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王朝的都城,都與堪輿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諸如北京紫禁城是由地理大師廖均卿和建築大師蒯祥等人合力營造,所謂「地理大師」,其實就是風水師。
廖均卿被永樂皇帝從南京指派到北京去選陵,在察看了南京孝陵風水之後,廖均卿走訪了京西燕台驛、玉泉山、譚柘寺、香山,京北的陽山茶湖嶺,懷柔的洪羅山、百葉山等等一大片地方。遍覽京郊之後,於永樂五年六月初一,前往昌平黃土山(即後來的天壽山十三陵所在地)登高縱目,見該處風水絕妙,迅疾繪成地圖,於八月初一日到南京上朝,獻上地圖,並親自點穴挖金井。
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故宮又稱紫禁城。紫禁城從始建到竣工,歷時十四年。相傳建築風水的總策劃也是出自廖均卿之手。雖然廖均卿在紫禁城未完工時便已病逝,但上文書說到他對選址十三陵(當時還不叫十三陵)有功,被封為欽天監靈台博士。那麼有關紫禁城建築風水佈局,自然也是這位靈台博士份內之事。
紫禁城中隱藏的風水佈局
紫禁城背面矗立著一座峰高45米的景山,在當年那個沒有高層建築的北京平原上,景山顯得峻拔秀麗,是當時北京城內登高觀覽全城的最佳去處。元朝這裡只是座小土丘,名叫青山,屬於元大內後苑。明成祖朱棣營建紫禁城時,以這座北京平原隆起的龍脈作為後靠山,並特意堆築加高造景。
按照四象,紫禁城之北為玄武,應有垂頭入首,故將挖掘紫禁城筒子河和太液池南海的泥土堆積在青山,形成一座東西伸展、兩端略向南抱攏的五峰形筆架山,清代乾隆時五峰之上各建樓亭一座。由於它的位置正好在全城的中軸線上,又是皇宮北邊的一道屏障。因此,它又有皇城「鎮山」作用,故稱「萬歲山」。
紫禁城內外景觀大多是動用人工建造而形成。沒有山,明人建造一座山,名曰萬歲山;沒有水,明人開鑿一條河,名曰金水河;使它具備了依山環水,把「生氣」匯聚在萬歲山與金水河之間,紫禁城就在這片理想的風水穴場中建造。紫禁城外建皇城,皇城外建內外京城,城廓層層包圍,使紫禁城藏風聚氣,處於重重護衛的安全中心。
明朝皇家按照正統風水術的要求,對北京城進行了總體佈局規劃,與自然和諧統一,使其更加雄偉美麗。皇城位於北京城的中心,皇城城內有天安門(原對應的還有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紫禁城、中南海、北海、景山、社稷壇、太廟等名勝古蹟。雖說皇城的城牆沒了,但皇城內的建築仍基本保存完好,原有的格局沒有變動。
從一些流傳出來的衛星照片上,可以清楚看到紫禁城外皇城之內的環境明堂風水佈局。北依景山、西擁三海池、南面金水河。如果以紫禁城的太和殿為中心,把整個皇城區域作為一個羅盤:北海在的壬宮、乾亥宮,中海在辛戌、庚酉宮,南海在坤申宮。人工挖掘金水河把南海的水引向巽巳宮,這正是堪輿學中「辛壬會而聚辰」水局的完美格局。
紫禁城建築嚴格地按照中軸對稱的原則進行佈局。紫禁城中軸線,是規劃紫禁城全部宮殿及北京城的基準線。紫禁城內的朝政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後寢三宮(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均位於中軸線上。其他宮殿若不建在中軸線上。也是嚴格按照對稱規則,分佈在中軸線兩端。
整個紫禁城建築都按照坐北朝南統一佈局。太和門前的內金水橋造型像一張巨型的弓,也意味著金水朝拱護主的觀念。紫禁城與外城的通道只有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和午門,位置分別設在天盤的坤申、壬子、乙辰和丙午宮位,傳統風水對陽宅門戶的特殊設置可見一斑。
哪裡才是北京城的龍脈?
古人認為,建都城之前要先為國都找到一座依靠的山脈,只有國都背後有高大雄峰作為屏障,才會堅固而為萬世不拔之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這山脈就神話成為龍脈,天壽山便可視為北京城的龍脈主山。
按中國傳統風水思想,定龍脈是建城的首要原則,即建城之前要先尋找龍脈,道理如建壙墓之前先尋山一樣。而龍脈不是隨意可尋的,定龍脈要望勢、察跡、辨形、觀色,即要求山脈具有深度、廣度,有縈繞之氣。又因山即是氣,那麼山大,則氣大。天下龍脈發源於崑崙山才是最有氣勢的龍脈。
從早期戰國時代的屈原一直到清代,都從沒有改變過。崑崙山是宇宙間最高大的山,氣勢雄偉壯觀,風水認為它上載天上五氣,並且陰陽在此交會,又具備五形,所以由此發端出五支山脈,其中三支向東南進入中國,分為北幹、中乾和南幹,這三大干就是中國歷代視為龍脈走向的山脈。
北幹龍起源於崑崙山,終止於天壽山,所以天壽山為龍脈萬里而來的聚結之處。北京城就位於北幹龍之上,起自崑崙山,經太行山從西南走東北山脊,蜿蜒逶迤的太行山山脈自南向北奔騰而來。
中國人講究一脈相承,故宮的龍脈起自崑崙山,崑崙山接連天上的元氣,就似氣上通天,那故宮就具有了天上的元氣。在明清時代諸多的典籍中,許多學者都在論證北京城即故宮的山脈的走向與崑崙山相連,實際上就是在論證中國人對於宇宙的認識和所形成的宇宙哲學思想:氣是萬物之源,亦是萬物之本。
八臂哪吒城到底怎麼回事?
在民間傳說中,明代北京城的規劃營造是兩大奇人劉伯溫與姚廣孝合力完成,圍繞兩大軍師的鬥法還有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關於八臂哪吒城的傳說,關於這個傳說的源流和北京的建城歷史,推薦大家去看台灣學者陳學霖的一本書《劉伯溫與哪吒城》。
傳說永樂皇帝朱棣要修建北京城的時候,有大臣趕忙上奏:「北京這塊地方,原來是苦海幽州,那裡有條孽龍十分厲害,凡人降服不了,請皇上另派高人去吧!」朱棣一想,那就只能勞煩有通天化地之能的兩位軍師劉伯溫和姚廣孝辛苦一趟了。
怎麼叫八臂哪吒城?在民間傳說中,劉伯溫是這樣給姚廣孝解釋的:「這正南中間的一座門,叫正陽門,是哪吒的腦袋,腦袋嘛,就應該有耳朵,他的甕城東西開門,就是哪吒的耳朵;正陽門裡的兩眼井,就是哪吒的眼睛;正陽門東邊的崇文門、東便門、東面城門的朝陽門、東直門,是哪吒這半邊身子的四臂;正陽門西邊的宣武門、西便門、西面城門的阜成門、西直門,是哪吒那半邊身子的四臂:北面城門的安定門、德勝門,是哪吒的兩隻腳。」
姚廣孝指著圖笑問:「這個哪吒沒有五臟,空有八臂行嗎?」劉伯溫說:「哪裡有沒五臟的哪吒呀!死哪吒鎮服得了孽龍嗎?」說著,急急地一指城圖:「老弟你看,那城裡四方形兒的是『皇城』,皇城是哪吒的五臟,皇城的正門——天安門是五臟口,從五臟口到正陽門哪吒腦袋,中間這條長長的平道,是哪吒的食道。」
兩人相對哈哈大笑,後文書還引出了《高亮趕水》、《北新橋》等一系列傳說。
中軸線竟然是歪的? !
中軸線是北京城最為人熟知的標誌之一。近年來,許多媒體陸續報導,一直被認為是正南正北貫穿紫禁城和北京城的中軸線,實際上並沒有與地球子午線重合。從谷歌衛星圖片中,也可看到紫禁城中軸線明顯的偏離了。它和地球子午線之間是有一個夾角,經中國測繪科學院實地測定,這個夾角為2度10分。從南端永定門起始點,向北延伸時呈逆時針方向偏離子午線,直到終點鐘樓位置,偏離了子午線約300米之寬。
關於中軸線,據《週禮》中曰:「惟王建國,辨方正位,以為民極」,是說國都的方位必須辨定正位,也即是中軸線要正。所謂正,就是都城中軸線應與所在地的子午線相平行。但航測專家指出,自元代始至清朝亡,共有33代皇帝的龍椅事實上是坐歪的,即皇宮並非 「正南正北」朝向。
據報導,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在北京的規劃部門就已經發現了南北中軸線偏離子午線。經過測量證實,當初的東、西兩城牆也不是正南正北,均與北京中軸線平行。也就是說整個北京城並非正南正北的。這對於人們的常識造成了衝擊。
究其原因,一種說法是:堪輿佈局常用的是指南針羅盤,它的磁極北與地極北(子午線)存在著角度偏差,即磁偏角,並因各地的經緯度不同而不同。北京的磁偏角為5度50分西,北京城中軸線偏離子午線2度10分,兩數相差就是3度40分,這就是紫禁城及其北京城中軸線所在羅盤的周天度數。
至於為何中軸線既不是地極的正子午,也不是磁極的正子午呢?從堪輿學的角度來說:庚子屬土,水土同卦、龍水連珠,紫禁城的龍穴砂水共同組成了「辛壬會而聚辰」風水格局。
北京城位於燕山山脈腳下,南面是廣闊的華北大平原,西面是巍巍太行山脈,東面是浩瀚的大海。從《詩經》中記載公劉建都“陰陽山川”事實冊北京城“宇宙中心”的佈局。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建立國都,是劉秉忠按照風水形勢來規劃設計建造的。(清·于敏中:《欽定曰下舊聞考》卷五、第76頁。永樂皇帝北京時,為尋找北京城的龍脈,走遍了京畿之山川,最後由江西風水師廖均卿選定天壽山以作為北京城的龍脈。(後升官職三品)《欽定古今圖書整合·坤輿典》第2卷、第6429頁。
我們的祖先凡事講究個“中”字,北京成中軸的設定,使紫禁城與天的中心紫微坦遙相呼應,因此紫禁城是紫微坦的映象。首先,北京城之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就是按照先天八卦、之乾南、坤北、離東、欽西的方位來佈局的。天壇是天子祭天的地方,位置在北京城南端,體現了南為天、為乾、為陽的思想。地壇是天資祭祀的地方,位置在北方,體現了北方為地、為坤、為陽的思想。日壇在東方,月壇在西方,日為陽、為火、月為陽,為水。正是水火列於正東正西而與四隅向迎的體現。在南北中軸線上,皇城的南門為承天門(天安門),北門為地安門(又稱厚載門)也是按照先八卦即乾南北坤來規劃的。門的尺寸嚴格按照“風水尺”度數精心量制。於城中開挖河道,按先天八卦,何謂山澤通氣,內外、金水河,以實現北京城與天地相通的佈局。
北京紫禁城風水如何佈局
為了壓制元朝,明紫禁城在元皇宮延春閣上堆土形成了煤山(今景山公園)。該山是全城的制高點,正好位於全城的中軸線上,紫禁城修建了護城河,形成了金水環繞的格局。人為地為紫禁城製造出了背山環水的風水格局。
就星象而言,北京處於東北方,是北斗星在大地的投影。北斗星是天上的中心,北京自然也就是天下的中心,因而紫禁城按照中軸線嚴格地規劃宮殿。其中奉天殿(今太和殿)處於正中,比其他宮殿高,是天子舉行大典、接受朝賀的地方;而華蓋殿(今中和殿)、謹身殿(今保和殿)及後寢三宮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都處於軸線上。紫禁城內的其他宮殿則左右東西地對稱排列:外為朝廷之所,文華殿居左,武英殿居右;後是安寢之宮,端本宮(即太子宮寢)居東,後宮局西
中國人講究一脈相承,故宮的龍脈起自崑崙山,崑崙山接連天上的元氣,就似氣上通天,那故宮就具有了天上的元氣。元氣是宇宙生命之源,它是一切存在物生命過程的能量。有了元氣就有生氣,那麼北京城即故宮就會充滿生氣,成為萬代永固的基業。在明清時代諸多的典籍中,許多學者都在論證北京城即故宮的山脈的走向與崑崙山相連,實際上就是在論證中國人對於宇宙的認識和所形成的宇宙哲學思想:氣是萬物之源,亦是萬物之本。
中國古代都市規劃建設是以整體平面佈局、建築群巧妙聯接、組合為特徵著稱於世的。連線組合的重要原則之一就是明朗、對稱。其指導思想就是風水地理的陰、陽協調與對稱平衡。《周禮·考工記》所提出的 “九經、九緯” 就是以中主軸為對稱軸。 “弗祖右社,前朝後市”的佈局也是陰陽對稱觀念的反映。對稱就意味著調合。以北京為例,南有天壇,北有地壇;東有月壇,西有日壇;左有太廟,右有社稷壇。太廟為陰,祭祀祖先。社稷壇為陽,祭祀土地、穀物稷神。對稱的中心點,就是風水穴。在風水觀念看來,陰陽極是互相對立的一個事物的兩極,它們互相依存,不可缺少,陰、陽調合在城市的平面佈局上所反映出來的,就是對稱、明朗。
故宮中軸線上的建築有永定門——箭樓——正陽門——端門——午門——內——金水橋——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坤寧門——天一門——銀安殿——承光門——順貞門——神武門——景山門——萬春亭——壽皇門——壽皇殿——地安門——鼓樓、鐘樓。建築軸線十五里,是世界之最,也體現出依照洛書的方位常數十五之數建造的依據。以中軸線為標準分左分右,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陰陽”理念,而且被廣泛運用於各個領域,更出現了現在建築知識裡所謂的“對稱美”。
北京的風水佈局是怎麼樣的?
其實地圖上可以很直觀的看出北京的龍脈走向的,古今於北京城建都的王朝也有很多,可想而知
首都北京的風水真的很好嗎
其實地圖上可以很直觀的看出北京的龍脈走向的,古今於北京城建都的王朝也有很多,可想而知
首都北京的風水真的很好嗎?
星象派:廖福易 有一則故事:乾隆和眾文武百官南下巡察。一日,到河南鄭州地界,突然內急,急叫停轎,交待隨行大臣做好防護,自跑到路邊的一座小山上的草叢中拉了一泡屎。事後,有一地方官員聞說皇上曾留一屎於此山,此山定有皇氣,馬上將祖宗骨骸搬到此山造葬,其他官員也爭先恐後效仿。此故事聊作一笑,但世間偏偏有很多這樣的人,自己沒有自己的思想,總是見風就是雨,人云亦云,中國為什麼落後,就是因為有太多這樣的人。 話歸正題,眾位朋友們大概很多人聽過這樣一句話:“北京有風水多好多好啊!”好在何處?沒見有個之所以然來,最多用八卦發表一下長篇大論。如果總是用八卦建城的那些理論來評論北京風水,不如到華北大平原去搞一個大八卦城,我想,那時候又會有很多人說:“華北平原的風水非常非常好!” 勘測一個城市的風水,主要以勘測其所含的五行之氣為主。以西安和北京為例,這兩個城市是歷史上建都最久的,若用北京風水和西安風水相比,北京風水不如西安;若用北京周邊的龍脈和西安龍脈相比,西安的龍脈不如北京。為何?北京城的龍脈自崑崙山發出,經天山、蒙古、內蒙古至山西,亥龍入首,上應天皇星,下成紫微垣局,立戌山辰向,乾卦,後天八卦君子之正卦;西安的龍脈也自崑崙山發脈,經青海、四川,丙龍入首,上應太微垣局,離卦,居紫微垣之下。西安城得太微垣局之正氣,而北京城只擦了紫微垣局邊球之氣。從立都應驗來論,秦朝立都於西安,最終能統一六國;唐朝立都於西安,創造了歷史上的太平盛世和聞名世界的東方大國形象(以當時年代來說,中國是世界最富有的國家),後因遷都往洛陽才衰亡;而北京呢?自明朝建都以來,以同年代的生活水平相比,國人總是比某些國家的水平稍遜一籌。今天中國之所以能成為世界矚目的大國,是因為現在正行艮運(地球是以珠穆朗瑪峰為中心點,以此勘測,北京正在艮位),2004年以前,有幾個國家看得起中國呀? 北京的風水雖然不是十足,但也有很多過人之處,前人能夠在當時的環境下尋找到這樣的風水地已是非常了得,如果現在還停留在九十年代,我沒有能力去評論北京風水的不足;如果今天我不是藉助高科技工具觀測天象和勘測地理,我也看不出北京風水的缺陷。總之,北京風水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性:山環水抱。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明堂混淆,才導致前師對主要位置判斷失誤。 明確一點說,北京是由狼牙山、小五臺山、大海陀山、東猴頂山、雲霧山、霧靈山、五指山、都山、響山等九大名山圍成一個盤地,前面是大小几百條河流環抱,主要的還是黃河環抱。此盤地建省府還可以,立都有不足之處。因為北京的山脈發源於天山,主幹龍五行之氣停于山西五臺山,發脈至河北省唐縣而結作,背面是五臺山,天山、崑崙山和喜馬拉雅山作屏障,朝向山東半島,前面是韓國、日本作前山橫案,收盡黃河流域一局水。由此一看,整個明堂青龍砂偏重,而白虎砂偏輕,這正是時師最嫌棄的。但是,不知諸位有沒有聽過前師口傳的一句風水要訣:“邊厚邊薄,方成大器;邊伸邊縮,乃為靈機。”在實踐中滲透此訣,比讀十年風水書還管用。 把天山山脈盡頭五行之氣定於河北唐縣後,我們就可以用風水常識去判斷目前北京的位置到底是不是主龍的青龍外砂。首先,以韓國、日本來對比,這兩個國家一樣是河北唐縣主龍的青龍外砂。大家有目共睹,這兩個國家雖小,但他們就是不把中國放在眼裡,為什麼呢?以北京首都位置的五行能量來論,大家五行能量差不多,平級,是臣和臣之間的關係。既然是臣和臣的關係,我憑什麼給你面子呢?如果中國首都在河北唐縣,中國和他們的關係就變成了君臣關係,那局面就不一樣囉! 如此評論首都的風水,許多自稱名師的人看來是大逆不道,狂妄自大。但事實就是事實,……餘下全文>>
北京的風水好在哪裡,北京風水傳說有人聽說過嗎?
北京畢竟是個大城市,很多人都向望愛去哪裡旅遊。北京的風景也很好。但是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風水在們生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了,大大小小的事都運用的到風水學,風水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並且在如今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文化而沒有被淘汰,也就是證明著風水有著它自己的存在的意義,北京的風水好在哪裡,北京是否真的有風水傳說嗎?接下來們來分析下:古代帝王講究“面南背北”登基坐殿,要求的是背(北邊)靠著山,面(南面)向著大河和平原。北京的北面是燕山山脈,南面是永定河,又面向著華北平原,正是帝王建都之地。
遼、金、元三朝建都北京一方面是風水原因,另一方面因為這些王朝都是北方遊牧少數民族建立的,統治者為了有效統治中原漢民,但又距離北方草原近,所以選擇了北京這個中原地區的邊界建都。
明朝永樂帝遷都北京有三個原因:第一,風水原因,北京是塊福地,山水相依;第二,北京是永樂帝做燕王時的大本營,有群眾基礎;第三,天子守國門,明朝初期元朝殘餘勢力經常在北京附近出沒,皇帝建都於此有助於有效防衛。清朝定都北京是為了向漢民宣揚思想,證明清朝是明朝合理合法的繼承者,況且距離東北很近。
事實上北京也確實是塊“福地”:從來沒有經歷過大的自然災害,地震、旱災、澇災、蝗災都沒有大規模襲擊過北京。來自西北的強冷空氣也能被阻止在太行山、燕山以北;南方的颱風也從未越過山東。
還沒有到過北京,只是電視上看到的北京確實還不錯,風水可能也很好,不然怎麼那麼多人都想去呢。北京舊城是條龍,靠在十三陵,頭在天安門。但是北京的地理形制非常好,北京古時叫北京灣,因為它西面有太行山脈,
有時間的話可以
去看看風水學的書或者百度上找找相關的資料是很不錯的!
北京四合院風水有什麼講究
北京城四合院風水最講求的是大門,所謂一門定吉昌。四合院大門是內外空間分隔的重要標誌。陽宅三要:“門、主房、灶”及六事:“門、路、灶、井、坑、廁”,門為第一要素。風水學家認為:“大門吉,則合宅皆吉矣。總門吉,則此一棟皆吉矣。房門吉,則室內皆吉矣。”所謂“大門者,合宅之外大門也。宜安於本命之四吉方上,不可安於本命之四凶方上。又須合來龍坐山之吉方,以開大門。又宜迎來水之吉方,以立大門。三者俱全,則得福備”。按照“遊年八宅法”的理論,可以將陽宅按九宮格劃分,並用後天八卦按方位標定。其中生氣、延年、天乙(醫)、伏位四個方位為吉方,利於安置大門;同時,如能配合山脈來龍或河流來水的吉方,使得三吉俱備以立大門。風水講氣,宅門為氣進出之口,故大門如何設定、處理非常重要。風水學上,以門的前方有明堂(即空場)為吉,以開中門為首選,如前方無明堂,則以開左方門為吉,左方位為青龍位,青龍為吉,而右方屬白虎,一般以白虎為劣。
北京四合院的大門都在東南角(前左角),稱為青龍門。風水學稱這種佈局為坎宅巽門,最吉利。風水術最忌後牆,不宜開中門,因為恐怕洩氣。故此,北京四合院後門無一開在後牆中部者。風水是一種精神支配力量,也是一種心理安慰力量。由於宗法與風水威懾作用,人們懼怕一種外來的力量。《周易》:“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禮記》:“百眾以畏,萬民以服。”害怕了,所以就信服了。住在風水勘查過的四合院中,人們心理很滿足,很踏實,違背風水,人們就惶恐不安。
四合院中另外化解外煞的設定。《陽宅十書》對宅內不吉利的描述:“宅法多端,無一可略。宅內房屋,如龜頭、雁尾、披孝之類,一有所犯,輒應凶災。” B31 意即宅內房屋如果犯上了“龜頭”、“雁尾”等形相,就會有凶災降臨。從審美的心理出發,“龜頭”、“雁尾”這一類形相缺乏方正氣象,故堪輿家不免要判它為不吉之相了。如風水中房屋主人的命卦與宅卦不合或四合院位置不理想,則用玄關或影壁、屏風來化煞。四合院一門大門之處的空間叫玄關,玄關最大的風水作用是用來化解街道直衝大門的“煞氣”。比如,大門正對大路、轉角等均視為不利,設玄關就可以改變“外氣”的方向,趨吉避凶。同時,玄關又起到了遮掩和美化環境的作用。
北京城裡由設計者按《周禮》規劃而成,宮城、中軸、裡坊、衚衕均嚴格規劃,依法而行。但同時也受《周易》之說的思想控制,內含大量風水因素。而四合院則是受封建等級制度和風水因素的控制設計出來。在現實生活中,《周禮》和《周易》是相互貫穿,同時並存的。
北京故宮是什麼風水佈局
為了壓制元朝,明紫禁城在元皇宮延春閣上堆土形成了煤山(今景山公園)。該山是全城的制高點,正好位於全城的中軸線上,紫禁城修建了護城河,形成了金水環繞的格局。人為地為紫禁城製造出了背山環水的風水格局。 就星象而言,北京處於東北方,是北斗星在大地的投影。北斗星是天上的中心,北京自然也就是天下的中心,因而紫禁城按照中軸線嚴格地規劃宮殿。其中奉天殿(今太和殿)處於正中,比其他宮殿高,是天子舉行大典、接受朝賀的地方;而華蓋殿(今中和殿)、謹身殿(今保和殿)及後寢三宮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都處於軸線上。紫禁城內的其他宮殿則左右東西地對稱排列:外為朝廷之所,文華殿居左,武英殿居右;後是安寢之宮,端本宮(即太子宮寢)居東,後宮局西
北京城位於燕山山脈腳下,南面是廣闊的華北大平原,西面是巍巍太行山脈,東面是浩瀚的大海。從《詩經》中記載公劉建都“陰陽山川”事實冊北京城“宇宙中心”的佈局。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建立國都,是劉秉忠按照風水形勢來規劃設計建造的。(清·于敏中:《欽定曰下舊聞考》卷五、第76頁。永樂皇帝北京時,為尋找北京城的龍脈,走遍了京畿之山川,最後由江西風水師廖均卿選定天壽山以作為北京城的龍脈。(後升官職三品)《欽定古今圖書整合·坤輿典》第2卷、第6429頁。
我們的祖先凡事講究個“中”字,北京成中軸的設定,使紫禁城與天的中心紫微坦遙相呼應,因此紫禁城是紫微坦的映象。首先,北京城之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就是按照先天八卦、之乾南、坤北、離東、欽西的方位來佈局的。天壇是天子祭天的地方,位置在北京城南端,體現了南為天、為乾、為陽的思想。地壇是天資祭祀的地方,位置在北方,體現了北方為地、為坤、為陽的思想。日壇在東方,月壇在西方,日為陽、為火、月為陽,為水。正是水火列於正東正西而與四隅向迎的體現。在南北中軸線上,皇城的南門為承天門(天安門),北門為地安門(又稱厚載門)也是按照先八卦即乾南北坤來規劃的。門的尺寸嚴格按照“風水尺”度數精心量制。於城中開挖河道,按先天八卦,何謂山澤通氣,內外、金水河,以實現北京城與天地相通的佈局。
北京紫禁城風水如何佈局
為了壓制元朝,明紫禁城在元皇宮延春閣上堆土形成了煤山(今景山公園)。該山是全城的制高點,正好位於全城的中軸線上,紫禁城修建了護城河,形成了金水環繞的格局。人為地為紫禁城製造出了背山環水的風水格局。
就星象而言,北京處於東北方,是北斗星在大地的投影。北斗星是天上的中心,北京自然也就是天下的中心,因而紫禁城按照中軸線嚴格地規劃宮殿。其中奉天殿(今太和殿)處於正中,比其他宮殿高,是天子舉行大典、接受朝賀的地方;而華蓋殿(今中和殿)、謹身殿(今保和殿)及後寢三宮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都處於軸線上。紫禁城內的其他宮殿則左右東西地對稱排列:外為朝廷之所,文華殿居左,武英殿居右;後是安寢之宮,端本宮(即太子宮寢)居東,後宮局西
中國人講究一脈相承,故宮的龍脈起自崑崙山,崑崙山接連天上的元氣,就似氣上通天,那故宮就具有了天上的元氣。元氣是宇宙生命之源,它是一切存在物生命過程的能量。有了元氣就有生氣,那麼北京城即故宮就會充滿生氣,成為萬代永固的基業。在明清時代諸多的典籍中,許多學者都在論證北京城即故宮的山脈的走向與崑崙山相連,實際上就是在論證中國人對於宇宙的認識和所形成的宇宙哲學思想:氣是萬物之源,亦是萬物之本。
中國古代都市規劃建設是以整體平面佈局、建築群巧妙聯接、組合為特徵著稱於世的。連線組合的重要原則之一就是明朗、對稱。其指導思想就是風水地理的陰、陽協調與對稱平衡。《周禮·考工記》所提出的 “九經、九緯” 就是以中主軸為對稱軸。 “弗祖右社,前朝後市”的佈局也是陰陽對稱觀念的反映。對稱就意味著調合。以北京為例,南有天壇,北有地壇;東有月壇,西有日壇;左有太廟,右有社稷壇。太廟為陰,祭祀祖先。社稷壇為陽,祭祀土地、穀物稷神。對稱的中心點,就是風水穴。在風水觀念看來,陰陽極是互相對立的一個事物的兩極,它們互相依存,不可缺少,陰、陽調合在城市的平面佈局上所反映出來的,就是對稱、明朗。
故宮中軸線上的建築有永定門——箭樓——正陽門——端門——午門——內——金水橋——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坤寧門——天一門——銀安殿——承光門——順貞門——神武門——景山門——萬春亭——壽皇門——壽皇殿——地安門——鼓樓、鐘樓。建築軸線十五里,是世界之最,也體現出依照洛書的方位常數十五之數建造的依據。以中軸線為標準分左分右,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陰陽”理念,而且被廣泛運用於各個領域,更出現了現在建築知識裡所謂的“對稱美”。
北京的風水佈局是怎麼樣的?
其實地圖上可以很直觀的看出北京的龍脈走向的,古今於北京城建都的王朝也有很多,可想而知
首都北京的風水真的很好嗎
其實地圖上可以很直觀的看出北京的龍脈走向的,古今於北京城建都的王朝也有很多,可想而知
首都北京的風水真的很好嗎?
星象派:廖福易 有一則故事:乾隆和眾文武百官南下巡察。一日,到河南鄭州地界,突然內急,急叫停轎,交待隨行大臣做好防護,自跑到路邊的一座小山上的草叢中拉了一泡屎。事後,有一地方官員聞說皇上曾留一屎於此山,此山定有皇氣,馬上將祖宗骨骸搬到此山造葬,其他官員也爭先恐後效仿。此故事聊作一笑,但世間偏偏有很多這樣的人,自己沒有自己的思想,總是見風就是雨,人云亦云,中國為什麼落後,就是因為有太多這樣的人。 話歸正題,眾位朋友們大概很多人聽過這樣一句話:“北京有風水多好多好啊!”好在何處?沒見有個之所以然來,最多用八卦發表一下長篇大論。如果總是用八卦建城的那些理論來評論北京風水,不如到華北大平原去搞一個大八卦城,我想,那時候又會有很多人說:“華北平原的風水非常非常好!” 勘測一個城市的風水,主要以勘測其所含的五行之氣為主。以西安和北京為例,這兩個城市是歷史上建都最久的,若用北京風水和西安風水相比,北京風水不如西安;若用北京周邊的龍脈和西安龍脈相比,西安的龍脈不如北京。為何?北京城的龍脈自崑崙山發出,經天山、蒙古、內蒙古至山西,亥龍入首,上應天皇星,下成紫微垣局,立戌山辰向,乾卦,後天八卦君子之正卦;西安的龍脈也自崑崙山發脈,經青海、四川,丙龍入首,上應太微垣局,離卦,居紫微垣之下。西安城得太微垣局之正氣,而北京城只擦了紫微垣局邊球之氣。從立都應驗來論,秦朝立都於西安,最終能統一六國;唐朝立都於西安,創造了歷史上的太平盛世和聞名世界的東方大國形象(以當時年代來說,中國是世界最富有的國家),後因遷都往洛陽才衰亡;而北京呢?自明朝建都以來,以同年代的生活水平相比,國人總是比某些國家的水平稍遜一籌。今天中國之所以能成為世界矚目的大國,是因為現在正行艮運(地球是以珠穆朗瑪峰為中心點,以此勘測,北京正在艮位),2004年以前,有幾個國家看得起中國呀? 北京的風水雖然不是十足,但也有很多過人之處,前人能夠在當時的環境下尋找到這樣的風水地已是非常了得,如果現在還停留在九十年代,我沒有能力去評論北京風水的不足;如果今天我不是藉助高科技工具觀測天象和勘測地理,我也看不出北京風水的缺陷。總之,北京風水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性:山環水抱。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明堂混淆,才導致前師對主要位置判斷失誤。 明確一點說,北京是由狼牙山、小五臺山、大海陀山、東猴頂山、雲霧山、霧靈山、五指山、都山、響山等九大名山圍成一個盤地,前面是大小几百條河流環抱,主要的還是黃河環抱。此盤地建省府還可以,立都有不足之處。因為北京的山脈發源於天山,主幹龍五行之氣停于山西五臺山,發脈至河北省唐縣而結作,背面是五臺山,天山、崑崙山和喜馬拉雅山作屏障,朝向山東半島,前面是韓國、日本作前山橫案,收盡黃河流域一局水。由此一看,整個明堂青龍砂偏重,而白虎砂偏輕,這正是時師最嫌棄的。但是,不知諸位有沒有聽過前師口傳的一句風水要訣:“邊厚邊薄,方成大器;邊伸邊縮,乃為靈機。”在實踐中滲透此訣,比讀十年風水書還管用。 把天山山脈盡頭五行之氣定於河北唐縣後,我們就可以用風水常識去判斷目前北京的位置到底是不是主龍的青龍外砂。首先,以韓國、日本來對比,這兩個國家一樣是河北唐縣主龍的青龍外砂。大家有目共睹,這兩個國家雖小,但他們就是不把中國放在眼裡,為什麼呢?以北京首都位置的五行能量來論,大家五行能量差不多,平級,是臣和臣之間的關係。既然是臣和臣的關係,我憑什麼給你面子呢?如果中國首都在河北唐縣,中國和他們的關係就變成了君臣關係,那局面就不一樣囉! 如此評論首都的風水,許多自稱名師的人看來是大逆不道,狂妄自大。但事實就是事實,……餘下全文>>
北京的風水好在哪裡,北京風水傳說有人聽說過嗎?
北京畢竟是個大城市,很多人都向望愛去哪裡旅遊。北京的風景也很好。但是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風水在們生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了,大大小小的事都運用的到風水學,風水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並且在如今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文化而沒有被淘汰,也就是證明著風水有著它自己的存在的意義,北京的風水好在哪裡,北京是否真的有風水傳說嗎?接下來們來分析下:古代帝王講究“面南背北”登基坐殿,要求的是背(北邊)靠著山,面(南面)向著大河和平原。北京的北面是燕山山脈,南面是永定河,又面向著華北平原,正是帝王建都之地。
遼、金、元三朝建都北京一方面是風水原因,另一方面因為這些王朝都是北方遊牧少數民族建立的,統治者為了有效統治中原漢民,但又距離北方草原近,所以選擇了北京這個中原地區的邊界建都。
明朝永樂帝遷都北京有三個原因:第一,風水原因,北京是塊福地,山水相依;第二,北京是永樂帝做燕王時的大本營,有群眾基礎;第三,天子守國門,明朝初期元朝殘餘勢力經常在北京附近出沒,皇帝建都於此有助於有效防衛。清朝定都北京是為了向漢民宣揚思想,證明清朝是明朝合理合法的繼承者,況且距離東北很近。
事實上北京也確實是塊“福地”:從來沒有經歷過大的自然災害,地震、旱災、澇災、蝗災都沒有大規模襲擊過北京。來自西北的強冷空氣也能被阻止在太行山、燕山以北;南方的颱風也從未越過山東。
還沒有到過北京,只是電視上看到的北京確實還不錯,風水可能也很好,不然怎麼那麼多人都想去呢。北京舊城是條龍,靠在十三陵,頭在天安門。但是北京的地理形制非常好,北京古時叫北京灣,因為它西面有太行山脈,
有時間的話可以
去看看風水學的書或者百度上找找相關的資料是很不錯的!
北京四合院風水有什麼講究
北京城四合院風水最講求的是大門,所謂一門定吉昌。四合院大門是內外空間分隔的重要標誌。陽宅三要:“門、主房、灶”及六事:“門、路、灶、井、坑、廁”,門為第一要素。風水學家認為:“大門吉,則合宅皆吉矣。總門吉,則此一棟皆吉矣。房門吉,則室內皆吉矣。”所謂“大門者,合宅之外大門也。宜安於本命之四吉方上,不可安於本命之四凶方上。又須合來龍坐山之吉方,以開大門。又宜迎來水之吉方,以立大門。三者俱全,則得福備”。按照“遊年八宅法”的理論,可以將陽宅按九宮格劃分,並用後天八卦按方位標定。其中生氣、延年、天乙(醫)、伏位四個方位為吉方,利於安置大門;同時,如能配合山脈來龍或河流來水的吉方,使得三吉俱備以立大門。風水講氣,宅門為氣進出之口,故大門如何設定、處理非常重要。風水學上,以門的前方有明堂(即空場)為吉,以開中門為首選,如前方無明堂,則以開左方門為吉,左方位為青龍位,青龍為吉,而右方屬白虎,一般以白虎為劣。
北京四合院的大門都在東南角(前左角),稱為青龍門。風水學稱這種佈局為坎宅巽門,最吉利。風水術最忌後牆,不宜開中門,因為恐怕洩氣。故此,北京四合院後門無一開在後牆中部者。風水是一種精神支配力量,也是一種心理安慰力量。由於宗法與風水威懾作用,人們懼怕一種外來的力量。《周易》:“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禮記》:“百眾以畏,萬民以服。”害怕了,所以就信服了。住在風水勘查過的四合院中,人們心理很滿足,很踏實,違背風水,人們就惶恐不安。
四合院中另外化解外煞的設定。《陽宅十書》對宅內不吉利的描述:“宅法多端,無一可略。宅內房屋,如龜頭、雁尾、披孝之類,一有所犯,輒應凶災。” B31 意即宅內房屋如果犯上了“龜頭”、“雁尾”等形相,就會有凶災降臨。從審美的心理出發,“龜頭”、“雁尾”這一類形相缺乏方正氣象,故堪輿家不免要判它為不吉之相了。如風水中房屋主人的命卦與宅卦不合或四合院位置不理想,則用玄關或影壁、屏風來化煞。四合院一門大門之處的空間叫玄關,玄關最大的風水作用是用來化解街道直衝大門的“煞氣”。比如,大門正對大路、轉角等均視為不利,設玄關就可以改變“外氣”的方向,趨吉避凶。同時,玄關又起到了遮掩和美化環境的作用。
北京城裡由設計者按《周禮》規劃而成,宮城、中軸、裡坊、衚衕均嚴格規劃,依法而行。但同時也受《周易》之說的思想控制,內含大量風水因素。而四合院則是受封建等級制度和風水因素的控制設計出來。在現實生活中,《周禮》和《周易》是相互貫穿,同時並存的。
北京故宮是什麼風水佈局
為了壓制元朝,明紫禁城在元皇宮延春閣上堆土形成了煤山(今景山公園)。該山是全城的制高點,正好位於全城的中軸線上,紫禁城修建了護城河,形成了金水環繞的格局。人為地為紫禁城製造出了背山環水的風水格局。 就星象而言,北京處於東北方,是北斗星在大地的投影。北斗星是天上的中心,北京自然也就是天下的中心,因而紫禁城按照中軸線嚴格地規劃宮殿。其中奉天殿(今太和殿)處於正中,比其他宮殿高,是天子舉行大典、接受朝賀的地方;而華蓋殿(今中和殿)、謹身殿(今保和殿)及後寢三宮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都處於軸線上。紫禁城內的其他宮殿則左右東西地對稱排列:外為朝廷之所,文華殿居左,武英殿居右;後是安寢之宮,端本宮(即太子宮寢)居東,後宮局西
1.概況:北京紫禁城於1406年籌建,1420年建成,同年(永樂十八年)十一月明成祖朱棣宣布遷都北京。紫禁城從始建到竣工,歷時十四年,由當時的地理大師廖均卿、蒯祥佈局主持建造。
2.天運風水分析:永樂十八年,正值中元六運,紫禁城中軸線是坐子向午,如此立局,正符合雙星匯向的天運風水格局。 《天玉經》曰:「乾山乾向水朝乾,乾峯出狀元」,說的就是此種格局。下元六運,子爲乾星,午爲乾卦,水註三海,卯爲催官,五訣俱全,真是典型的皇宮風水格局。
3.地理風水分析:子山午向立局,來龍必在西北乾位或東北艮位。北京紫禁城,西北乾龍由大海沱山至八達嶺至妙峯山,落脈香山。東北艮龍由霧靈山至懷柔山至盤山落脈。乾龍和艮龍千里而來,共吐明珠,造就千年皇宮。後面的景山是人工造就的山丘,明朝稱作「萬歲山」,作爲紫禁城的靠山,。根據地理形勢,按龍水之要求,必立地支坐向,故立子山午向。如此龍水與坐向之配,正合「乙丙交而趨戌」的火局風水格局要求。廖均卿家傳楊師風水絕術,絕妙地運用龍水與坐向的配合,絕妙地佈局坐向、催官、催財之術,絕妙地選擇元運時空以及避開入囚之衰。紫禁城真是一代大師的傑作,是中華風水文化的燦爛結晶。
紫禁城的風水佈局,是巒頭與理氣的絕妙配合,故爲歷久不衰。明代276年,清代267年兩朝最終敗者,是爲皇家自身氣數的興衰,非爲紫禁城風水不濟也(萬事萬物皆有定數、皆有大限)。
二、歷朝古都北京城
1.古都北京的風水龍脈
北京坐落在華北平原的北部,位於平原與山地的交會處和交通要衝。北京的西邊是太行山脈、西山拱衛,北邊是太行山、軍都山,形成一處半圓形山灣,東北部就是著名的北龍燕山山脈構成的天然屏障。
北京就建築在這太行山和燕山兩條山脈交會之地,永定河與潮白河之間的永定河沖積扇平原的頂端,跨越山麓和平原、丘陵之地,在滄海之畔的永定河古渡口之上,南臨大河。
太行山自北向南奔騰而來,燕山蜿蜒曲折,像兩條巨龍守衛著京師。東邊是潮白河、溫榆河,西邊是永定河、小清河,自西北向東南,繞城蜿蜒流淌。雄渾的桑乾河夾雜著大量的黃土高原的泥沙呼嘯而來,與來自蒙古草原的洋河匯合,在北京地區形成浩浩蕩蕩的永定河。
北京北面、西面、東北面三面高山環繞,形成天然屏障,拱衛著這座氣勢非凡的文化古都。北京北扼居庸關,右聳太行山,左面是滄海,地理位置十分險要。
2. 北京在元朝以前風水並不完整
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歷史悠久,文明源遠流長。先後有燕、前燕、大燕、遼、金、元、明、清8個朝代建都在這裡。
從西周到唐代,北京稱爲薊。自西周燕國算起,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從薊丘到週末的燕都,從唐代的幽州城到遼代的燕京,從金中都到元大都到北平、北京,八朝古都,數百年的興衰繁華。
西漢時,北京地區稱爲燕國、燕都、涿郡、幽州、廣陽國、廣陽郡。東漢時,又稱爲上谷郡。隋時稱爲幽州、範陽,唐人稱爲漁陽。遼代時,正式改稱爲燕京。金代稱北京爲聖都、中都,元代稱爲中都、大都。明代時,稱爲北平、北京,清代改稱爲燕京。民國時,稱爲京都、北平,1949年以後,稱爲北京。
周武王封功臣召公奭於燕地,北京成了燕都邑,時稱薊城,城址在今北京房山琉璃河鄉董家村。當時營造的薊城呈長方形,東西850米,南北600米,城牆都是用細土夯築而成。早期的薊城城牆十分獨特,分爲三個部分:主牆、內附牆、護城坡。這是爲了有效的防禦和自衛。燕王在燕都薊城營建了輝煌壯麗的宮殿,著名的有寧台、元英宮、燕昭王建碣石宮,築黃金台,招納天下英豪才俊。
五胡十六國時期,後趙鮮卑貴族慕容傍統兵打敗了大將石季龍,佔領薊城,建立前燕,作爲燕都。前燕正式建築太廟、宮城、正陽殿。
隋唐時,北京稱爲幽州城,城牆高大結實,四面設門,南北7裡,東西9裡,週長32裡。
五代時期,劉守光囚禁他的父親,奪取幽州城,建立大燕,以幽州城爲都城。遼主耶律德光升幽州爲燕京,就是遼南京。燕京牆高三丈,牆厚一丈五尺,城周36裡,四周設8個門。遼燕京城店鋪林立,十分熱鬧。大內位於燕京西南,宮室樓閣鱗次櫛比。著名的宮室包括永興宮、積慶宮、興聖宮、延慶宮、太和宮、延和宮、長春宮、永昌宮、延昌宮、長寧宮、洪武殿、昭慶殿、元和殿、臨水殿。金王完顏亮改燕京爲聖都,不久改稱中都。金中都在遼寧省燕京城址上仿北宋汴京宮室規制大規模營建,由漢人張浩、孔彥舟主持。徵用民夫一百萬,歷時三年,中都建成。金中都城分三重:大城、皇城、宮城。金中都宮城位於大城正中。宮城前有千步廊,正門是通天門,門樓系琉璃瓦頂,高8丈,深11間。宮城中主要宮殿有仁政殿、仁政門、大安殿。
這說明,地理是形成風水的基礎,沒有風水的理念,大地就是大地本身;正如原木無有雕琢之人仍是原木。
3. 元朝:北京風水脫胎換骨,成爲古都的設計思想
元世祖忽必烈滅金後,決定在北京定都,便命太保劉秉忠堪輿北京風水。北京的外局與大勢適合建立都城,但具體到大內宮殿建設,還需要更縝密的風水理論做指導。劉秉忠就帶了他的弟子郭守敬、趙秉溫遍訪北京山水,最後決定捨棄在北京西側的金朝中都舊址,重新堪定龍脈正穴。
元世祖忽必烈在開平府即蒙古汗位。四年後,忽必烈下詔升開平府爲上都。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頒詔,以燕京爲中都。至元八年,忽必烈建元。第二年,改中都爲大都。
元大都係三重城結構:大城、皇城、宮城。元大都大城周長60裡,城呈長方形,四周城牆設門11座。城牆都是用上好的細土夯築而成,堅固結實,牆基厚度達24米,土中間夾雜永定柱和纖木。城牆上部有半圓形瓦管,用以排水。城牆外表覆以蘆葦編成的草蓆。大城城牆四隅建有巍峨的角樓,城外還設有墩台。
元大城內前爲宮殿,後爲坊市,五十條街坊錯落有致,星羅棋布。大旅遊家馬可·波羅來到大都,置身於一片繁華之中,不禁由衷感嘆:「大都城實在太美了,城市佈局這樣巧妙,我簡直是無法形容、無以描述!」
這裡穿插一個傳說故事,金朝在營建中都時,爲了宮殿的主山(靠山)絞盡腦汁,這時有「望氣」者說,蒙古境內有座小山,王氣積鬱,紫光迸現,怕要出什麼帝王,應該把這座山移到中都來壯大金的王氣。於是就把那座小山搬到了太液池,取名「瓊華島」,成了中都的靠山。沒承想,這一搬,倒把蒙古王忽必烈的王氣引到了中都。元朝建立後,忽必烈聞聽王氣是金朝自己搬請來的,大喜,改稱瓊華島爲「萬歲山」。
具體到元大都的建造,劉秉忠認爲:「山有形勢,水有源泉。山是根本,水是血脈。」應該「取地理之形勢,生王脈絡,方成大業。」
師徒幾人通過踏勘,最後認爲燕山山脈是藏風聚氣的風水寶地,西山的玉泉山才是未來大都的祖山,龍脈由此生發才對。那麼,龍脈的象徵是什麼呢?就是玉泉山的水。把水引向新建的京城和皇宮,使其王氣凝結,乾坤自可安定。
如何把玉泉山的水作爲龍脈引導到京城和皇宮呢?劉秉忠採用了一明一暗兩種方法。明,就是開鑿河道引水。於是從玉泉山開始經今太平橋南行、東轉繞至今西門,過今中、南海之間,將玉泉山水引到了皇宮正門的圍橋「週橋」,再向東,至通惠河(就是大運河),開鑿了一條河道。由於此水引自西方,五行中西方屬「金」,所以稱作「金水河」。那麼皇宮的青龍從何而出呢?劉秉忠將什剎海、積水潭的水引到今南、北河沿,出文明關,繞宮殿東側,也一直引到了通州的通惠河。這樣,皇宮的「青龍」就出現了。暗,則要做水文調查。劉秉忠通過山嚮走勢和地殼結構分析,找到了玉泉山地下水向東流經的方向,以此爲脈絡,找到了下游的「龍泉」,並堪定太液池正穴,決定在此營建「大明殿」,並圍建大內,營造宮殿。
爲了證明此處龍脈的正確性,有三個例證。一是紫禁城城內傳心殿的大庖井,是宮內年代最久遠的水井。無論天氣多麼乾旱,井水不升不降,後世皇帝供奉「龍泉井神」即在此。元代是專供皇帝飲用的井水。這就是劉秉忠堪到的「龍泉」。二是清代乾隆皇帝曾經做過全國水質調查(即用金斗稱量,並調查週邊人口體質,得出結論),證明此井水僅次於玉泉山水,說明它的泉脈源於玉泉山。三是故宮博物院建造地下工程時,開挖很淺就水流不止,並發現了柏木樁,進一步揭示了「龍脈」的存在。這條「龍脈」的地下流經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流經故宮內的慈寧宮,至箭亭,向南,再向東,至大庖井,再向東南奔東華門,再向東流經王府井的「井」,到十王邸。慈寧宮東側就是就是元朝大內的大明殿,說明大明殿即是「龍穴」。
4. 明清時期的北京城風水更加完美
明朝燕王朱棣選定北京爲都城,他既要用此地理之氣,又要廢除元代的剩餘王氣。當時的風水師便採用將宮殿中軸東移,使元大都宮殿原中軸落西,處於風水上的「白虎」位置,加以克煞前朝殘餘王氣;鑿掉原中軸線上的御道盤龍石,廢掉週橋,建設人工景山。這樣,主山(景山)–宮穴(紫禁城)–朝案山(永定門外的大台山「燕墩」)的風水格局又重新形成了。由此可見風水的中軸線在過去是如何的重視。
燕墩
北京風水格局的內局,更爲細緻。她嚴格按照星宿佈局,成爲「星辰之都」。
中國古代將天空中央分爲太微、紫微、天帝三垣。紫微垣爲中央之中,是天帝所居處。明朝皇帝將皇宮定名爲「紫微宮」(紫禁城之名由此而來)。當時的建築師把紫禁城中最大的奉天殿(後名太和殿)佈置在中央,供皇帝所用。奉天殿、華蓋殿(中和殿)、謹身殿(保和殿)象徵天闕三垣。三大殿下設三層台階,象徵太微垣下的「三台」星。以上是「前廷」,屬陽。以偶陰奇陽的數理,陽區有「前三殿」、「三朝五門」之製,陰區有「六宮六寢」格局。
「後寢」部分屬陰,全按紫微垣佈局。中央是乾清、坤寧、交泰三宮,左右是東西六宮,總計是十五宮,合於紫微恆十五星之數。而乾清門至丹階之間,兩側盤龍六個列柱,象徵天上河神星至紫微宮之間的閣道六星。午門在前,上置五城樓又稱「五鳳樓」,爲「陽中之陰」。內庭的乾清宮爲皇帝寢宮,與皇后坤寧宮相對,在寢區中的乾陽,爲「陰中之陽」。太和殿與乾清宮,雖同屬陽,但地理有別。太和殿以三層漢白玉高台托起,前廣場內明堂壯闊。而乾清宮的前庭院,台基別致,前半爲白石勾欄須彌座,後半爲青磚台基,形成獨特的「陰陽合德」的和合。
北京城凸字形平面,外城爲陽,設七個城門,爲少陽之數。內城爲陰,設九個城門,爲老陽之數,內老外少,形成內主外從。按八卦易理,老陽、老陰可形成變卦,而少陽,少陰不變,內用九數爲「陰中之陽」。內城南牆屬乾陽,城門設三個,取像於天。北門則設二,屬坤陰,取像於地。皇城中央序列中佈置五個門,取像於人。天、地、人三才齊備。全城宛如宇宙縮影。城市形、數匹配,形同涵蓋天地的八卦巨陣。
故宮風水中軸線上的建築:永定門–箭樓–正陽門–端門–午門–內金水橋–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坤寧門――天一門――欽安殿――承光門――順貞門――神武門――景山門――萬春亭――壽皇門――壽皇殿――地安門橋――鼓樓、鐘樓。建築軸線十五里,是世界之最,也體現洛書的方位常數十五之數。
中軸線起點永定門(1957年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