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行屬性及歸類方法
五行學説之所以能概括宇宙間萬事萬物,其主要思維方法是「五行」特性,事物性質、作用和形態,採用「比象取類」方法,將事物或現象分為五大類,歸屬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並五行之間關係及其規律,説各類事物或現象聯繫和變化。醫學方面籍以闡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生理和病理上的複雜關係,以及人體與外環境之間密切關係。
原始五行物質元素説,上升為五行學説後,基本上不是指五種物質本身,而是作為事物屬性抽象概念來應用。五行各有其特性,即「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革、土愛稼穡」。意思是説,木具有生發、條達特性;火具有、特性;金具有斂肅、變革特性;水具有滋潤、向下特性。此,上述特性,採用「比象取類」方法,需要説事物或現象,地分成了五大類,將相似屬性每類事物或現象,歸屬於五行之中,並五行屬性歸類基礎上,運用五行生剋規律,闡釋或推演事物或現象複雜聯繫和變化。
2、五行屬性歸類表
歷代醫家了説明人體內外整體性和複雜性,人體臟腑組織、生理活動、病理反應,以及人類生活密切相關自然界事物作了廣泛地聯繫。見下事物五行屬性歸類表:
上述歸類表,主要説如下三方面問題:
(1)五行特性,説五功能。如木性生發條達,肝性喜條達而主疏泄;水性滋潤下行,腎藏精而主水。因此,肝屬木、腎主水,其它臟腑是如此。
(2)形成了以五臟主體,外應五方、五季、五氣,內聯五臟、五官、形體、情志五個功能活動系統。
(3)此五個功能活動系統,説瞭人體內環境外環境之間存在著對立統一聯繫,如春屬木,肝氣於春,春天多風。內則肝膽相表裏,開竅於目,主筋,主怒,病理上易於化風。
應當指出上述是該表橫聯繫,若從縱方面,則表示此五類事物或現象之間具有相生相剋和制化勝復關係。
3、五行歸類意義
五行屬性歸類,主要於概括人體及其與自然界多種事物或現象屬性上某些內聯繫。例如五行來象説五某些生理功能特點:如木性條達曲直,有生發特點,而肝性且主疏泄,主升發之氣,故肝屬木;火陽熱象,有上炎性,而心陽髒主動,心陽有温煦作用,故心屬火;土為萬物母,有生化、長養萬物特性,而脾能運化水谷,氣血生化源,後天本,故脾屬土;金有,收斂特性,而肺主呼吸,主肅降,故肺屬金;水有濕潤下行特性,而腎能藏精,主人體水液代謝調節並能使廢水下行排出體外,故腎主水。
中醫學人這種關係稱「天人相應」,五行學説則人體腑形體和自然界相類有關事物,歸屬於五行系統,從而説明人體五系統和自然界同類事物之間,存在著通應、影響關係。而且系統系統之間存在著促進和制約關係,從而説腑間客觀存在某些生理聯繫,用以解釋某些病理現象,並指導疾病診斷和治療。例如,脾屬土,故五官「口」、情志「思」以及季節「長夏」、氣候「濕」,不僅存在著某些生理上內聯繫,而且病理上能得到某些反映和驗證。如口,可反映脾濕藴盛。
1、歸屬人體組織結構
中醫學運用了五行類聯繫方法,臟腑組織性能和特點,人體組織結構分屬於五行系統,從而形成了以五臟(肝、心、脾、肺、腎)為中心,配合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主持五體(筋、脈、肉、皮毛、骨),開竅於五官(目、舌、口、鼻、耳),外榮於體表(爪、面、唇、毛、發)臟腑組織結構系統,髒象學説系統化奠定了基礎。
此外,中醫學「天人相應」觀點,運用事物屬性五行歸類方法,將自然界有關事物或現象進行了歸屬,並人體臟腑組織結構五行屬性聯繫起來。如人體五臟、六腑、五體、五官自然界五方、五季、五味相聯繫,這樣人體環境統一起來,反映了人體內外環境之間收受通應關係。例如春應於東方,風氣主令,故氣候,陽氣生發,萬物滋生,人體肝氣相應,故肝氣於春。
2、説五病理變化影響
臟腑病變影響和傳遞,謂傳變,即本髒病可以傳至他髒,他髒病可以傳於本髒。從五行規律來説,則病理上傳變主要體現於五行相生母子關係及五行剋乘侮關係。
(1)相生關係傳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兩種情況:
母病及子,稱「母虛累子」,系病變從母髒傳來,並相生方向傳於屬子臟器。臨牀多見母髒病候,繼則見子髒病候。如水涵木證,即腎陰虧虛,不能滋養肝陰,不制陽,以致肝陽,臨牀可見腰膝酸,耳鳴遺精,眩暈,,失眠,易怒,咽乾口燥,五心,顴紅盜汗症。
子病犯母,稱「子盜母氣」,系病變從子髒傳來侵及屬母器,臨牀多見有子髒病候,繼則見母髒病候。如心肝證,即心火而致肝火上炎,可見失眠,或譫語,口舌生瘡,舌尖紅赤疼痛,兼見易怒,頭痛眩暈,面紅目赤症。
(2)剋關係傳變包括「相乘傳變」和「相侮傳變」兩種情況:
相乘傳變,即剋過而致疾病傳變。如木亢乘土,即肝脾和證或肝胃和證,臨牀多見肝氣橫逆,侵及脾胃,導致消化吸收功能。多見肝病證候,繼則見脾氣或胃失和降證侯。如肝氣橫逆,可見易怒,胸悶脅痛,眩暈頭痛證。橫逆犯胃繼見噁心,噯氣,吞酸,嘔吐症。橫逆犯脾繼見納呆,厭食,脘腹,溏泄或不調脾虛失運病證。
相侮傳變,即反克病。如木火刑金,即肝火犯肺證,臨牀多見心肝,肝火亢逆,上犯肺金,灼傷肺津或肺絡,見胸脅疼痛,口苦,易怒,脈弦數肝火之症,繼則見咳嗽,咳血,或痰中帶血肺失之候。於肝病前,肺病後,病變由被克髒傳來,故屬相侮規律傳變。
應當指出,所謂五行母子或乘侮關係傳變,臨牀上並不是要發生,此種傳變發生否,髒氣、病邪性質,以及護理治療多方面因素或條件有關,來講,髒氣則傳,髒氣則傳或傳變,此應看待,不能機械理解。
3、説腑生理功能與某些聯繫
中醫學五行特性,用以説五某些生理特性和功能作用。如木性可曲可直,條,肝屬木,故肝喜條達而惡抑鬱,並有疏泄功能;火性而炎上,心屬火,故心陽有温煦功能,心火於上炎;土性,有生化萬物特性,脾屬土,故脾有消化水谷,運輸,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功能,氣血生化源;金性收斂,肺屬金,故肺具有清宣肅降功能;水性潤下,有下行、閉藏性,腎屬水,故腎主水液代謝蒸化排泄,並有藏精功能。
中醫學認為五臟功能活動不是孤立,而是聯繫著。五臟是人體生理活動中心。五臟之間生理上聯繫、協調,共同完成整體生理活動。五臟配屬五行,不僅闡明瞭五某些功能特點,而且認為五臟之間存在著資生和制約聯繫,並由此説五之每一髒其它四髒發生著關係,從而概括出五臟整體聯繫。試從剋和生兩方面來進行敍述如下:
臟腑之間資生聯繫,如腎能藏精,肝能藏血,腎精可以化生肝血,此即腎水滋養肝木,即水生木;肝藏血,心主血脈,肝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功能,則有助於心主血脈功能發揮,此即肝木上濟心火,即木生火;心主血脈,主神志,脾主運化,氣血生化源,主統血,心之陽熱可以温運脾陽,心主血脈功能,血能榮脾,脾才能發揮主運化、生血、統血功能,此即心火温運脾土,即火生土;脾能轉輸,益氣以充肺,從而維持肺主氣功能,並使宣肅,此為脾氣生養肺氣,即土生金;肺主氣,職司,腎主藏精納氣,肺氣肅降有助於腎精閉藏和氣攝納,肺氣肅降,水道通調,能促進腎主水功能發揮,此即肺金滋養腎水,即金生水。
可以看出,五臟之間資生關係,即是運用五行相生理論來闡明。
臟腑之間制約關係,如肺氣肅降,氣機,可以抑制肝氣之上逆和肝陽之上亢,此即金克木;肝氣條達,可以疏泄脾濕壅滯,此即木克土;脾氣運化,可以調節腎主水功能,防止水濕之泛濫,此即土克水;腎水滋潤,上濟於心,制約心火亢炎,此即水克火;心之陽熱,可以制約肺氣過,此即火克金。亦可看出,五臟之間生理功能上制約,是運用五行剋理論來闡。
總之,五臟之間生克關係,説每一個髒功能上均有他髒資助,因而本髒至於虛損;能制約其它髒,因而使它髒不致過亢;若本髒氣過盛,有他髒氣制;而本髒氣損,有他髒氣滋養。可見,通過這種生克關係,即臟腑地聯結成一個整體,從而維持了人體內環境協調統一。
此外,關於人體外界環境,如四時、五氣,以及飲食五味關係,中醫學是五行規律來加以説,此一一列舉説。
4、於疾病診斷治療
人體本身是一個有機整體,內部臟腑有病可以反映於機體體表,色澤、聲音、形態、口味、脈象、舌苔多方面反映出來。於五臟五色、五音、五味五行進行分類歸屬,作了聯繫,形成五臟系統層次結構,所以為疾病診斷奠定了理論基礎。因此,臨牀診斷上,我們即可以綜合四診材料,五行所屬及其生克乘侮規律來推斷病情。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兩脅脹痛,脈弦,診為肝病;面見赤色,口味,舌尖或糜爛,脈洪或數,可診心火;而脾虛病人,面色見青,口泛酸水,可診肝木乘土,即肝脾和證。
來説,中醫診病視色診和脈診結合應用,且能客觀上反映出疾病狀況。但是,色脈來判斷病情發展趨勢,則主要是運用五行生克關係。如《醫宗金鑒·四診心法》指出:「色脈相合,見其色,不得其脈,得克死,得生生。」即色脈相符,為病情發展;脈克色逆;脈生色順。如肝病,色青而見弦脈,是色脈相符;如不見弦脈而反見浮脈(肺脈),屬剋脈,即脈克色(金克木)逆;若得沉脈(腎脈),即脈生色(水生木),順。此種判斷後生克關係,臨牀上雖然有參考價值,但不能機械地套用。
五行學説於臨牀治療方面,則主要於控制疾病傳變和確定治治法兩方面。
(1)控制疾病傳變
疾病發生,主要於機體臟腑陰陽氣血功能失調。而臟腑組織功能失調反映於內臟生剋制化關係。因此,疾病傳變,常是一髒受病而波及他髒,或他髒受病而傳及本髒。因此,臨牀上病本髒進行適處理外,應考慮到其有關臟腑之間傳變關係,並應五行生克乘侮規律來調整其過或不及,控制或防止其疾病傳變,使恢復其功能活動。如肝臟有病,應注意強健脾胃,以防其傳變。脾胃,則疾病傳變,且於痊癒。故《》説:「見肝病,知肝當傳於脾,故實脾氣。」
(2)確定治治法
確定治治法主要是相生、剋規律來定某些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主要內容包括如下幾方面:
①相生規律來確定治治法:多用於母病及子或子病犯母(即子盜母氣)病證。基本原則是補母或瀉子,即「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補母:主要適用於母子關係失調證。如肺氣發展到程度,可影響及脾,而致脾虛。脾土母,肺金子,土能生金,故可用補脾益肺方法進行治療,此即補其母含義。
瀉子:主要適用於母子關係失調證。如肝火,有升無降,出現肝實證時,可採用瀉火法進行治療。肝木母,心火子,故瀉心火則有助於瀉肝火,此瀉其子含義。
此外,運用相生規律來進行治療,母病及子及子病犯母外,尚有子病虛證,亦可運用母子相生關係,兼顧補母加強其相生力,從而有助於子髒證恢復。
臨牀上依五行相生規律確定治療方法,常用者有以下幾種:
滋水涵木法:指通過滋養腎陰養肝陰,從而涵斂肝陽治療方法,稱滋肝養腎法、滋補肝腎法、乙癸同源法。主要適用於腎陰虧損而致肝陰,甚則肝陽病證。金水相生法是滋補肺腎一種治療方法,稱補肺滋腎法、滋養肺腎法。主要適用於肺不能輸布津液滋腎,或腎陰,精氣不能上榮於肺,以致肺腎虛病證。
培土生金法:是指補脾益氣而達到補益肺氣治療方法。主要適用於脾胃不能滋養肺臟而致肺脾兩病證。
②剋規律來定治療原則:多用於臨牀上由於相剋關係紊而出現乘侮病證,主要有相剋過、剋不及和相侮(反克)。其治療原則主要是抑強或扶弱,並側於制其,使弱者於恢復。此外時,亦可其一方發生相乘病變時,利用剋規律,預先加強其克者力量,從而防止病情發展。
抑強:主要適用於相乘或相侮病證。如肝氣橫逆犯胃或乘脾,出現肝胃或肝脾不調病證,稱之為木亢乘土。治應以疏肝、平肝之法主。若於脾胃壅滯,影響及肝,而致肝氣失於條達疏泄,形成土鬱病證,是相侮(反克)病證,其治療應以運脾和胃主。總之,抑制其強,克者機能於恢復協調。
扶弱:主要適用於剋力不及,或因虛而乘襲產生病證。如肝虛氣鬱,影響脾胃,稱木土,治宜補肝和肝主,兼顧健脾法。若因土虛木乘所致肝脾不調或肝胃失和病證,應以健脾和胃和疏肝理氣法。總之,扶其弱有助於制約協調關係恢復。
臨牀上依五行剋規律定治療方法,常用者有如下幾種:
扶土抑木法:是健脾疏肝藥物治療脾肝氣亢逆病證一種方法,稱健脾疏肝法。主要適用於脾虛肝鬱病證。
培土製水法:是指用温運脾陽或健脾益氣藥物,治療水濕停聚病證一種方法,稱健脾利水法。主要運用於脾不運,或脾陽損,水濕泛濫而致水腫病證。
佐金平木法:指通過肺氣,抑制肝火病證一種治療方法,稱清肺瀉肝法。主要適用於肝火亢逆,灼傷肺金,影響肺氣而致「木火刑金」病證。
瀉南補北法:指通過瀉心火,補腎水交通心腎一種治療方法。稱瀉火補腎法、滋陰降火法。主要適用於腎陰,心陽,水火失濟,心腎交病證。
此外,針灸療法中,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四肢末端穴位分屬於五行,即井、滎、輸、經、合五種穴位,分屬於木火土金水,臨牀上病情,運用五行生剋規律進行選穴針刺治療。
,五行生剋關係,於精神療法有指導意義,臨牀上即可以運用情志之間制約關係而達到治療目的。如《素問》説:「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勝喜」;「思傷脾,怒勝思」;「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即是運用五行剋關係來調整情志,從而達到治療精神性病症目的。
中醫學運用了五行類聯繫方法,臟腑組織性能和特點,人體組織結構分屬於五行系統,從而形成了以五臟(肝、心、脾、肺、腎)為中心,配合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主持五體(筋、脈、肉、皮毛、骨),開竅於五官(目、舌、口、鼻、耳),外榮於體表(爪、面、唇、毛、發)
五行學説是中國古代一種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屬元素論宇宙觀,是一種普通系統論。五行學説認:宇宙間一切事物,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元素組成,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發展變化,是這五種物質運動和相互作用結果。
五行學説中醫運 五行學説中醫學中,主要於闡述人自然界整體關係,臟腑功能及其整體關係,五臟病理及其影響,於指導辨證,確定治法,茲分述如下:? 1.
五行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我國古代思想家五行理論來説世界萬物形成及其關係。它強調整體概念,旨在描述事物運動形式以及轉化關係。
多用於哲學、道醫學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認為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盛衰,而使得產生變化,。
五行學説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長、生法、、條達)、火(、升騰、)、土(生化、承載、受納)、金(、、收斂)、水(、滋潤、向下運行)五種物質運動。
五行學説分類概論五行學説認:世界是物質,宇宙是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構成,是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而化生。一、五行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及其運動變化。二、五行學説主要內容(一)五行各自特性1、木特性:木曰曲直。.曲,屈。,伸。
五行學説可用説生理情況下臟腑間聯繫,而且可用説病理情況下臟腑間影響。形成相侮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於一方太盛,不僅受克己一方剋制,而且對克己一方進行反克。
五行生剋圖五行:金木水火土,一提五行,有人不屑一顧的説是迷信,有人穿鑿附會説是五種物質,應金屬,樹木,流水,烈火,土壤,其實五行乃是五氣,比喻五種物質,乃形象描述。化氣為物,説是五種物質有道理但不能偷梁換柱,五氣乃是。
今天講五行學説後一點,以及解答五行課程開始我大家提出兩個問題。昨天講了相生規律治療原則,沒有看朋友可以回去看看。剋規律定治療原則,可概括為:抑強、扶弱。當一行,要抑制它,當一行,要扶助它,使五行恢復。
傳統音樂中醫傳統音樂不僅可以協調人際關係天人關係,而且促進個體身心和諧。《漢書·禮樂志》:「夫樂本情性,浹肌膚而藏骨髓,雖千載,其遺風餘烈尚猶不絕」。
五色四性是祖國中醫藥學中組成部分,顏色臟腑器官有所補益,攝取才是治病、防病、保健、養生。
五行學説是古代漢族人民樸素辨證唯物哲學思想。將古代哲學理論中木、火、土、金、水五類特性及其生剋制化規律來認識、解釋系統結構和方法論運用到中醫學而建立中醫基本理論,用以解釋人體內臟之間關係、臟腑組織器官屬性、運動變化及人體外界環境關係。
五行之間關係,稱為病變關係,我們相乘和侮來概括。相乘,是指一行所勝一行過於剋制病變關係。比如説,木本來是克土,但是如果木過,剋制土力量會增強,從而導致土,這木旺乘土。
名稱上多直接叫某髒咳、某腑咳,而是稱為風寒咳嗽、風熱咳嗽、痰咳嗽、痰咳嗽,辨證治療上,侷限於肺,而注意到治脾胃、治腎整體療法。
五行學説是古代漢族人民樸素辨證唯物哲學思想。將古代哲學理論中木、火、土、金、水五類特性及其生剋制化規律來認識、解釋系統結構和方法論運用到中醫學而建立中醫基本理論,用以解釋人體內臟之間關係、臟腑組織器官屬性、運動變化及人體外界環境關係。「五行」與「五臟」、「五志」之間存在著資生制約密切關係。當五行不能維持相生相剋生理狀態時,生克關係即轉乘(乘侵襲,剋制過)侮(克強勢,反欺侮主)關係,產生相應關聯性病變。將「五行學説」運用於心身疾病治療,通過調理情志、配伍藥,可促進心身疾病康復。
五行,即是金、木、水、火、土
五行學説認世界上一切事物,是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條件之間運動變化而生成。同時,還以五行之間生、克關係來闡釋事物之間聯繫,認為任何事物不是孤立、靜止,而是不斷相生、剋運動之中維持著協調。這即是五行學説基本涵義。
這種觀點中是建國後,老中醫了表明中醫思想具有唯物主義特徵而注釋。
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運動方式。我國古代思想家五行理論來説世界萬物形成及其關係。中醫用五行來解釋生理病理上種種現象。預測未來人用五行相生相剋來推算人命運(當下沒有大量可靠證據證實五行相生相剋來推算人命運是否)。這一觀點中,「行」理解成運動。
《糖尿病行為醫學技術指南》作者、天津醫科大學王英博士,撰著了《儒醫理論心身疾病治療》,陰陽五行學説進行了全面訓詁和解析。引起學術界重視。鄭玄《洪範注》:「行者,順天行氣。」《春秋繁露》解釋説:「行者,行。」五行「行」是動詞,然後轉化成描述「動」名詞。五行,五種基本走勢。所以接著就用了五種運動方式來説木火土金水。可見漢代儒家理解木火土金水,是基於陰陽運動方式作出定義,而不是五種基本物質。至於《左傳》中才出現「五材」
,這並表示五行五材。「行」字古代沒有「材」含義,「五行」解釋成「五材」沒有任何。這種文獻內容文字訓詁而放到一起解説做法,學術上是。[2]
中國曾邦哲系統論觀點(結構論)是「五行」構成超穩態系統五種條件或單元,「五行圖」價於金剛石晶體化學鍵連接模式拓撲學或圖論轉換結構模型。
木特性:日出東方,木相似。古人稱「木曰曲直」。「曲直」,指樹木生長形態,枝幹曲直,外周舒展。因而引申為具有生長、升發、條達作用或性質事物,歸屬於木。
火特性:南方,火相似。古人稱「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上升特性。因而引申為具有、升騰作用事物,歸屬於火。
土特性:中原,土相似。古人稱「土爰稼穡」,是指土有種植和收穫農作物作用。因而引申為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事物,歸屬於土。故有「土載四行」和「土為萬物母」説。
金特性;日落於西,金相似。古人稱「金曰革」。「革」是指「變革」意思。引申為具有、肅降、收斂作用事物,歸屬於金。
水特性:北方,水相似。古人稱「水曰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和向下特性。引申為具有、滋潤、向下運行事物,歸屬於水。
五行性質應「平氣」、「不及」、「過」三方面考慮。平氣時, 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備化,金曰審平,水曰靜順;不及: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監,金曰革,水曰涸流。過:木曰發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堅成,水曰流衍。這三面考慮後,才能體會出中醫學思維中生命自我維護理解。人體能力理解,中西醫學差別所在。
木,生發、條達、主仁,其性,其情和。
火,、、主禮,其,其情恭。
土,長養、化育、主信,,其情厚。
金,、收斂、蕭殺、主義,其性,其。
水,、流動、向下,主智,,其情善。
①歸類法:事物五行屬性是事物性質五行特性相類得出。如事物木特性相類,歸屬於木;火特性相類,歸屬於火。例如:五臟配屬五行,於肝主升而歸屬於木,心陽主温煦而歸屬於火,脾主運化而歸屬於土,肺主降而歸屬於金,腎主水而歸屬於水。方位配屬五行,於日出東方,木升發特性相類,故歸屬於木;南方,火炎上特性相類,故歸屬於火;日落於西,金肅降特性相類,故歸屬於金;北方,水特性相類,故歸屬於水。
②推演法。如:肝屬於木,肝主筋和肝開竅於目的「筋」和「目」屬於木;心屬於火,則「脈」和「舌」屬於火;脾屬於土,則「肉」和「口」屬於土;肺屬於金,則「皮毛」和「鼻」屬於金;腎屬於水,則「骨」和「耳」、「二陰」屬於水。
③五行學説認屬於同一五行屬性事物,存在著相關聯繫。如方位的東和自然界風、木以及酸味物質肝相關。現自然界和人體五行屬性,列簡表如下。
人體來説,是人體各種組織和功能歸結為五臟中心五個生理系統。
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關係規律,沒有相生就沒有事物發生和成長,沒有想克不能維持事物發展和變化中協調,任何事物內部以及事物之間關係存在生和克不可分割兩個方面,並且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因果,相反相成,,推動和維持著事物發生,發展變化。
延伸閱讀…
五行相生規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剋規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相生與相剋。相生,是指這一事物另一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資生作用;剋,是指這一事物另一事物生長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約作用。相生和相剋,五行學説中認是自然界現象;人體生理來説,是屬於生理現象。因為事物之間存在著相生和剋聯繫,才能使自然界維持生態,使人體維持生理,故説「制則生化」。
五行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於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和剋關係,所以從五行中任何「一行」來説,存在著「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個方面聯繫。
「生我」和「我生」,《》中比喻為「母」和「子」關係。「生我」者「母」,「我生」者「子」,所以五行中相生關係可稱作「母子」關係。如以火為例,於木生火,故「生我」者木;於火生土,故「我生」者土。這樣木為火之「母」,土為火之「子」;木和火是「母子」,而火和土是「母子」。
「克我」和「我克」,《內經》中稱作「所不勝」和「所勝」。即是「克我」者是「所不勝」,「我克」者是「所勝」。火為例,於火克金,故「我克」者金;於水克火,故「克我」者水。
相生與相剋是不可分割兩個方面。沒有生,沒有事物發生和成長;沒有克,不能維持其協調關係下變化和發展。只有相生,剋,如環無端,才能生化不息,並維持著事物之間動態。
(2)相乘相侮。五行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間生克關係遭遇破壞後出現剋現象。
東方木,南方火,中央土,西方金,北方水
相乘:乘,即是意思。五行中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被克「一行」剋制過,從而引起一系列過度剋制反應。
當五行中某「一行」本身過於,可造成克「五行」剋制過,促使克「一行」,從而引起五行之間生剋制化異。例如:木過於,克土過,造成土,即稱為「木乘土」。另一方面,可五行中某「一行」本身,因而它「克我」「一行」剋顯得增,而其本身。例如:木本不過於,其剋制土力量範圍。但於土本身,因而形成了木克土力量增強,使土,即稱為「土虛木乘」。
相侮:侮,這裡是指「反侮」。五行中相侮,是指於五行某「一行」過於,「克我」「一行」進行反侮,所以反侮稱反克。例如:木本受金克,但木時,不僅受金的剋制,反而對金進行反侮(即反克),稱作「木侮金」,或是發生反侮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可金本身十分,不僅不能木進行剋制,反而受到木反侮,稱作「金虛木侮」。
相乘和相侮,是剋現象,兩者之間是既有區別有聯繫,相乘相侮主要區別是:首者是五行剋次序發生過強的剋制,從而形成五行間剋關係異;後者是五行剋次序發生相反方向剋制現象,從而形成五行間剋關係異。兩者之間聯繫是其發生相乘時,可同時發生相侮;發生相侮時,可以同時發生相乘。如:木過時,既可以乘土,可以侮金;金虛時,既可以受到木反侮,可以受到火乘。
如肝喜條達,有疏泄功能,木有生發特性,故以肝屬「木」;心陽有温煦作用,火有陽特性,故以心屬「火」;脾生化源,土有生化萬物特性,故以脾屬「土」;肺氣主肅降,金有、收斂特性,故以肺屬「金」;腎有主水、藏精功能,水有潤下特性,故以腎屬「水」,
。如腎(水)精以養肝,肝(木)藏血以濟心,心(火)熱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充肺,肺(金)下行以助腎水。這五臟資生關係。肺(金)氣下降,可以抑制肝陽上亢;肝(木)條達,可以疏泄脾土壅鬱;脾(土)運化,可以制止腎水的泛濫;腎(水)滋潤,可以防止心火;心(火)陽熱,可以制約肺金過,這五臟制約關係。
五行學説應於生理,於説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以及人體與外環境之間聯繫統一性。
延伸閱讀…
如肝病可以傳脾,是木乘土;脾病可以影響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影響,即木鬱土虛或土壅木鬱;肝病還可以影響心,母病及子;影響肺,木侮金;影響腎,子病及母。肝病是這樣,其他臟器病變是如此,可以五行生剋乘侮關係,説它們病理上影響。
本髒主色、味、脈來診斷本髒病。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脈見弦象,可以診斷肝病;面見赤色,口味,脈象洪,可以診斷心火。脾虛病人,面見青色,木來乘土;心臟病人,面見黑色,水來乘火,。
它髒主色、味、脈來診斷五臟疾病傳變情況。如脾病人,面見青色,脈現弦象,為肝病傳脾(木乘土);肺病人,面見紅色,脈現洪象,為心病傳肺(火乘金)。五臟中任何一髒有病,可以傳及其他四髒,五行學説來分析,存在著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種傳變關係。
色脈之間生克關係來判斷疾病後。如肝病面色青,見弦脈,色脈相符。如果見弦脈,反見浮脈,屬相勝脈,克色之脈(金克木),逆,主預後;若見沉脈,屬相生脈,即生色之脈(水生木),順,主預後。
①控制五臟疾病傳變。如肝病能傳脾(木乘土),預先予以補脾,防其傳變。「見肝病,知肝當傳於脾,脾氣」。
②確定治療原則。概括為「補母瀉子」法,即「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補母,是具有母子關係證而治療,如肝補腎,因為腎肝母,所以補腎水可以生肝木。瀉子,是具有母子關係證而治療,如肝實瀉心,因為心為肝之子,所以瀉心火有助於瀉肝木。
剋關係來定治療原則,可以概括為「抑強」法,即瀉其克者,補其克者。如肝木過而乘脾土,肝木過為,瀉,脾土,補。
③制定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方面,如滋水涵木法,是滋補腎陰涵養肝陰方法,適用於腎陰虧損而肝陰病證。如培土生金法,是健脾益肺方法,適用於脾失而肺氣病證。如扶土抑木法是疏肝健脾藥治療肝脾虛一種方法。
此外,針灸和精神療法方面,可以利用五行克製作用來選穴和調節情志。如可以勝怒,是因為悲為肺志屬金,怒肝志屬木緣故。
實際運用過程中,陰陽五行學説,是聯繫,不可分割。陰陽五行學説結合,不僅可以説事物矛盾雙方關係,而且可以説事物間聯繫、制約具體和複雜關係,從而有利於解釋複雜生命現象和病理過程。
古代聖賢們經歷代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認為世界萬事萬物五種物質構成,是金、木、水、火、土,含其他物質了。
中醫五行是中國傳統五行學説中醫方面運用。五行學説是古人創造一種哲學思想,日常生活五種物質:金、木、水、火、土元素,作為構成宇宙萬物及各種現象變化基礎。它是用來闡釋事物之間關係抽象概念,具有廣泛的涵義,並非指五種物質本身。五行學説是五種物質功能屬性來歸納事物或現象屬性,並以五者之間滋生、制約來論述和推演事物或現象之間關係及運動變化規律。五行學説中醫學應,主要是五行特性來分析研究機體臟腑、經絡、生理功能五行屬性和關係,以及闡釋它們病理情況下影響。
具有生長、升發、條達作用或性質事物,歸屬於木;
具有、升騰作用或性質事物,歸屬於火;
具有承載、生化、受納作用事物,歸屬於土;
具有、肅降、收斂作用事物,歸屬於金;
具有、滋潤、向下運行事物,歸屬於水。
五行學説五行之間生、克關係來闡釋事物之間關係,認為任何事物不是孤立、靜止,而是不斷相生、剋運動中維持協調。
五行學説中醫學中既用作理論上闡釋,具有指導臨牀際意義。
歷代醫家了説明人體內外整體性和複雜性,人體臟腑組織、生理活動、病理反應,以及人類生活密切相關自然界事物作了廣泛地聯繫。
(1)五行特性,説五功能。如木性生發條達,肝性喜條達而主疏泄;水性滋潤下行,腎藏精而主水。因此,肝屬木、腎主水,其它臟腑是如此。
(2)形成了以五臟主體,外應五方、五季、五氣,內聯五臟、五官、形體、情志五個功能活動系統。
(3)此五個功能活動系統,説瞭人體內環境外環境之間存在着對立統一聯繫,如春屬木,肝氣於春,春天多風。內則肝膽相表裏,開竅於目,主筋,主怒,病理上易於化風。
應當指出上述是該表橫聯繫,若從縱方面,則表示此五類事物或現象之間具有相生相剋和制化勝復關係。
木特性:日出東方,木相似。古人稱“木曰曲直”。“曲直”,指樹木生長形態,枝幹曲直,外周舒展。因而引申為具有生長、升發、條達作用或性質事物,歸屬於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