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記曰:“京師有諺云:‘東富西貴’,蓋貴人多住西城,而倉庫皆在東城。又云:‘東风西雨’,蓋逢東廟市日多風,逢西廟市日多雨。而今則皆不盡然,蓋富貴人多喜居東城,而風雨亦不復應期矣
南貧北賤啥意思不知道
東富西貴
是因為西邊的海淀區丰台區最開始都是一些直屬機關幹部的家屬樓
SO。。。。
那些人的後代現在都是什麼階層大家都知道
然後東富就是東邊的朝陽區
因為這里地勢好
房子比較貴
所以一些明星啊什麼的都來這裡住
所以這裡也就形成了一定的圈子
這也就是為什麼朝陽區群眾屢屢立功
其實說句實話根本沒什麼朝陽區群眾舉報
都是內線或者污點證人
老北京的趣事有很多,其中風水雜談方面的內容一直是大家津津樂道的有趣談資,今天就老北京舊話方面和大家簡單嘮嘮。
最早有“東富西貴”這個概念,還是在清末的時候,滿族學者震鈞在其所著《天咫偶聞》卷十記提到:“京師有諺云:‘東富西貴’,蓋貴人多住西城,而倉庫皆在東城。又云:‘東风西雨’,蓋逢東廟市日多風,逢西廟市日多雨。而今則皆不盡然,蓋富貴人多喜居東城,而風雨亦不復應期矣。”
這個說法只說了結果,卻沒有說出原因。富人(商人)為什麼喜歡住在城東?貴人(當官的)為什麼喜歡住在城西?別急,我們先來看看當時城市的概念。
上圖是清末時候的北京,那個時候的京城範圍基本上可以看做是現今的二環,“內九外七皇城四”的宏偉城門連接起高大的城牆,把京城分為了皇城、內城和外城三個部分。
分清了內外皇城之後,我們再來看看東南西北的概念:
好了,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會出現“東富”的現象,難道富人們都喜歡日出東方麼?當然不是,這其實是古代政府(皇帝)宏觀調控的結果。要說會玩,之前的皇帝們可是一個比一個講究。我們知道,中心皇城是給皇帝及后宮們住的,內城是給八旗子弟們住的,外城才是給漢朝官員、商賈、老百姓們住的。為了以防萬一,皇帝們在內城外面設立了九道門,做了一道自我保護程序(怕大漢子民造反)。這九道門都有講究,各司其職,故舊有“九門走九車”的說法(有興趣的同學自己百度)。
上圖大家可以看到老九門和其含義,不難發現離城東最近的一個門——崇文門,又稱哈德門,是大清國的稅門。之所以定這個門是稅門,並不是看心情,主要是因為這裡離京杭運河入口最近,通航最方便。
那個時候中國還沒有順豐或者圓通,也沒有淘寶和京東,京城裡的大人物想吃點南方的應季美食或者想用點外來的好東西,一般都是走水路。通惠河(京杭大運河西分支)從外城的東便門匯入護城河,流經的第一個內城門就是崇文門。
大家可以看到,城東的位置,建築都是一條條一縱縱的很有規律,下面還有些大面積的建築。這是由於崇文門稅門的地位,令城東成為了所有商人必經之處,久而久之就成了商人聚集之地,所以有很多倉儲,另外還有一些大商賈的家宅。這就是所謂“東富”的由來。
再看城西,大家就會發現這裡的房子佔地都很大,而且大多叫做“XX府”、“YY莊”這樣的名字,主要是因為基本上大官們的府邸都被賜於城西,各地會館也多立與此。還記得上面有張講九門的圖吧?西面的宣武門又稱“官門”,也是這個原因。眼尖的同學們可能也看到了,宣武門除了叫做官門,更出名的另一個名字是“死門”,這個名字的由來出自於另一個地方——菜市口。
滿族入關之後,並沒有對漢朝官民們完全放心,所以才把漢官百姓隔離到了外城,自己把八旗子弟都安置在了內城,圍繞在皇城四周。清朝殺人為什麼在菜市口?主要是為了要讓犯人路過漢人官員家門(遊街),給漢人官員以震懾,說白了就是殺雞給猴看。扯遠了,由於官員大多住在城西,所以逐漸有了“西貴”的說法。
“東富西貴”這個說法到了民國初年,又有所變化。這是因為辛亥革命之後,軍閥混戰,政局不穩,真個是“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那些奪得實權的達官新貴,大部分選擇日漸繁華的東城居住,特別是朝陽門裡,東四、王府井、景山東街等處。如朝內北小街吉兆胡同有段祺瑞的花園,東四六條流水巷有徐世昌的宅寓,鐵獅子胡同有外交部長顧維鈞的私邸(孫中山來京也曾居於此處),這些住所都修得富麗堂皇,壁壘森嚴,一時變得十分顯赫。 “西貴”轉而變成了“東貴”。在此同時,一些富商巨賈則移居西城豐盛、闢才胡同等處,使西城的一些街巷出現了“富”相。南北城的居民多為普通勞動人民,面貌變化不大,只是顯得愈益貧寒了。
其實最早的說法是反過來的叫“南賤北貧”,“賤”是下賤(職業)的意思,“貧”是貧寒的意思,這跟我們現在的意思是有些不同的,後面會提到。我們先看看為啥南“賤”:
城南是普通老百姓住的地方,房子佔地普遍比較小,聚集了社會上大部分的下九流之人,所以稱為“南賤”。
請注意,下九流和下流可不是一個意思!下九流是指師爺、衙差、升秤、媒婆、走卒、時妖、盜、竊、高台、吹、馬戲、推、池子、搓背、修、配、娼妓、打狗、賣油、修腳、剃頭、抬食合、裁縫、優、吹鼓手、巫、大神、梆、戲子、街、賣糖等行業性質。有意思的是皇帝在上九流裡面排行也不過第三,娼妓在下九流裡面卻地位不低,比很多手藝人和歌手演員排名還高(典型的笑貧不笑娼),有興趣的自行百度。
我們再來看看城北。這裡是皇帝寢宮,周圍住的都是八旗子弟,這些人在清初還是很風光的,不過到了清末……皇族尚且不能自保,這些子弟們自然也就家道中落,變得越來越貧寒,固有“北貧”一說。
滿族孩子們在沒了皇上、沒了恩養之後直抵最底層,但是面子還是要的。從當時的鋪面和小商小販經營的品種上,也可以反映出南北城的貧寒之分:清末民初南城多粥餅鋪,以出售窩頭成菜綠豆粥為主,檔次高些的也不過是鍋餅饅頭鹹鴨蛋。這些東西雖然便宜,但經濟實惠,吃了能頂較長時間而不覺餓。北城出售的多為滷煮豆腐,炸丸子湯,看著湯湯水水一大碗,可是吃不飽肚子。呵呵,這就叫“頭可斷,髮型絕對不能亂~”
==========================================
OK,上面說了很多,那都是上百年前的事了,事實上“東富西貴南貧北賤”的說法在最近二十年才又流行了起來,不過現在指的當然不是老北京二環裡那一小塊地方了。
建國初期,政府沒有採納梁思成和陳占祥先生提出的“梁陳法案”(不是葉良辰!),導致北京初步的發展方式被形容為“攤大餅”,即二環發展完了就擴展到三環,三環發展完了就擴展到四環……我們先看看二環周圍都是哪——
可以看到,東/東北是朝陽,西/西北是海淀,南邊是丰台、大興。這個時代的東富西貴代表了什麼呢?
東富,指的其實就是朝陽區。建國之後向外擴張的時候,國家還是有一些規劃的,這個規劃的核心就是快、怎麼方便怎麼來。由於東城崇文是以前經商密集地,所以對外擴展了之後商人們還是願意在東邊發展。初期的商圈其實也大多在東部,如王府井、國貿、CBD、燕莎等,這也導致朝陽區的經濟發展比較快,貢獻了北京排名第一的GDP。
而西貴,指的自然是海淀區。說它貴,主要是因為這裡聚集了北京絕大部分的高等學府和軍區(包括軍屬大院),住的都是些有文化有身份的人,這些人也稱貴人(哈哈)。當然這些人都比較低調(不敢冒頭,WG的餘威還在)。最近隨著國家規劃方向的調整,西部的經濟發展也很快,到瞭如今基本上不輸東部。
GDP方面,東西差距逐年減少。
商圈數量上,海淀也完全不輸朝陽。
有人總結過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東部房地產項目更傾向於新潮的國際範兒,建築風格也比較活潑。東部的客戶大多為白領、金領,思想更加前衛(穿著也比較時尚),願意接受不同風格不同區域的房子,所以接受度和包容度都比較高;相反的,西部的客戶則比較低調(因為學者、軍人及其家屬很多,骨子裡就低調,篤信悶聲發大財的道理),而且地緣性非常強,基本上很少在西部以外的區域選擇房產,因為他們爺爺輩就在一起抗戰,父親輩的都在一起上山下鄉,自己這一輩從小就在一個大院裡玩耍,早離不開這塊地了。所以西部的房產項目也同樣低調,房子都造的莊嚴肅穆,雖然產品力很低,但總是不愁賣。
上面說的這些都沒錯,不過說的是早期八九十年代的狀況。隨著改革開放和城市擴張,東西部人群都變得更加多樣化,而不再局限於初期的簡單劃分。
老北京的趣事有很多,其中風水雜談方面的內容一直是大家津津樂道的有趣談資,今天就老北京舊話方面和大家簡單嘮嘮。
最早有“東富西貴”這個概念,還是在清末的時候,滿族學者震鈞在其所著《天咫偶聞》卷十記提到:“京師有諺云:‘東富西貴’,蓋貴人多住西城,而倉庫皆在東城。又云:‘東风西雨’,蓋逢東廟市日多風,逢西廟市日多雨。而今則皆不盡然,蓋富貴人多喜居東城,而風雨亦不復應期矣。”
這個說法只說了結果,卻沒有說出原因。富人(商人)為什麼喜歡住在城東?貴人(當官的)為什麼喜歡住在城西?別急,我們先來看看當時城市的概念。
上圖是清末時候的北京,那個時候的京城範圍基本上可以看做是現今的二環,“內九外七皇城四”的宏偉城門連接起高大的城牆,把京城分為了皇城、內城和外城三個部分。
分清了內外皇城之後,我們再來看看東南西北的概念:
好了,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會出現“東富”的現象,難道富人們都喜歡日出東方麼?當然不是,這其實是古代政府(皇帝)宏觀調控的結果。要說會玩,之前的皇帝們可是一個比一個講究。我們知道,中心皇城是給皇帝及后宮們住的,內城是給八旗子弟們住的,外城才是給漢朝官員、商賈、老百姓們住的。為了以防萬一,皇帝們在內城外面設立了九道門,做了一道自我保護程序(怕大漢子民造反)。這九道門都有講究,各司其職,故舊有“九門走九車”的說法(有興趣的同學自己百度)。
上圖大家可以看到老九門和其含義,不難發現離城東最近的一個門——崇文門,又稱哈德門,是大清國的稅門。之所以定這個門是稅門,並不是看心情,主要是因為這裡離京杭運河入口最近,通航最方便。
那個時候中國還沒有順豐或者圓通,也沒有淘寶和京東,京城裡的大人物想吃點南方的應季美食或者想用點外來的好東西,一般都是走水路。通惠河(京杭大運河西分支)從外城的東便門匯入護城河,流經的第一個內城門就是崇文門。
大家可以看到,城東的位置,建築都是一條條一縱縱的很有規律,下面還有些大面積的建築。這是由於崇文門稅門的地位,令城東成為了所有商人必經之處,久而久之就成了商人聚集之地,所以有很多倉儲,另外還有一些大商賈的家宅。這就是所謂“東富”的由來。
再看城西,大家就會發現這裡的房子佔地都很大,而且大多叫做“XX府”、“YY莊”這樣的名字,主要是因為基本上大官們的府邸都被賜於城西,各地會館也多立與此。還記得上面有張講九門的圖吧?西面的宣武門又稱“官門”,也是這個原因。眼尖的同學們可能也看到了,宣武門除了叫做官門,更出名的另一個名字是“死門”,這個名字的由來出自於另一個地方——菜市口。
滿族入關之後,並沒有對漢朝官民們完全放心,所以才把漢官百姓隔離到了外城,自己把八旗子弟都安置在了內城,圍繞在皇城四周。清朝殺人為什麼在菜市口?主要是為了要讓犯人路過漢人官員家門(遊街),給漢人官員以震懾,說白了就是殺雞給猴看。扯遠了,由於官員大多住在城西,所以逐漸有了“西貴”的說法。
“東富西貴”這個說法到了民國初年,又有所變化。這是因為辛亥革命之後,軍閥混戰,政局不穩,真個是“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那些奪得實權的達官新貴,大部分選擇日漸繁華的東城居住,特別是朝陽門裡,東四、王府井、景山東街等處。如朝內北小街吉兆胡同有段祺瑞的花園,東四六條流水巷有徐世昌的宅寓,鐵獅子胡同有外交部長顧維鈞的私邸(孫中山來京也曾居於此處),這些住所都修得富麗堂皇,壁壘森嚴,一時變得十分顯赫。 “西貴”轉而變成了“東貴”。在此同時,一些富商巨賈則移居西城豐盛、闢才胡同等處,使西城的一些街巷出現了“富”相。南北城的居民多為普通勞動人民,面貌變化不大,只是顯得愈益貧寒了。
其實最早的說法是反過來的叫“南賤北貧”,“賤”是下賤(職業)的意思,“貧”是貧寒的意思,這跟我們現在的意思是有些不同的,後面會提到。我們先看看為啥南“賤”:
城南是普通老百姓住的地方,房子佔地普遍比較小,聚集了社會上大部分的下九流之人,所以稱為“南賤”。
請注意,下九流和下流可不是一個意思!下九流是指師爺、衙差、升秤、媒婆、走卒、時妖、盜、竊、高台、吹、馬戲、推、池子、搓背、修、配、娼妓、打狗、賣油、修腳、剃頭、抬食合、裁縫、優、吹鼓手、巫、大神、梆、戲子、街、賣糖等行業性質。有意思的是皇帝在上九流裡面排行也不過第三,娼妓在下九流裡面卻地位不低,比很多手藝人和歌手演員排名還高(典型的笑貧不笑娼),有興趣的自行百度。
我們再來看看城北。這裡是皇帝寢宮,周圍住的都是八旗子弟,這些人在清初還是很風光的,不過到了清末……皇族尚且不能自保,這些子弟們自然也就家道中落,變得越來越貧寒,固有“北貧”一說。
滿族孩子們在沒了皇上、沒了恩養之後直抵最底層,但是面子還是要的。從當時的鋪面和小商小販經營的品種上,也可以反映出南北城的貧寒之分:清末民初南城多粥餅鋪,以出售窩頭成菜綠豆粥為主,檔次高些的也不過是鍋餅饅頭鹹鴨蛋。這些東西雖然便宜,但經濟實惠,吃了能頂較長時間而不覺餓。北城出售的多為滷煮豆腐,炸丸子湯,看著湯湯水水一大碗,可是吃不飽肚子。呵呵,這就叫“頭可斷,髮型絕對不能亂~”
==========================================
OK,上面說了很多,那都是上百年前的事了,事實上“東富西貴南貧北賤”的說法在最近二十年才又流行了起來,不過現在指的當然不是老北京二環裡那一小塊地方了。
建國初期,政府沒有採納梁思成和陳占祥先生提出的“梁陳法案”(不是葉良辰!),導致北京初步的發展方式被形容為“攤大餅”,即二環發展完了就擴展到三環,三環發展完了就擴展到四環……我們先看看二環周圍都是哪——
可以看到,東/東北是朝陽,西/西北是海淀,南邊是丰台、大興。這個時代的東富西貴代表了什麼呢?
東富,指的其實就是朝陽區。建國之後向外擴張的時候,國家還是有一些規劃的,這個規劃的核心就是快、怎麼方便怎麼來。由於東城崇文是以前經商密集地,所以對外擴展了之後商人們還是願意在東邊發展。初期的商圈其實也大多在東部,如王府井、國貿、CBD、燕莎等,這也導致朝陽區的經濟發展比較快,貢獻了北京排名第一的GDP。
而西貴,指的自然是海淀區。說它貴,主要是因為這裡聚集了北京絕大部分的高等學府和軍區(包括軍屬大院),住的都是些有文化有身份的人,這些人也稱貴人(哈哈)。當然這些人都比較低調(不敢冒頭,WG的餘威還在)。最近隨著國家規劃方向的調整,西部的經濟發展也很快,到瞭如今基本上不輸東部。
GDP方面,東西差距逐年減少。
商圈數量上,海淀也完全不輸朝陽。
有人總結過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東部房地產項目更傾向於新潮的國際範兒,建築風格也比較活潑。東部的客戶大多為白領、金領,思想更加前衛(穿著也比較時尚),願意接受不同風格不同區域的房子,所以接受度和包容度都比較高;相反的,西部的客戶則比較低調(因為學者、軍人及其家屬很多,骨子裡就低調,篤信悶聲發大財的道理),而且地緣性非常強,基本上很少在西部以外的區域選擇房產,因為他們爺爺輩就在一起抗戰,父親輩的都在一起上山下鄉,自己這一輩從小就在一個大院裡玩耍,早離不開這塊地了。所以西部的房產項目也同樣低調,房子都造的莊嚴肅穆,雖然產品力很低,但總是不愁賣。
上面說的這些都沒錯,不過說的是早期八九十年代的狀況。隨著改革開放和城市擴張,東西部人群都變得更加多樣化,而不再局限於初期的簡單劃分。
北京內城有九個城門,按方位分又有東西南北四個城區,俗稱「四九城」。不同時期,各個城區的居民各有特色,也互有變化。清末有「東富西貴、南賤北貧」的諺語。民國初年又有「東貴西富、南貧北寒」之說。
據《天咫偶聞》載:"京師有諺雲:`東富西貴'。蓋貴人多住西城,而倉庫皆在東城。「此說,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夠準確。「東富」不 僅指糧倉多在東城,而且這裡當時多有巨商大賈和殷實之家居住, 是很富有的。西城的宣武門內外以及西四等處,有許多王府,住的 多爲清朝的顯貴,因之稱「西貴」。南城多爲勞動人民和民間藝人, 當年這些人被視爲下賤之人,所以有`南賤'之說,而北城,因交通 不夠發達,影響了商業的繁榮,另外,清末,八旗滿族人,家道中落, 日漸貧寒。因此說「北貧」。從當時的鋪面和小商小販經營的品種上也可以反映出南北城的貧寒,清末民初南城多粥餅鋪,以出售窩頭鹹菜綠豆粥爲主,檔次高些的也不過是鍋餅慢頭鹹鴨蛋。這些東西雖然便宜,但經濟實惠,吃了能頂較長時間而不覺餓。北城出售的多爲滷煮豆腐,炸丸子湯,看著湯湯水一大碗,可是吃不飽肚子。
「東富西貴」到民國初年,又有所變化。這是因爲辛亥革命之 後軍閥混戰,政局不穩,真箇是「亂鬨鬨你方唱罷我登場」。那些奪得實權的達官新貴,大部分選擇日漸繁華的東城居住,特別是朝陽門裡,東四、王府井、景山東街等處。如朝內北小街吉兆胡同有段祺瑞的花園,東四六條流水巷有徐世昌的宅寓,鐵獅子胡同有外交部長顧維鈞的私邸(孫中山先生來京也曾居於此處), 這些住所都修得富麗堂皇,壁壘森嚴,一時變得十分顯赫。 「西貴」轉而變成了「東 貴」。在此同時,一些富商巨賈則移居西城豐盛、闢才胡同等處,使西城的一些街巷出現了「富」相。南北城的居民多爲普通勞動人民, 面貌變化不大,只是顯得愈益貧寒了。
論述京城特色的俗諺,還有一則是:「東城布帛菽粟,西城牛馬柴炭,南城禽魚花鳥,北城衣冠盜賊,中城珠玉錦繡。」這裡提到的中城有兩說:一爲紫禁城,這是京城、皇城的最中心,正如京劇《遊龍戲鳳》中正德皇帝說的「大圈圈裡邊一個小圈圈,小圈圈裡邊一個黃圈圈」,這裡既有皇帝的居處,也有處理政務的三大殿,裡邊聚斂了無數的珠寶錦緞。另一說中城爲前門大街一帶,這裡有眾多戲園和金店、銀樓、錢莊以及瑞蚨祥等綢緞店鋪,因此說是「珠玉錦繡」,南城因爲臨近花鄉——黃土崗,同時在天壇北邊,又有金魚池,所以有「禽魚花鳥」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