论断。翻开中外地图可见,凡在大江大河弯环境(河曲)或入海处几乎都有大城市,或为首都,或为商业中心。

海滨潮汐和波浪交替作用的地带,亦即高,低潮面之间的地带。上届在风暴潮到达的上限,下界是大潮低潮线。海滨位于陆地与大海之间的前沿线,它更正式的说法是潮汐中间的地带。水的运动形成了海滨的界线,海浪打击的最高点是海滨的上界,它的下界是由低潮的最底线形成的。

海滨是很多海洋生物栖息的地方,螃蟹是海滨最常见的东西,它是为数不多的穿过这一潮汐中间地带的生物之一。世界各地的海滨充满了特有的风韵,从轻轻的海风到肆虐的飓风,它们将海滨的岩石雕刻得千姿百态。海浪也将一些海岸线冲刷得形态各异,澳大利亚著名的舵口和拱桥就是海浪在海滨留下的杰作。在蜿蜒曲折的海滨中,人类开始向海滨获取回报。

中国海滨住地:

海滨住地风水选址要遵循藏风聚气的原则,负阴抱阳,因此,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这是建筑选址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基本格局。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说得不仅仅是万物生长靠太阳的道理,而是负阴而抱阳,负阳而抱阴的意义。也就是说,阴阳是统一于事物内的两个方面,因其无休止变化的缘故,它们之间的和谐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不和谐是绝对的。但是不和谐的程度,可以表明事物恶化的程度。 “冲气”,就是对万物重要的调控作用。“和”,是阴阳消长平衡的结果。“冲气为和”,就是客观规律作用于事物内部矛盾的两方面,“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通过其变化使之在新的层次上达到新的和谐。所以,无论是整个自然界或是细微的具体事物,都是运用着这条自然规律在这种动荡的调节中维系着自身的平衡。

五行学说与风水

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古代中国人逐渐发觉宇宙万物会按着一定规律不断转化及演变。起初他们用阴阳的逻辑解释这些事物,其后,这些解释逐渐发展为另一套新的理论,这套理论称为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通过研究各种演化过程、功能及自然现象发展出来的一套理论,这套理论认为事物可分为五个类别,称为五行,每一个类别都有各自的特性及性质,五行分别为木、火、土、金、水。今天五行学说仍然被用作为归纳事物的工具及分析自然现象的方法。风水入门基础知识通过五行学说高度论述藏风聚气实际应用。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并经常结合起来,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早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古代医家已将阴阳及五行学说的理论融合于医学之中,随着这些学说的结合与发展,逐渐建立起一个更具系统性的医学系统,今天这个系统称为传统中医学。

五行分布于天地人,使天地人息息相通,犹如一体。根据白虎通以及尚书注疏所引汉儒注解,五行分于大地有五方,与五方相对的天空有五星,再配以四时,就构成完整有序的时空。东方属木,时为春天,上有木星,名为「岁」。南方属火,时为夏天,上有火星,名为「荧惑」。西方属金,时为秋天,上有金星,名为「太白」。北方属水,时为冬天,上有水星,名为「辰」。中央属土,时为四时季孟之间,上有土星,名为「填」。五行分属于人的有五脏五常等。五脏是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常是仁属木,义属金,礼属火,智属水,信属土。其它事物如五音五色五味等,也都出于五行。五音宫为土,商为金,角为木,徽为火,习为水。五色青为木,黄为土,赤为火,白为金,黑为水。五味酸属木,苦属火,甘属土,辛属金,咸属水。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食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世界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德尔动态平衡。

生成数即生数和成数,生数指生物之数,成数即成物之数。五行之数代表天地之气,天之数为阳,地之数为阴,阴阳化生万物。

在战国晚期提出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且己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模式,自发地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及其整体把握的思想。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的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各自的性质全然不同,具有相应五行属性的物质,也具有这些相应的特点。

五行旺相休囚死

五行周游于四时,四时寒、暖、燥、湿不同,五行也会受到影响,发生旺衰起伏的变化,这样的变化状态被称为旺、相、休、囚、死。

“旺”指处于旺盛状态;“相”指处于次旺状态;“休”指休然无事,亦即退休;“囚”指衰落被囚;“死”指被克制而生气全无。

五行周游于四时,故四时之中,木火土金水,无时不有。由于四时变迁,寒、暖、燥、湿的不同,所以五行亦受此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旺衰起伏周期变化。旺者会由旺转衰,衰者亦由衰而旺,循环无穷,并且由于五行相互生克制化的关系,故在同一时期中,各种五行衰旺的程度完全不同,而且每一时段只有一行是最旺的,也只有一行是最衰的。

按照上面的概括,我们可以看出如下规律:当令的旺,我生的相,生我的休,克我的囚,我克的死。比如用木示例,春天是木当令的季节,所以木旺;火是木生出来的,所以火相;水如同生木的母亲,现在木已长成旺盛之势,母亲便可以退居一旁,所以水休;春木旺盛,金己无力克伐,所以靠边站而金囚;土是木所克的,现在木既当令,气势强旺,所以土死。

在具体应用中,一个人如果春天出生,八字中以木为主的,就是当令得时,八字中以金为主的,就是被囚而不得时了。其他以此类推。为了便于观照,反过来以五行为主线,分别把他们处在四季旺相休囚状态括要如下:

五行皆是当令的旺,我生的相,生我的休,克我的囚,我克的死。从右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点。

八卦和六爻

八卦就是宇宙之间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或八个方位,他们代表构成天地万物的八种元素。

卦者,挂也,是一种现象挂在我们的眼前,故称为“卦”,即悬出来的物象以示人,用一种符号代表万事万物,所以说“卦”即是体,为万物,万象之源。“卦”这个字,本身就有八画,代表的就是卦的八变,是根据先天八卦的推演重叠而来,由阴爻和阳爻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别组合,来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一切现象。卦也是为《易经》特定的占卜目的而组合,来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一切现象。卦也是为《易经》特定的占卜目的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

“爻”可以理解为交,代表易的交错变化,因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时时都在交流,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所以叫做“爻”。卦爻由下向上数,共为六个爻。六个爻分为三部分:初爻、二爻为地;三爻、四爻为人;五爻、上爻为天。这三部分称为“三才”。天之道说的是阴阳;地之道说的是刚和柔;人之道说的是仁和义。

卦是宇宙的现象,是我们肉眼可以看见的宇宙间共有的八个基本的大现象,而宇宙间的万有、万事、万物,皆依这八个现象而变化,这就是八卦法则的起源。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分别:由乾代表天,天总是在最上面;坤代表地,人是地球上的生物,地总是踩在脚下;离卦代表太阳、坎卦代表月亮,它们在不停转动,代表了时间、空间和宇宙;震代表雷,雷就是宇宙间的电能震动;巽代表风,有了气流就是风;艮代表山,就是陆地上的高山;兑代表泽,就是海洋、河流。在宇宙间,这八种自然现象相互对立,就衍生了出无穷无尽的万事万物。所以八卦就是告诉我们宇宙之间有八种现象,它代表的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八种元素。

先天八卦为伏羲所创,两两相对,从本质上揭示了宏观世界普通存在的对立统一及其阴阳消长的客观规律,所反应的是宇宙诞生初期的万物万象之形。所谓先天,就是宇宙万物没有形成之前,有了宇宙万物,那就是后天了。

先天八卦是南乾北坤,东离西坎,东北震,西南巽,东南兑,西北艮。乾坤相对,称为天地定位;坎离相对,称为水火不相射;震巽相对,称为雷风相薄;艮兑相对,称为山泽通气。

先天之气是万物生发之源,也是堪舆理气之源。无论是阳宅还是阴宅,在本质上都是以先天八卦为体,不同的是从不同的渠道寻找天地的本原之气而已。先天八卦的方位和我们现在使用的地图的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恰好相反,先天八卦的方位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后天八卦就是文王八卦,反映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真实状况,如果说“先天八卦”是表明宇宙形成的现象,那么“后天八卦”表明的就是人在宇宙形成的过程中如何顺应自然万物的变化。

后天八卦的方位与先天八卦的方位不同,是离南、坎北、震东、兑西、艮东北、坤西南、乾西北、巽东南。后天八卦是从四时的推移万物的生长状态得出的规律,从《说卦传》中可以看出:万物春生,夏长,秋收,东藏,每周天三百六十日,八卦各主四十五日,其转换点就在四正四隅的八节上,每卦有三爻,三而八之,即指一年二十四节气。

震在东方,属木,木旺于春;巽为风在东南,万物齐于春夏之交;离为火在南方,火旺于夏,草木茂盛;坤为土,南方火生土,坤在西南,夏末秋初,草木归根,回归于大地;兑在西方是秋天,金则旺于秋;乾性刚健,于物为金,秋末冬初是草木折损之时;坎为水,金生水,北方属木,草木退藏,休养生息;艮为止终,一年四时循环至冬春之交,万物己终。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古人用于记忆年、月、日、时、方位、数据等的方法符号。年月日时为时间,方位为空间。天干地支就是代表时空体系的符号。

天干简称为“干”,干乃天行之气,故称为天干。天干共有十个,其固定的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性,乙、丁、己、辛、癸为阴。

依据战国末年各国史馆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中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二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由此可见,干支是大桡所创制, 大桡“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识做甲乙之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之名月,谓之支。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支干名也。”

根据《群书考异》的记载,十天干的含义各不相同:

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按此顺序藴涵着万物从萌芽到成长、兴旺,直至衰退、消失的全过程。

草木开始破甲而出。

虽己出壳,但未茁壮。

万物炳然著见强大。

万物茁壮之时。

万物茂盛。

万物已成长起来。

果实开始被包裹。

万物果实新成。

种子成熟,生命开始孕育。

幼胎经过藴藏后,可以萌芽。

地支简称为“支”,支乃四时运行的顺序。地支共十二个,固定的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己、未、酉、亥为阴。

从地球观测,太阳一年里在恒星间或天球划过的轨道称为黄道,以360度黄经来量度。二十四节气正好把黄道分成二十四等份,即每个气相差黄经15度。春分时黄经为0度,清明时黄经为15度,如此类推。

人们将天空划分为十二块,再以北斗七星斗纲所指之地来确定月份。斗纲指的就是北斗七星中的一、五、七星,也叫魁星、衡星和杓星,如果斗纲指向寅方,这一时期的月份就是寅月,如果斗纲指向卯方,就是卯月,这样就形成了一年固定的十二个月。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和天干一样,地支依顺序包含了万物从孕育、生长到繁盛、衰亡的过程。十二地支依其顺序包含了万物从孕育,生长到繁荣,衰亡的全过程。子,万物滋生;丑,萌而系长;寅,开始成长;卯,冒地而出;辰,万物欣欣向荣;已,万物己成;午,丰满壮大;未,开始成熟有滋有味;申,全部长成;酉,老极而成熟;戍,衰落灭亡;亥,万物收藏。

地支有支配,支援的意思。是天干力量的源泉,是天干的根基,是决定天干旺衰死绝的关键。地支值年是众杀之首,值月主宰生杀大权。地支喜静不喜动,静则气稳,稳则神情安泰;动则气散,散则易娇易燥。地支在地居而不动,为地道,反映的是事物本质,是内在的动机和想法,静止而承载万物,为四时流行之序,有春夏秋冬四季流行的变化,其气浑浊深厚,所含内容复杂多变。一支藏一干,或二干,或三干。

古人创立天干地支这一符号体系不是任意的,而是赋予了每个符号独特的含义,并在对其进行运用的过程中将这些含义与阴阳五行等其它文化符号相联结,形成了一套认知世界的符号体系。

在风水中,干支组成的六十甲子可以用来表示方位、人体、生肖等。风水入门基础知识,有了这些对应干支就成为了判断风水吉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

甲乙东方,丙丁南方,戊己中央,庚辛西方,壬癸北方。

甲乙春天,丙丁夏天,戊己长夏,庚辛秋天,壬癸冬天。

甲头,乙肩,丙额,丁舌齿,戊己鼻面,戊又为肋,己又为腹, 庚为脐轮及筋,辛为胸,壬为胫,癸为足。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 膀胱,癸肾。

甲出生,乙哺乳,丙少年,丁青年,戊壮年,己中年,庚衰老, 辛晚年,壬死亡,癸腐朽。

寅卯东方,巳午南方,申酉西方,亥子北方,辰戍丑未中央。

寅卯辰春季,巳午未复季,申酉戍秋季,亥子丑冬季。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 鸡,戍狗,亥猪。

子耳,丑肚腹脚,寅手发,卯指,辰肩胸,巳面咽齿,午眼,未 脊梁,中经络,酉精血,戍命门及腿足,亥头。

子膀胱及三焦,丑脾,寅胆,卯肝,辰胃,巳心,午小肠,未 脾,申大肠,酉肺,戍胃,亥肾及心包。

天干地支既各有五行所属,又各有阴阳分属,这样五行中有阴阳,阴阳中有五行。五行中有阴阳就能运,阴阳中有五行就能化,自然界阴阳五行的不断运动,不断生化,一切事物就能生化不息。

五行既分阴阳,则阳者统辖一切外在的行为表现;而阴者统辖一切内在的东西。如果以五行木来对应身体五脏,则木表肝脏,凡肝脏显现于外的有关疾病,其原因都可以说是由于甲阳木不调和所引起的。

把十干按顺序分成各含有一阴一阳的五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然后再分别配以五行。也就是说,阴阳五行配天干,是把木、火、土、金、水这五行分别以一阴一阳表示。木分为阳木、阴木,阳木为甲,阴木为乙,合起来称之为“甲乙木”。丙为阳火,丁为阴火,合起来称之为“丙丁火”。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合起来称之为“戊己土”。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合起来称之为“庚辛金”。壬为阳水,癸为阴水,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推动水、火、说关于天道运行的基本观点。

天干配五行合起来称之为“壬癸水”。甲、丙、戊、癸为阴干。古代人们认为:阳干和阴干木、金、土的运动。这就是阴阳五行学天干配五行的方法,即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另外,天干配五行尚有另外一种较为特殊的配法。其法是以相关的两个天干合化后所产生的某一五行来进行配属:

前一种方法为通常所用,而后一种方法则只是在有天干相合的条件下才能应用。一般情况下,天干的五行属性必须首先按前一种方法来论。根据居于奇数位者为阳干,居于偶数位者为阴干,从而将五行中的每一行均分为阳干和阴干(十干的阴阳所属,见“天干配阴阳”)。如甲属木,其性属阳,故为阳木;乙虽也属木,但其性属阴,故为阴木。其余天干依此类推。

古人为十二地支分配了相应的阴阳五行属性,并根据易经八卦得了相应的方位。如子属阴,属水,方位为北。

古人用十二地支来纪时,十二地支分别代表一年十二个月,每季有三月,如十一月为子月,子为冬之仲月。另外,十二地支还与十二生肖相对应。

天干和地支相配而成为六十柱,相传是在黄帝时。《通鉴外纪》中说:“帝命大桡氏探五行之情,占斗刚所建,始作甲子。”在创设天干之初,是用来记算年和日的,而地支则是用来记算月和时,例如甲年寅月乙日卯时、乙年卯月丙日辰时等等。后来因为天干纪年,十年后出现重复,而天干纪日也一样,一个月会出现三个相同的天干的日子,再者地支纪月和时,虽然比较不怕重复,但它跟着天干的重复,结果还是会导致混乱,造成不便。

因此就把第一个天干配第一个地支,第二个天干配第二个地支,就是奇数配奇数,偶数配偶数,配完十天干、十二地支,共得六十组,合天干、地支为一柱,六十组就有六十柱,而天干地支合成柱后,合称为干支。这甲子到癸亥的六十柱,以前的贤人称之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每天干各可分得六次相配地支的机会,六甲、六乙、六丙等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干支的组合,是奇数配奇数,偶数配偶数,因此没有甲丑、乙寅的。

古人使用它来纪年月日时,如甲子年乙亥月丙寅日丁酉时。六十甲子用完,再从第一柱开始,循环不绝。由于孔子修《春秋》,始于公元前720年(鲁隐公三年)复历正月初一己巳,史家公认这是连续不间断书干史书的干支纪日之始。干支用干纪日和纪年,不因政局和战乱变化而中止,由此保持了我国史料记载的连续和准确。

除了在历法中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外,六十甲子还用来表示方位(如甲乙表示东方,丙丁表示南方,戊己表示中央,庚辛表示西方,壬癸表示北方)、四季(如寅卯辰为春,巳午未为复,申酉戍为秋,亥子丑为冬),同时也是研究八卦、推算生辰八字、看风水等相命术所不可缺少的工具,在中国医学中的子午流注方法中也被广泛应用,其中的纳子法、纳甲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养子时刻注穴法等时间节律,都以“干支”为工具。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六十甲子是天干地支的最成熟运用。

太岁属于道教神明体系,一甲子六十年,每一年都有一位神仙来值年,这位神仙称为太岁星君,掌管该年人间的福祸及这一年出生的人的福祸。下图为六十甲子太岁中的甲子太岁金辨大将军、乙丑太岁陈材大将军、丙寅太岁耿章大将军、丁卯太岁沈兴大将军。

九星

九星源于古人对远古的星辰自然崇拜,是古代神话和天文学结合的产物。风水入门基础知识,在天文学中,宇宙中有北斗七星之说,它们的排行是一白贪狼、二黑巨门、三碧禄存、四绿文曲、五黄廉贞、六白武曲、七赤破军,这七个星宿称为北斗七星,而斗柄破军与武曲之间有二颗星,一颗星为右弼而不现,一颗为左辅常见,左辅排在八,右弼排在九,由七星配二星共成九星。风水学中的九星:传说中为一白、二黑、三碧、四绿、五黄、六白、七赤、八白、九紫。奇门遁甲中的九星:指天蓬星、天芮星、天冲星、天辅星、天禽星、天心星、天柱星、天任星、天英星九星。也有将北斗七星加上左辅、右弼后称为九星的。

在天文学中,宇宙中有北斗七星之说,它们的排行是一白贪狼、二黑巨门、三碧禄存、四绿文曲、五黄廉贞、六白武曲、七赤破军,这七个星宿称为北斗七星,而斗柄破军与武曲之间有二颗星,一颗星为右弼而不现,一颗为左辅常见,左辅排在八,右弼排在九,由七星配二星共成九星,由于左辅右弼的加入,共九星运行就产生了很多特殊的变化,也就是形成了北斗七星打劫等(在今后再再作讲解)奇局。 九星根据源于“易经”,利用“河图”“洛书”先后天八卦、爻的法则等,来运算地理风水的各种吉凶,并用九星来概括宇宙万象,风水入门基础知识,因此我们必须认识九星运行轨道,以明“河洛”之理。

九宫飞星是依洛书数序所飞移,洛书九宫定位配挂,起始于东汉张衡,经过两千年流传至今,仍是支配风水方位理气之根本。风水入门基础知识,北周《数术记遗九宫算》内记载:“九宫者,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载九履一,五居中央。”在日本称为“九星气学”(九星気学),数百年前自中国传入,日常应用于卜筮择日和风水,可详见于日本民间常用的“运势书”(通胜/通书/农民历)。近年日本把各飞星图各变化图也配合色彩和动画进一步图象化。形状并以八角形/八卦形图象显示飞星图,也已发展出电脑化服务。

九星源自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北方有北斗七星,其中一白贪狼星、二黑巨门星、三碧禄存星、四绿文曲星、五黄廉贞星、六白武曲星、七赤破军星,这七个星宿统称为北斗七星,实际上在北斗七星的勺子武曲和破军的旁边还有两颗不为人注意的星宿:左辅星、右弼星。这两颗星加上北斗七星就是九星。北斗七星是围绕着北极星顺时针旋转的,北斗星居大地的正北。洛书九宫数和八卦位就是按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旋转而确定的。

九星之中,一白、六白、八白为上吉,四绿、九紫为半吉半凶,二黑、三碧、五黄、七赤都是凶星,各星的吉凶以大运为准,得运者吉,失运者凶。一、六、八三吉得运,吉上加吉,失运亦见凶象。一白,魁首文章之星;二黑,病符之星;三碧,好勇斗狠之星;四绿,文曲之星;五黄,戊己大煞,孤独之星;六白,司权威之星;七赤,肃杀剑锋之星;八白,小口之星,职司财帛;九紫,后天火星。

每运九星的运用,按照飞星的衰亡原则,生旺者可用。三元九运判断旺衰的法则是以九星“当运者旺,将来者生,已过者衰,久过者死”。例如,现在是八运,八为旺星,九为近旺生气星,一为远旺星,所以在八运中只有八、九两星可用。

九星之中,一白、六白、八白为上吉,四绿、九紫为半吉半凶,二黑、三碧、五黄、七赤都是凶星,各星的吉凶以大运为准,得运者吉,失运者凶。

一白贪狼星,五行属水,颜色为白色、蓝色、灰色,后天八卦位于坎宫。得运时为官才星,主得名气及官位,文武双全,少年科甲官名,声震四海。此星得运时主得聪颖男丁,此星亦为财星,与六白、八白合称三大财星。失运时此星为桃花劫,因酒色而破财损家,必患耳病或肾病,甚至性病、艾滋病,女性主得子宫癌或乳腺癌,严重者必夫妻离异,孤身异乡流亡。

二黑巨门星,五行属士,颜色为黄色、咖啡色,后天八卦位于坤宫。得运时位列尊崇,兴隆置业,田产极盛,旺丁旺才,必生武贵,可出怪杰英豪。妇人当权,多谋节俭,可成霸业,亦可出医师先人。失运时为灵界,又名病符,一切最凶事均临门生祸,死亡绝症,破产投死,寡妇当家,与五黄飞星并列最凶。

三碧禄存星,五行属木,颜色为青绿色,后天八卦位于震官。得运时兴家立业,仕途官星大利,出法官、律师及鬼才,特别大旺长房,必出刑贵或武贵。失运时易招致刑险是非,小人当道,贼星入屋,破财招刑,官讼连年,此星易招脓血之病,足部手部头发肝胆绝症。此星好勇斗狠,谣言诽谤之凶。

四绿文曲星,五行属木,颜色为翠绿色,后天八卦位于巽宫。得运时为文昌星,大利文化艺术,科甲成名,进财进产,必得妻助或良夫,文章有价,失运时为桃花劫,必招酒色之祸,易招疯哮血溢,肝胆或腰部以下出毛病,此星在古代应验于悬梁自尽,在现代社会应验于服药自杀,与药品有关。

五黄廉贞星,五行属土,颜色为黄色,后天八卦位于中宫。得运时位处中极,威崇无比,恍若皇帝,摄尽四方,所以古代皇帝的龙袍都是黄色的。失运时为五黄煞,为土煞之极,掌管死亡之事。严重时应验死者为5人或5字之数,遇其他吉星可以化解一点凶性,但是如果遇上二黑之类,必患重病绝症。

六白武曲星,五行属金,颜色为白色,后天八卦位于乾宫。得运时为财星,此星一直认为是骗财横财星,与一白、八白合称三大财星,生旺得运时使人了两旺,武贵义人出于此。失运时为失财星,因赌博倾家荡产,失财失义。此星失运时必关乎血光刀险,有刑险,对家宅影响必招致孤寡及血光意外,疾病应验在肺部。

七赤破军星,五行属金,颜色为白色、金色、银色,后天八卦位于兑宫。得运时大利口才工作的人,所以七运很旺歌星、演说家、占卜家等,得运时主旺财旺丁,大展拳脚,大利传播通信。失运时主口舌是非,刀光剑影,开刀残疾,凶在唇舌、横死兵乱、世界大战、牢狱刑险。又为火险之象。身体上影响呼吸、口舌和肺部。

八白左辅星,五行属土,颜色为白色、浅黄色,后天八卦位于艮宫。得运时为太白财星,是一级财星,此星带来功名富贵,置业成功,田宅科发,富不可当,为九星中第一吉星。失运时为田产退让,失财失义,小口损伤,瘟疫流行,手脚腰脊损伤,赌钱失利破家,破财于一瞬间。

九紫右弼星,五行属火,颜色为红色、紫色,后天八卦在离宫。此星在得运时为一级喜庆星及爱情屋,带来良好姻缘和桃花,人缘良好,四海见利,旺丁旺财,必添良男贤女,亦为怀孕星,此星又兴田产,大力置业及建筑。失运时为桃花劫星,主吐血及回禄之灾,破财损丁于一瞬间,又主火灾和爆炸、心脏及血崩等疾病。此星亦主眼病失明,火疮流血。

九星之中,一白、六白、八白为上吉之星;四绿、九紫为半凶半吉之星;二黑、五黄,七赤是大凶之星,三碧亦为凶星,各星之吉凶,以是否入中宫为准。简单来说,一白代表研究、思考;二黑代表俸禄、成长;三碧代表明朗、前进,四绿代表信用、和谐;五黄代表权势、统政;六白代表活力、决断;七赤代表魅力、交际,八白代表储蓄、改革;九紫代表名誉、改革。

从飞星的角度看九星,要看其所飞临的山或水,用元运来解释。如果落于失运,又在那状凶恶的山上、水上,则主下列之病灾。

住宅应符合“旺山旺向”,如果住宅的前面有山后面有水,则居住者容易得下列疾病。

风水流派

学术上一般将中国古代风水分为两大学派,一个是以郭璞等人为代表的理气派,一个是以杨筠松等人为代表的形势派,或称峦头派。

形势派由江西人杨筠松、 曾文辿等人创立。所谓形,就是结穴之山的形状,形是融势聚气的关键,生气因势而行,又因形而止,形是对势的总结。势是指龙脉发源后走向龙穴时在起伏连绵中所呈现的各种态势,与形相比较而言,形近而势远,形小而势大,故欲认其形,必先观其势。形势派重视龙、穴、砂、水和定向,捉龙寻脉,把地形、地势的特征形象化,以类譬喻,因形立名。形势派的实践更加丰富,忌讳很少,容易接受和理解,流传范围比较广。

形势派的理论主要与土地、山脉、河流的走向、形状和数量等自然环境有关唐代之后,形势派主要活跃于江西一带,对此派的主要人物和主张,清代的赵翼作过简明的概括:“后世为其术者分为二宗…… 一曰江西之法,肇于赣州杨筠松、曾文 辿 、赖大有、谢子逸辈,其为说主于形势,原其所起,既其所止,以定向位,专指龙、穴、砂、水与之相配。”形势派着眼于山川形胜和建筑外部自然环境的选择,主要操作方法是“相土尝水法”和“山环水抱法”。其理论是“负阴抱阳”“山环水抱必有气”, “觅龙、察砂、点穴、观水、取向”地理五诀。

明清时期,总的来说,形势派比理气派更为流行,因为形势派所主张的理与实践活动,具有直观的外在形状感受和一定的物质功能,而更易为人们所接受形势派再进一步划分,主要分为峦头派、形象派、形法派这三个门派;其形法派侧重于对建筑山水形势的观察,因其主要活动在江西一带,故又称之为西派。

形式派注重龙、穴、砂、水和定向,捉龙寻脉,把地形、地势的特征形象化,以类譬喻,因形立名。

理气派的内容可操作性强,极具灵活性和实际应用性,是现代凤水的主流理气派的知识对于学习风水至关重要,是学习现代风水的基础。

理气派的起源,可以远溯至周公上河洛,后来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学术盛行,到了晋代,郭璞就已经提出了理气派的内容: “二十四山分顺逆,共成四十有八局。”理气派由宋代的王级、陈转等人创立,主要活动范围在福建一带。

理气派以河图为体,洛书为用,以先天八卦为体,后天八卦为用。又以八卦、十二地支、天星、五行为四纲,讲究方位,有许多“煞”忌,理论十分复杂。理气派重视罗盘定向,阳山阳向,阴山阴向,不相乖错,以定生克。理气派是繁杂的派别,理论框架内容几乎把易理涵盖的都囊括了进来,阴阳、五行、河图、洛书、八卦、星宿、神煞、纳音、奇门等等都是理气派的根据和原理。

理气派分支众多,有八宅派、命理派、三合派、翻卦派、五行派、玄空飞星派等流派,最主要的是飞星、三元、三合三大学说,不同门派都以这三大学说作为主要理论依据。

玄空飞星是理气派最重要的理论分支,它以时空划分三元九运,以洛书九宫飞布九星,将住宅配合元运,挨排运盘、坐向、九星,利用九星飞伏来判断吉凶。然后以住宅的形势布局,结合周围的山水环境而论旺衰吉凶。玄空飞星派在乾隆、嘉庆年间比较盛行。

无论形势派,还是理气派,都遵循着同样的原则:天地人合一原则;阴阳平衡原则;五行相生相克原则。形势派和理气派的理论也是彼此渗透、互相融通的。学习风水要对两派的精华兼收并蓄,既要精通理气派,也要吸收形势派的精髓。

理气派以河图为体,洛书为用;以先天八卦为体,后天八卦为用。阴阳、五行、河图、洛书、八卦等都是理气派的基础。

  風水學是一門非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學問,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環境學、堪輿學,下面,我們為大家介紹一些風水學入門基礎知識。

  風水學是極其複雜的,光風水學派就有十多家,但是無論哪種學派,風水學的核心理念都是“氣”,氣的流動形成風,而風源於水,因為風都是由陸地上和海洋上的冷熱空氣相遇形成的,所以也可以說氣源於水,這也就是風水這兩個字的由來。

  相關閱讀:風水教程分類

風水對人的影響

  人的身體內部也有氣的存在,平均來說,人體內全部的氣,每天要更新50次,過多過少都不好,過少則會引起氣滯,過多則會帶走人體內過多的能量,這些很容易理解,比如夏天我們一般都開空調關著門窗,時間一長,屋內的氣流就會停滯,人就會覺得難受,需要透透氣,不然會頭昏腦脹;風太大也是如此,如果你被風吹一晚上,第二天也會覺得不舒服。所以氣的流動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著人體的健康和精神狀況,間接影響著人的思維,思維不清晰就會做出錯誤的決定,從而影響著人一生的命運。

  這僅僅是從氣流動的數量上進行的分析,氣和氣還有質量上的區別,比如:“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窮山惡水出刁民”。就很明顯的體現出不同地區的風水,不同地區的風水會產生不同的氣,從而影響人、改變人。

  改變風水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巒頭,一種是理氣。

  簡單來說,巒頭代表外在的、形格上的擺設。你將床頭坐牆擺放,床尾對著窗門,床邊放床頭櫃,這一種便是巒頭,即是空間上的方位學。是一種外在的體現。相關閱讀:風水巒頭篇

  隨著地球和宇宙天體的不斷運動,整個地球、以至整個宇宙的氣場都每天、每年的不斷變動,形成在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風水方位,這種根據〔時間〕去釐定風水方位的學問,就是”理氣”。

  先來說說巒頭,有形之物可以改變氣的流動方向與速度,比如你在牆後面,風自然吹不到你,這就是改變了氣流的流動方向;而改變氣流流動速度在生活中也常有體現,比如:夏天我們如果把窗戶開一條小縫,就會感覺外界的風流速加快,但是你完全打開窗戶就沒有那麼快的流速,這就是束風現象,同樣的風,當流動的面積減小時,其流動速度加快。所以,我們通過對有形之物的改變,便可以改善氣的流動,實現一個理想的風水氣場。上文中我們提到過,人體內全部的氣,每天要更新50次,氣流動過快過慢都不好,而人所處的小環境也是如此,比如家居、辦公室等,都是如此,氣的流動過快過慢都不行,實現氣在居室中的短暫停留,做到藏風聚氣、陰陽平衡,便是我們的目標。

  當然,這只是從改變氣的流動和方向這個角度闡述巒頭學,關於巒頭風水的更多應用可以點擊查看:家居風水佈置

  有些老房子,第一代居住的人飛黃騰達,第二代開始衰落,到了第三代便一敗塗地,這也是俗話講的“富不過三代”。同樣一間房屋,風水巒頭相同,但理氣卻有所不同,即是時間有所不同。所以風水一定要配合時間,風水物品的擺放要根據不同時間。一間屋在最初住的時候一百分,但在某段時間可跌至零分。

  理氣可以確定風水隨時間的變化規律,而玄空風水學就是一門極為精深的理氣風水學,相關閱讀:玄空風水九宮飛星詳細教程

  風水學是一門非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學問,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環境學、堪輿學,下面,我們為大家介紹一些風水學入門基礎知識。

  風水學是極其複雜的,光風水學派就有十多家,但是無論哪種學派,風水學的核心理念都是“氣”,氣的流動形成風,而風源於水,因為風都是由陸地上和海洋上的冷熱空氣相遇形成的,所以也可以說氣源於水,這也就是風水這兩個字的由來。  相關閱讀:風水教程分類

風水對人的影響

  人的身體內部也有氣的存在,平均來說,人體內全部的氣,每天要更新50次,過多過少都不好,過少則會引起氣滯,過多則會帶走人體內過多的能量,這些很容易理解,比如夏天我們一般都開空調關著門窗,時間一長,屋內的氣流就會停滯,人就會覺得難受,需要透透氣,不然會頭昏腦脹;風太大也是如此,如果你被風吹一晚上,第二天也會覺得不舒服。所以氣的流動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著人體的健康和精神狀況,間接影響著人的思維,思維不清晰就會做出錯誤的決定,從而影響著人一生的命運。  這僅僅是從氣流動的數量上進行的分析,氣和氣還有質量上的區別,比如:“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窮山惡水出刁民”。就很明顯的體現出不同地區的風水,不同地區的風水會產生不同的氣,從而影響人、改變人。

  改變風水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巒頭,一種是理氣。  簡單來說,巒頭代表外在的、形格上的擺設。你將床頭坐牆擺放,床尾對著窗門,床邊放床頭櫃,這一種便是巒頭,即是空間上的方位學。是一種外在的體現。相關閱讀:風水巒頭篇   隨著地球和宇宙天體的不斷運動,整個地球、以至整個宇宙的氣場都每天、每年的不斷變動,形成在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風水方位,這種根據〔時間〕去釐定風水方位的學問,就是”理氣”。  先來說說巒頭,有形之物可以改變氣的流動方向與速度,比如你在牆後面,風自然吹不到你,這就是改變了氣流的流動方向;而改變氣流流動速度在生活中也常有體現,比如:夏天我們如果把窗戶開一條小縫,就會感覺外界的風流速加快,但是你完全打開窗戶就沒有那麼快的流速,這就是束風現象,同樣的風,當流動的面積減小時,其流動速度加快。所以,我們通過對有形之物的改變,便可以改善氣的流動,實現一個理想的風水氣場。上文中我們提到過,人體內全部的氣,每天要更新50次,氣流動過快過慢都不好,而人所處的小環境也是如此,比如家居、辦公室等,都是如此,氣的流動過快過慢都不行,實現氣在居室中的短暫停留,做到藏風聚氣、陰陽平衡,便是我們的目標。  當然,這只是從改變氣的流動和方向這個角度闡述巒頭學,關於巒頭風水的更多應用可以點擊查看:家居風水佈置   有些老房子,第一代居住的人飛黃騰達,第二代開始衰落,到了第三代便一敗塗地,這也是俗話講的“富不過三代”。同樣一間房屋,風水巒頭相同,但理氣卻有所不同,即是時間有所不同。所以風水一定要配合時間,風水物品的擺放要根據不同時間。一間屋在最初住的時候一百分,但在某段時間可跌至零分。  理氣可以確定風水隨時間的變化規律,而玄空風水學就是一門極為精深的理氣風水學,相關閱讀:玄空風水九宮飛星詳細教程

0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