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新年習俗禁忌多多,年初一洗頭、初三「赤口」拜年外,初七(2月18日)「人日」有禁忌,傳統上有「三吃四做一禁忌」説。
「人日」即人類誕辰日。相傳女媧創世時,前6天分別造出雞、犬、豬、羊、牛、馬,直到第7天才造出人,故正月初七稱「人日節」。瞭解,「人日」起源於漢朝,魏晉朝代後開始重視。
「人日」有「三吃四做一禁忌」習俗。所謂三吃,即吃麵、七寶羹、及第粥。吃麵寓意是麵條纏住歲月雙腿,有長壽意。正月初七,正月十七、正月二十七視為「人日」,因此小孩、大人和長者要上述3日吃麵。
導讀:正月初七,大部分人開始上班,正月初七,傳説這天是人類的誕辰日,即人生日,民間這天叫做“人日”“人日節”或“人勝節”。那麼正月初七宜什麼忌什麼?正月初七有哪些禁忌?跟着編一起來看看吧。
正月初七宜搬家、裝修、開業、結婚、入宅、領證、開動。忌安葬、破土、啓鑽、伐木、入殮、移柩。中國人民這一天戴人勝,吃七寶羹,吃麪條,登高賦詩。民俗專家表示,“人日”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祈福納吉和求保安願望以及對“人”本身。
中國傳説中女媧創造蒼生,順序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動物,並於第七天造出人來,故此初七人生日。人日:指曆正月初七,古代相傳農曆正月初一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豬日,初四羊日,初五牛日,初六馬日,初七人日。古人相信天人感應,歲後第七日人日,即正月初七。
漢東方朔《佔書》載,正月一日雞,二日狗,三日豬,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漢,魏以後,人日單一占卜活動,發展成為包括慶祝、祭祀活動內容節日。到了唐代,中國民間重視人日節。《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中有“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感懷句。
它證明唐代人日節,用作祈祥祝安,衍添了一層思親念友氣氛。時今日,有在外遊子年前回家,過了人日節才能走他方。人日節這天不出門,走親串友,在家團聚。人日節下午吃長面,叫拉魂面。意即過年時人走東串西,心了,人日一過該準備春耕生產了。故而吃拉魂面,心收回來,準備春耕生產。
中國民間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熟肉食品),並庭院攤煎餅,“熏天”。
七種菜做成羹,人日時候食用,以此來取吉兆,並説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各地物產,所用果菜,取意有。廣東潮汕芥菜、芥蘭、韭菜、春菜、芹菜、蒜、瓣菜;客家人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魚、肉;台灣、福建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其中芹菜和葱兆,蒜兆於算計,芥菜令人長壽,客家人喜用魚一起煮,取食有餘之意。汕頭市區菜攤,這一天7件菜搭配,論算錢,不計斤兩,人們接受。農村哪一户欠一兩件菜,在地裏採他人一二株菜湊成七件,人説他是賊。
春節是個節日,是個陳節日;正月是一年始,凡間受注重。整個正月時期風俗、禁忌。那麼正月初一到初七有哪些禁忌,不過個年,你曉得老祖宗是怎樣起來。年前不論,初一到初七,這一年便是個兆頭了
確,何止是正月初一到初七,沒過十五,二十(有些地方是過二十)不能亂動。這是有認人,過年過得,過。
正月裏忌吵架、罵人。舊時民風以為正月裏吵架會敗興一年。舊時民風以為正月裏吵架會敗興一年,罵人會帶來兇禍
起首忌動掃帚,緣由有二,其一家中財氣掃掉。其二掃猶如掃星,掃了會帶來一年。因而除夕那天廳堂掃潔淨,然後貼上春聯,等候新年鐘聲敲響。如非要掃地得門口屋裡掃,掃到渣滓不能倒,堆放到角落裡收到地方。有像我們不用廢水之類不能外潑,意思是財氣潑走了。
年初二,出嫁女兒回外家,要夫婿偕行,因而俗稱「迎婿日」。這個規矩我國很多地方有。這一天,回外家女兒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外家小孩,並且在外家吃午飯,但晚飯前趕回婆家。以前,一家人會選擇這一天拍張百口福。外家歡送回家女兒女婿要預備一桌午飯。於傳統上以為單數吉利,女婿帶回外家禮品必需成雙。這些禮品有岳父母,有外家小孩。
赤口日 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這天沒事通俗會外出,傳説這天人發作口角爭論。於如今人們難過春節聚會,這個禁忌淡化很多,這個風俗時。 家裡老人們這一天,假如聽到晚輩説了該説話會説一句:「閉上你那發財嘴」。初三這天稱為「人日」,與初一相反是家家户户會「掃窮苦人」,將初一初二囤積了兩天渣滓掃出,意味著掃走、黴運掃斷根。
延伸閱讀…
年初四,忌出,這一天是凡間風俗接神日,歡送眾神明、灶王爺家神回來保衞家人,灶王爺會點名,因而需提早一天預備貢品,拜祭意在「歡送財神」。因而外出。有傳説,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户口,因而遠出
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學窮、文窮、命、交窮」。有一説是破五這一天辦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掃衞生。鞭炮裏外放,放門外走。説是統統吉利東西轟出去。這天,凡間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
年初六,商店酒樓正式開張業務,而且要放鞭炮,不亞於除夕境況。沒有任何禁忌,屬於好日子。傳説這一天受歡送是當年滿12歲男孩,於12是6二倍,這叫六六大順。這天放心宴請冤家,去做客。旅遊,採購,是選擇。
聽説初七是人生日稱「人日」,傳説女媧造人時,正月前六天稟造了雞、狗、羊、豬、牛、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而正月初七這天是人類生日。傳説裏若這日天晴,代表人身;若陰雨,則疾病瘟疫生。忌諱動針線,不用刑法,不罰孩子。稱「七煞日」,很多事變這天進行,應避免外出遠行。初七是人生日,人後生,是人尊。人日要尊崇每一個人,連官府不能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不能這一天教訓孩子。
到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除夕前掃除乾,年初一不出掃帚,倒垃圾,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到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除夕前掃除乾,年初一不出掃帚,倒垃圾,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延伸閱讀…
點擊上方關注我們哦!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叫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一個傳統節日。春節歷史,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祭神祭祖活動。
正月初一不能動用掃帚,不能潑水,還不能打碎東西,打碎得趕説聲「歲()歲」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初一要拜年,進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輩長輩拜年,平輩之間拜年;而後進行近拜,沒出五服長輩拜年;後是拜,給出了五服長輩和親朋好友拜年。
明天是正月初七,我國民間這一天叫做“人慶節”,什麼這樣叫呢? 這是源於我國古代“歲後八日”説,即正月初一到初八,“一日雞日,二日犬,三日豬,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來源於女媧創世傳説:“女媧先用六天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積累了經驗後,第七天造出了人,第八天,人學會了種植穀物。”所以,正月初七,認為是人類誕辰日,叫做“人日”或“人日節”、“人勝節”。
我國傳統習俗,正月初七“人慶節”這天,講究“做5事忌1事”:
“人慶節”吃麪條,這象徵着長長的麪條來纏住時間、歲月雙腿,希望時間一些,讓生命一些,取“纏住生命,長壽”意。現在,咱們過生日,少不了要吃壽麪,不知這長壽麪的説法是否源自於此?
另外,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這三天稱為小孩、大人和老人“人日”;這三天裏,人們可以為年齡人準備麪條來慶祝“人日”。
廣東人正月初七要吃撈魚生,人們買來魚(能生吃魚)切片,搭配上各種蔬菜絲,擺放在一個圓盤上,灑上白芝麻、花生、胡椒粉,後淋上秘製醬汁。一桌人用筷子食材高高地夾起,夾廣東話説:“撈起(撈喜) !撈到風生水起”,這寓意撈、步步高昇。這種吃法流行於新加坡、馬來西亞地。
《荊楚歲時記》記載道:“七日人日,七種菜羹……”廣東一些地區,“撈魚生”,人們講究吃用葱、生菜、芫荽、蒜、芥菜、韭菜、合加魚、肉米粉一起做成羹,或者骨頭湯來煮“七樣菜”,吃起來不僅營養、而且十分鮮甜。人家準備七樣菜品種略有不同,但寓意是:葱(代表),芹菜(代表),蒜(代表打細算),韭菜(代表長長),芥菜(代表發大財),芫荽(代表求財隨緣),生菜(代表生財),厚合(代表厚道),魚(代表年年有餘)……吃“七樣菜”、“七寶羹”象徵着財運、求吉納祥、。
像古人九月九重陽節要“插茱萸”和“簪菊花”一樣,正月初七人日這天,人們要“戴華勝”,彩紙、絲帛、軟金銀一些材料製成小人形狀,戴頭上,或者貼屏風上、窗户上;《歲時廣記》引董勳《問禮俗》中説道:“人日剪綵人勝貼屏風上。戴諸頭鬢,像入新年形容改新。”新年戴華勝,既有“”、“優勝”意,寓意着消災、辟邪、新春討個彩頭。